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WZL1887

  1.“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总有那么一些所谓经济学大师以自己的西方古典或现代经济学理念和方法指斥伟人不懂经济,对此我只想用伟人的上面两句诗斥之。屁股决定脑袋,地位决定立场。所谓的普世的、“中庸”的、坚守实证主义的专家,从来都是忽悠人的谎言。伟人或许早就预知遭到污蔑,于是他就说过“我的文章帝国主义者看不懂,只对被压迫人民才有用”。可见,政治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它不可能是人为分开的所谓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非要这样分,也只能是两者的高度统一。因为经济学是研究利益的生产与分配的。谁来生产,怎么分配都是有明确的利益规则和指向的。作为利益诉求的载体,每个人必然都会因为其在利益分配中的格局不同而产生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和诉求。这是伟人总会受到少数人谣诼攻讦的根源所在。

  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个别的人因为当时所谓不公的待遇而对伟人耿耿于怀,故而一有机会总要逞谣诼构陷伟人之能事。但还有一些人,尽管当时受到不公正待遇,却能客观对待伟人及那段历史、且感知伟人的深沉国忧、深远战略和深刻思想。近来,我学习的两篇文章(《毛泽东经济思想若干问题探讨》《毛泽东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作者周新城和吴易风教授就是这样高风亮节的老人。读了他们的这两篇文章,既敬佩两位老教授的人格胸怀,更感觉到伟人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经济政策策略的英明。象刘国光、周新城、吴易风、吴宣恭、丁冰等这些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教授们,他们成长于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有的在文革时期还受到过不公正待遇,但面对时下经济社会中不少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和矛盾问题,他们在回望反思中进一步认识到伟人经济思想观点和政策策略穿越时空的经典性。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宏阔的历史责任感,旗帜鲜明的维护伟人的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这本身既证明了这些老教授们的胸怀之宽广和人格之高尚,更证明了经过历史长期反复检验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凡用兵之法,驰车千乘……千里馈粮……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污蔑伟人不懂经济的经济大师们无视了孙武的这一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军事常识:任何战争打的都是经济后勤保障。伟人在当时贫穷的农村扎根,如果不能对经济进行分析研究,如果不懂经济运筹,怎么能打仗?怎么能打胜仗?更遑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了。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通读两位老教授的文章,我感到,伟人之所以有这些超越前人的天才的经济创见,除了受其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本色立场决定之外,还由其哲学大师的科学本色所决定,即他拥有了先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了人类知识体系的最高层,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知识都有准确精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阅读经济思想史就会发现,凡有创见性的经济学家,他们都对人的复杂性本质、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不少都是哲学家。诚如伟人所言“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完美地统一在了伟人身上,其经济思想具有深刻的创见性也就是必然的了。

  5.凡发生的都是必然的,历史没有如果,它就是既然的存在。但后人(包括历史学家)总要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事后诸葛亮”的角色。那是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可以知兴替。沉下心来,去学习伟人的经济思想,你会发现,今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问题,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问题,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共同富裕问题,人民的民生与民主关系问题,经济供求及各经济领域、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平衡问题等等,在伟人那里都已经有了明确清晰的创见性思考,至今仍然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6.“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你永远看不到地球的壮阔伟大,离她渐行渐远时,你才能越来越感到她的宏伟与壮美。看待伟人也是如此。随着伟人的渐行渐远,我们会在深入地研究学习他的思想中,越来越佩服他天才般的经济见识和卓越成就。诚如西安交通大学政治经济学老教授乔宗寿所言“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gsyz/lxff/2018-02-07/4867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2-08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