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信仰同在,激情与奋斗齐飞——电影《血战湘江》观后
梦想与信仰同在,激情与奋斗齐飞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
翟志海
在纪念建军90周年、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历史节点上,英雄史诗电影《血战湘江》将于近期在全国各大院线发行上映。在公开上映前,巡映序幕于2017年4月21日至22日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和我们河北传媒学院拉开。我有幸观赏影片并目睹了影片主创人员与师生的交流互动活动,心灵震撼强烈,激动感慨不已……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的第一场战役,是极为残酷惨烈的一场鏖战,红军损失惨重,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人。电影《血战湘江》生动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讲述了83年前红军将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讴歌了红军官兵忠诚于党、英勇决战、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是一曲洋溢着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
《血战湘江》堪称英雄史诗,是对我国主旋律作品的一大超越,惨烈的战争场面,残酷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血泊中倒下的年轻生命,军事将领声嘶力竭的呐喊声……再加上气势磅薄的音乐,气势恢宏的男声合唱穿插,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激越的音画震撼,带给我的是心灵震颤,热血沸腾。观影中,惨烈、悲壮,崇高、美好,血性、阳刚,信仰、意志等体现正能量的思想节拍交织着叩击我的胸膛,让我激荡的心潮一直都在澎湃着,让我的泪水一次次潸然而出。激动中,直感告诉我,这是一部灌注着民族精神的慷慨悲歌,是一部充盈着英雄主义豪情的中国式大片!
说真的,前一段我曾看过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当时曾为主人公戴斯蒙德的英雄血性所感动。但看完《血战湘江》后,我感觉两部电影虽然都写了英雄主义,但其所达到的精神高度真不可同日而语。《血战钢锯岭》表达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是一个人的“帅和酷”;而《血战湘江》则是民族的、中国的,更亲切、更接地气、更具有民族魂魄,它表达的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一个党的信仰,一个军队的信仰,是崇高的集体英雄主义,张扬的是中华儿女的“帅和酷”!
因此,《血战湘江》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再现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战役,不仅在于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用血流成河的代价迎来了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不仅在于鲜活表现了数万血肉之躯铸就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核心地位,更在于深刻地昭示了在83年后的今天如何让红军精神永不褪色、发扬光大,如何在民族复兴征途中走好新的长征路,如何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扮演好强我中华的不凡角色。
为此,看完《血战湘江》后,我又一次重温了习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主席在讲话中充满诗情与激情地讲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读至此,我对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对理想信念的力量、精神内心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也对阳明先生强大内心之认知有了新的提升。
当年红军将士面对恶劣环境,面临生命危险,面对艰难险阻,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靠得是什么?靠得是理想信念的坚定,意志毅力的坚韧,内心力量的强大。今天,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对我们仍然弥足珍贵。在祖国未来发展30年大风口上,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还会有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还会有更艰难的“雪山草地”,还会有形式不同的“湘江之战”,我们依然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指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使我更加理解为什么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将军,在人民海军68岁生日之际,在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航母成功下水之时,会动情流泪、数度哽咽。我们海军的发展壮大,我们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真是来之不易,备尝酸辛!从鸦片战争各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到甲午海战邓世昌悲壮地以“致远舰”撞向日寇“吉野号”;从西方国家在公海上强行拦我船只进行粗暴检查,到“海空卫士”王伟英勇驾机撞向侵入战机,我们中国人蒙受了太多的屈辱,强咽了太多的苦果。
今天,我们自豪地看到,中国有了强大的海军和海上防卫能力,可以告慰当年为理想、为国家捐躯的无数英烈。但是,我们与霸权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必须弘扬长征精神,以强大的信念和意志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让伟大的祖国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梦想与信仰同在,激情与奋斗齐飞!新长征路上的无畏战士永远坚守内心的强大与光明!
(翟志海:石家庄精英集团董事长、河北传媒学院创始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djhk/wypl/2017-07-31/4544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