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作者:红色文化网 来源:红色文化网 日期:2013-11-29 点击: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内。旧址原是江西大旅行社,建成1924年,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96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租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江西大旅行社成为领导起义指挥中心。
馆舍简介
概述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Site-Memorial of the August 1 Nanchang Uprising)位于南昌市中山路中段380号,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江西大旅社”。
馆舍的由来
1927年 7月下旬,参加起义的部队包租下这幢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后又多次在此举行会议,成为领导起[1]义的指挥中心。
199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为该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现供参观的有:会议大厅即原“喜庆厅”、周恩来工作和休息室、林伯渠办公室卧室、军事参谋团办公室、第二十军第一师警卫连及卫生处住房,二、三楼陈列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照片、图表、绘画和文物。旧址门首悬挂着陈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鎏金横匾,大楼的二、三层,已辟为4个陈列室和一个题词纪念室,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图表、照片、文物以及参加南昌起义的老同志题词,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光辉历史篇章。还按原貌恢复曾经举行过领导会议的喜庆礼堂,周恩来工作过的25号房间,林伯渠的办公室兼卧室的20号房间,军事参谋团的办公地点9号房间,部分起义领导人住过的10号房间,以及在一楼天井两侧的警卫连和卫生处的部分住房。此外,三楼的展厅还陈列了一组周恩来生平的照片。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军70周年前夕题写“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历史资料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一声枪响,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率领起义军两万余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和人民军队的诞生。为了纪念这一伟大事件,1956年,人民政府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址就设在当时的总指挥部旧址内。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地处南昌市繁华的中山路段380号,这幢外观呈银灰色,座南朝北,楼高四层的回字型建筑,原为江西大旅社,始建于1922年,1924年建成,采用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外观以具有西洋风格的水泥浮雕装饰门窗,楼内有一宽大的天井,天井里放有四口防火用的大水缸,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格局。
当时的江西大旅社共有客房96间,设有茶楼酒馆,烟赌娼俱全,是二十年代南昌城内首屈一指的豪华大旅馆。由于地处闹市区,来往人员复杂,因此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非常隐蔽。1927年7月贺龙部队二十军进驻南昌后,其第一师将江西大旅社整个包租下来,把师部设在这里。
江西大旅社的喜庆礼堂,原是给有钱人做寿,办喜事用的地方,起义指挥部临时把它做为会议室,多次在此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和部署起义的有关问题。7月27日,在旅社的喜庆礼堂内,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宣告成立,江西大旅社便成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
起义准备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经过充分酝酿,审时度势,决定“在南昌举行暴动”。192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在武汉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历史性决策,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成立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4人组成的前敌委员会,准备组织中国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一部分力量,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重返广东,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再次北伐。
至此,我党掌握和影响的兵力有: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第二十军、第十一军第十师、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等,共计二万余人。
这时,汪精卫却加紧了在军队的“清共”活动,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共产党员叶剑英及时觉察了汪精卫等的阴谋,紧急和叶挺、贺龙、高语罕、廖乾五在九江甘棠湖中小船上进行了磋商,议定贺龙、叶挺迅速率部开赴南昌。
1927年7月25日至26日,贺龙、叶挺部队由九江先后乘火车南下,经过牛行车站抵达南昌,指挥部分别设在宏道中学和心远中学。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后,贺龙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司令部的名义将江西大旅行社包租下来,7月27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在此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起义由原定28日改为30日举行。
7月30日晨,张国焘从九江赶到南昌,前委立即召开扩大会议。由于张国焘仍对张发奎存有幻想,所以主张一定要得到张发奎同意后方能举行起义,遭到周恩来等人的坚决反对。31日前委会议作出最后决定:8月1日凌晨四时举行起义。
7月30日下午,叶挺在心远中学内召开了第二十四师营以上军官会议,传达了起义的决定,并进行了战斗部署。
7月31日下午,贺龙在宏道中学内召开第二十军团以上军官会议,宣布起义的决定。
1927年7月31日下午,贺龙、叶挺共同签署了由叶挺起草的作战命令。
7月31日晚,朱德以请客为名,在大士院32号牵制了敌第三军第二十三、二十四团的团长和团副,有力配合了起义战斗。
起义战斗
由于第二十军中的一个副营长投敌告密,中共前委当即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举行。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部队,以“河山统一”为口令,领系红领带,膀扎白毛巾,在马灯和手电筒上贴红十字,向驻守总指挥部、新营房、大营房、老营房、天主堂、牛行车站等的敌军发起猛烈进攻。战斗打响后,驻守总指挥部的敌警卫团事先得到告密,凭借有利地势,在鼓楼、街亭、围墙等制高点上以密集的火力阻击起义军。贺龙、刘伯承、周逸群等站在指挥部小楼门前的台阶上亲自指挥战斗,起义军官兵奋勇从正面冲上鼓楼,压制住敌人的火力,并调部队从后院翻墙冲入敌阵,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战斗持续三个多小时,终于全歼敌军,并乘胜全歼附近的省政府警卫连和军乐连,攻占省政府。
第二十军教导团事先以换防拜访为名,侦察了大校场营房敌军的情况。起义战斗打响后,教导团一总队从西面正门冲入敌营,三总队解决敌军警戒后从东南方冲进敌营,二总队从北边越墙攻入敌营,四总队随即跟进收缴敌人武器。许多敌人来不及穿好衣服,便做了俘虏。
叶挺部第七十一团事先全面侦察了驻扎在天主堂的敌军的营部、团部、枪械及警戒情况。战斗打响后,敌军措手不及,仓惶外逃,被火力击退后转回天主堂据险固守。第七十一团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突击队,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再次发起正面进攻,经过激烈争夺,终于冲开敌军防守的大门。另一部分指战员翻越城墙从背后夹击,敌人纷纷投降。随后乘胜全歼附近匡庐中学敌军。七十一团另部负责攻打敌卫戍司令部,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对敌猛烈射击,全歼敌警卫队,并乘胜对南昌卫戍司令部敌警卫连展开凌厉攻势,敌军缴械投降。
驻守贡院的敌军因团长不在,失去指挥,受到叶挺部第七十二团进攻后慌忙夺路外逃,遭起义军火力阻击,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只好投降。
叶挺部第七十二团一部会同广东北江农军,事先察看新营房敌军的地形、人数和装备等情况,并秘密布置好兵力。战斗打响后,敌军从梦中惊醒,来不及组织抵抗即被缴械。
起义战斗打响后,第二十军第四团冲进敌巡防队营房,全歼敌军,控制了牛行车站,担负起警戒南浔铁路、封锁赣江水道的重要任务。
经过浴血奋战,起义军击溃了南昌守敌,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占领了全城。
起义经过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从此诞生了一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崭新的人民军队。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在当年起义的总指挥部大旅社旧址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2600余件。经过维修和更新陈列,现在纪念馆共展出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280多张、文物资料60多件,并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南昌起义的全过程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纪念馆还下辖4处八一起义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旧址;位于花园街2号的朱德旧居。[1]
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
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
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2]
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祖涵(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
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今寻乌)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起义军进至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1.3万人。
起义军在临川休息3天,继续南进。8月25日,先头到达瑞金县壬田以北地区。这时,驻广东的国民党军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调钱大钧部9000人,由赣州进至会昌、瑞金地区,并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义军南下;调黄绍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于都)前进,支援钱大钧部作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共前委决定乘钱、黄两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实施各个击破。当日,起义军向壬田守军发动进攻,歼其一部,于26日攻占瑞金县城。接着,集中兵力进攻会昌的钱大钧部主力,激战至30日,攻占会昌县城。两战歼钱大钧部6000人,缴获枪2500余支(挺)。起义军伤亡近2000人。9月初,起义军一部在会昌西北的洛口地区,击退黄绍竑部的进攻。
会昌战斗后,起义军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月22日,第11军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在此期间,李济深令钱大钧残部牵制第25师,令黄绍竑部经丰顺进攻潮安,令陈济棠、薛岳部3个师1.5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河源东进,寻起义军主力决战。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前委决定,第20军新建的第3师随革命委员会驻守潮、汕地区,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击东进之敌。9月28日,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山湖(玉湖)附近地区同东路军遭遇,将其击溃,继向汤坑(今丰顺市)推进,在汾水村地区与敌再次激战,至30日,起义军伤亡2000余人,无力再战,遂向揭阳撤退。是日晚,黄绍竑部攻占潮安。10月3日,起义军主力在流沙(今普宁市)与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员会会合,继续向海丰、陆丰地区撤退,在经过流沙西南钟潭村附近的莲花山时,再次遭到东路军的截击,激战不胜,部队大部溃散。革命委员会和起义军领导人分散转移,余部13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驻守三河坝的第25师,在给钱大钧部以重大杀伤后,向潮安转移,10月5日在饶平县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师一部会合。此后,这两支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约800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庆祝胜利
1927年8月1日上午,八一起义胜利的消息传遍南昌全城。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名义,在省政府西华厅召开了中央委员和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党部代表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命了干部,通过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宣言》、《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党部代表联席会议宣言》、《执监委会对时局宣言》,阐明了起义的宗旨和纲领,指出要在最短时间内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重新选举新的中央执行委员,指导全国革命运动更正确、更迅速发展。
8月3日,起义军按照中共中央在起义前的决定,开始撤离南昌,取道临川(抚州)、宜黄、广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占领出海口,取得国际援助,然后重新举行北伐。在南下途中,起义军8月7日到达临川后进行了整顿,虽取得了会昌作战等重大胜利,经福建长汀、上杭进入广东,占领了潮州、汕头,但终因敌强我弱,遭受严重挫折。起义军失利后,部分起义领导人分别从汕头、甲子港、神泉等港口转移;起义部队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军会合,继续坚持斗争;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过赣南三整、湘南起义后,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湘赣边界井冈山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景点集萃
整栋楼房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转泥建筑,是当年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创建于1956年,是首批国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多年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致力于馆藏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同时对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维修和翻新,对现有陈列进行了更新、改进。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同步进行的大型沙盘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一起义的战斗过程;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景像,生动地再现了"朱德施计"的故事情节;运用电动图表、绘画、雕塑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整个大厅的陈列内容,新的陈列和复原陈列相结合,更富有生动性和教育性。 纪念馆系五层大楼,共96间房。现辟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展出面积达1500平方米,展线长350米。
八一起义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2600余件。经过维修和更新陈列,现在纪念馆共展出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280多张、文物资料60多件,并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南昌起义的全过程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纪念馆还下辖4处八一起义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旧址;位于花园街2号的朱德旧居。
相关景点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区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1977年“八一南昌起义起义”五十周年时破土兴建,1979年1月8日落成。塔为长方体,总高45.5米。正北面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他三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塔身两侧各有一片翼墙,嵌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塔顶由直立的花岗石雕“汉阳造”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八一军旗组成。
相关资料
名为“八一南昌起义”的雕塑从北京运抵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并着手安装,该雕塑是由中央军委为纪念建军80周年赠送给新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该雕塑形体高大,且为铜铸,非常重。为避免损坏,从北京起运时,雕塑被分成5个部分,到南昌后进行现场焊接,预计今日下午可全部装好。据介绍,铜像底座到旗杆的总高度约5米,铜像宽度2.8米,长7.2米左右;人物高度约为2.5米,总重量约9吨。
雕塑设计了两组人物,共12人。第一组人物由5个人来反映起义有5个方面的象征,第一个人是主角,他高举着红旗象征武装斗争;第二人高举手枪,象征打响了第一枪;第三人举着马灯,说明南昌起义是在凌晨举行,同时寓意南昌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第四人吹着号,则寓意吹响了革命的号角;第五个人拿着长枪,有一个招手的动作,号召后面的部队起义……
在第一组后面还有7个人,象征着革命旗帜不断举起,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美术设计处的设计师张飙说,为使人物的表情更加生动,全体创作人员都到部队去体验生活达20多天,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捕捉他们的神情,这12个人物雕像都有军人的原型,最后才有了这一经典之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gmdb/2013-11-29/2392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