李云雷:如何确立文学奖项的公信力
作者:李云雷 来源:红色文化网 日期:2013-05-02 点击:
我国目前的文学奖可以分为政府奖、民间奖两种,在理论上来讲,民间奖应该鼓励不同风格、流派的文学探索,注重个性与创新,不断丰富我们对文学的理解;而政府奖则应该奖励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注重沉淀与积累,不断树立新的文学经典,引导文学创作的总体方向。但在实践层面上,这两种奖项的评选也很容易出现弊端,民间奖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小圈子化”,即在小范围内相互授奖;而政府奖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则是评选标准与程序的僵化,无法评选出真正代表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文学奖的公信力引起关注的原因。
文学奖的公信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问题,即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例,这一文学奖竟然遗漏了列夫?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作家,这不能不说是对“世界文学最高奖”的一种反讽。而冷战时期的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现代主义”的美学标准也在不同时期影响了这一文学奖的公信力。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性影响力,不仅建立在“西方文学”标准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它在世界体系及其文化传播中的中心位置。中国的文学奖不应当简单地模仿诺贝尔文学奖,而应该奖励真正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民族美学与精神的作品。为此,我们必须直面并解决文学奖的公信力问题。
首先,要解决公信力的问题,文学奖的评委与评选过程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尽可能避免评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避免一些不健康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只有出以“公心”,我们的文学奖才能具有说服力。此次茅盾文学奖的评选首次尝试评委投票实名制、扩展评委阵容,以及公开候选作品名单等,便是值得肯定的举措。
其次,必须在专家与公众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优秀的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最高的成就,评论家与理论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阐释,但是归根到底要经受时间与人民的考验;在专家与公众之间并不存在不可沟通的鸿沟,只有结合专家与民众的力量,才能评选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也才能让优秀的文学真正走入民众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再次,必须对不同的审美标准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经验与新的审美经验,我们必须对既有的审美标准持一种反思的态度,不断发现新的美学萌芽,对不同的美学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让审美趣味保守僵化,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创造、评选出新的文学经典。
文学评奖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但只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与公众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保持一种建设性的开放态度,便能评选出相对优秀的作品;而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便可以重建起文学奖的公信力,让文学奖在文学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文学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才能走向民众,也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1179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