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医生》里的中医去哪儿了?
电影《中国医生》里的中医去哪儿了?
草上风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能够被载入史册的一年!
过去重大事件载入史册,有史官。
现在有了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各种宣传手段,什么样的事情值得载入史册,该如何载入史册,成了一个看上去有点模糊不清的问题。
有利就有弊,手段和平台多了,那么宣传和记录的渠道和效果就多了,好了;同时,由于平台和宣传的多样性,其真实性和全面性,就不好把控了,这当中是不是会出现只代表少数人的意图的断章取义或者避重就轻?
这成了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新冠疫情是中国人集体的痛,每个人从疫情中走来,直接或者间接的承受了不同程度的痛苦。
因为大家对疫情都能感同身受,所以就特别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电影《中国医生》宣传说是,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真实的事情,往往又会更加深刻地加强情感的同频共振。
所以,电影的播放效果很成功。
电影的一些细节做的确实很真实。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时,武汉金银潭医院是焦点的中心地带,是抗疫之战最先打响的地方。
张涵予饰演的张院长,原型就是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带领全院干部职工,与援鄂医务人员一道奋战在疫情“风暴眼”。
在影片中,张涵宇操着湖北口音的普通话,脾气暴躁,做事果断强硬,说一不二的斩钉截铁。
战斗初期,他在会议上拍案而起:我最看不上那些人,遇到点挫折就丧失斗志,灰头土脸的样子。
这个细节非常真实还原了张院长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毅然支援武汉的感人事迹,每个细节处理的都非常到位。
都非常的真实!
不仅真实,而且感人。
张定宇院长隐瞒自己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身患新冠肺炎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影片中广大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与时间拼速度,和死神抢生命。他们在不见硝烟的激战中殊死搏斗,这一幕幕当初真实发生的场景,让观众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也深深体会了医护的不易。
很多观看过的《中国医生》这部电影的人都说:在看电影时,你可以忍住不喝水,但你绝不会忍住掉眼泪。
这种感人的效果自然离不开影片制作团队的专业程度。
据说,《中国医生》剧组以超高的还原度、精益求精的制作,片中拍摄用的全部医院设备严格按照真实医院建造标准1:1打造,拍摄的每一场戏都有亲历抗疫一线的专业人员亲临指导。
但是真实和感人就一定正确吗?
真实,分为具体真实和全面真实。
只有全面真实,才是真正的客观、真实。
《中国医生》只做到了具体真实,从影片中没有客观宣传中医抗疫成效这一点来看,它算不得全面真实。
基于具体的真实,再加上一些网红大咖的站台助威,影片效果进一步加深。
在7月7日举行的上海首映礼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表示:“我其实是抱着挑剔的态度来看《中国医生》的,但在两个多小时里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毛病,这部电影超乎我的预期。”
全面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一种范畴。
如果一家新闻媒介只要求新闻中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不从事实总和上把握整体真实,其报道就会发生错误。
因此,维护正确的报道立场不仅需要坚持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主要由贯彻整体真实才能得到保证。
取决于新闻全面真实这一个方面,阶级意识、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都可能使新闻媒介确立公正或非公正的立场。
真实是新闻的最低要求。
但是它是一部电影。
很多人说,你不能按照新闻的要求来,它有它独特的艺术性要求。
然而,前面也说了,“电影《中国医生》宣传说是,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如果你是具体真实,不是全面真实,就该说清楚,不然会让很多没有亲历现场的人,误以为这次抗疫,真的就没有中医的事情。
还有从“中国医生”这个名字来看,不免有偷换概念之嫌。
中国医生包含中医和西医,如果影片只宣传强调西医作用,而淡化中医的作用,应该叫中国西医,更为贴切。
如果不是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很多老百姓不会知道一个叫张伯礼的老中医,更不会知道张伯礼还是上一次的非典英雄,因为非典结束后,很多人早已忘记了中医,一起忘记的还有张伯礼。
作为中医防控专家组组长的张伯礼,已经七十古来稀,口罩掩饰了他疲惫而沧桑的面庞,发间的银丝赫然在目,当人民日报的记者对他的采访临近尾声时,张伯礼眼神忧郁,十分无奈地呼吁道:
疫情结束请不要忘了中医。
这句话,令闻者落泪。
人民网其实早已经总结了中医在抗疫中的重大贡献:
抗疫题材是一个严肃而又非常重要的题材,所以一定要注重实事求是,全面真实。
文艺工作者,一定不能忘记自己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djhk/wypl/2021-07-13/7021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