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从“向延安”到“回家”--海飞对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探索

  海飞的长篇新作《回家》令人耳目一新,这部小说为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1950—7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带有天然的合法性,是不需要阐释的,故事通常围绕着对革命的态度而展开,正反分明,故事的风格也是明快硬朗的,洋溢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是那个年代特殊精神的鲜明写照,哺育了一代代青年人。而在1980年代以来的“新历史小说”中,历史失去了固有的清晰与确定性,革命也失去了先天的合法性,欲望成为了推动历史与故事的动力。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可以称为“新革命历史小说”,这些作品不同于“革命历史小说”,并不将革命做抽象化的理解,也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力图以新的视角去重现当时的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力量中呈现革命者的选择及其复杂性,这些作品也不同于“新历史小说”,它们并不质疑或逃离革命,而是从正面去描写革命者,试图以一种理解的态度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在“新革命历史小说”中,海飞的《向延安》可以说是很有分量的一部。海飞早期写过关注电车女工的小说《像老子一样生活》,在《蝴蝶》、《私奔》、《干掉杜民》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小说”对海飞的影响,《向延安》可以说是海飞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他将关注底层生活的视角和“新历史小说”对历史之谜的探索结合起来,投向现代历史,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海飞最近推出的《回家》,也是一部“新革命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延续了《向延安》的底层视角、“小人物”与人性探索,但在艺术上更为成熟,结构上更为复杂,从一个立体、多元的视角呈现出了作者对那段历史的整体认识。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一群战争中的小人物在一场恶战以后,幸存下来流落到一座小镇。他们在此停驻下来养伤,但在平静的波纹下,暗流正在涌动。此时一支日军先头部队正在集结并要从这里通过,这些溃逃的国民党逃兵和正在养伤的新四军伤兵,在这个紧要关口将作何抉择?

  《回家》中对不同线索的把握,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结构技巧与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在小说中有陈岭北率领的新四军金绍支队伤兵,有黄灿灿手下国军35团的残部,有当地的土匪武装麻三,有镇上的家族势力戚杏花,有日军小分队,有法国传教士杜仲,有汉奸麻四,有日军俘虏香河正男,有妓女、油条西施、国军女兵和团长太太,这么多线索和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网,但作者的叙述有条不紊,他以两次战斗以及战斗间隙的休养,将不同的力量和人物组织到叙述之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纷纭复杂的艺术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抗战史中多种力量角逐的一刻。在众多线索与人物中,选择哪些人物作重点描述,不仅是小说艺术上的关键因素,也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在小说中,作者选择陈岭北、黄灿灿两支队伍及其对峙为主要线索,而将其他线索编织进这一叙述之中,既有重点,又有次序,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胸有成竹的从容与自信。

  小说中重点描述的人物超过20个,其中最重要的则是陈岭北与黄灿灿,陈岭北原本是一个小裁缝,为心上人扎伤恶霸逃往他乡,念念不忘的是回家去娶寡嫂,黄灿灿则是铁匠世家,他是带侄儿出走家乡的,这两位同村长大又有着家族恩怨的老乡,此时分属国共两党,他们带着各自队伍的伤兵住在戚家祠堂,既有斗争,又要共存,既相互欣赏,又心存提防。其他人物如麻三、蒋大个子、朱大驾、小浦东、香河正男、蝈蝈等,在小说中都有精彩而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他们很少提高远的理想,而更注重生活,这既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英雄史观。正是这些小人物,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日军小分队时,却情愿不情愿地联合起来,小说的后半部分让我们看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奇特场景:为了阻击日军小分队,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联合了起来,不仅如此,坐山观虎斗的土匪队伍也参加了战斗队伍,地方势力戚家的青年也站了起来,甚至连日军俘虏香河正男,也主动端起了枪,瞄准了日军小分队……

  日军之所以遭遇到同仇敌忾,不仅是由于他们的入侵唤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而且在于他们违背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理想,那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回家”。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日军摧毁了中国人的家园,也摧毁了很多人回家的梦想。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陈岭北,还是黄灿灿,还有他们手下的蒋大个子,朱大驾、小浦东、蝈蝈等人,都心怀回家的梦想。不仅中国人如此,日军也是如此,小说中写到了香河正男对植子与爱情的幻想,日军中队长船头正治要回家为妹妹操办婚事,千田薰联队长想念父亲与姐姐,这些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日军人情的一面,更让我们认识到日本侵华势力所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也伤害了其下层军官与军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是中国人的敌人,也是底层日本民众的敌人,小说以深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主义背后的国际主义视野。

  在写法上,小说也有不少探索,蛤蟆、山神等视角的出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尤其是小说的开头、结尾与现在相连,突出了蝈蝈这个人物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发生在70年前的那场战斗并没有成为过去,蝈蝈作为一个亲历者串联起了当下与过去,让我们更切近地体验到历史的硝烟。可以说无论在思想意识方面,还是在艺术探索方面,《回家》都极大地拓展了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表现范围,在新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中独树一帜,这是一部成熟之作,也预示着海飞将会有更大的写作空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djhk/wypl/2013-12-31/2440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2-31 关键字:向延安  回家  新革命历史小说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