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观述论

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观述论

刘洪森

刘洪森: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观述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物质文明这一“硬实力”,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文明这一“软实力”。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内核”,离开了这个“内核”,文化软实力就失去了“灵魂”。任何时代的价值观念,既是对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对前人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学术界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关系等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的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观虽有一些成果论及,但仍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关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平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彰显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

一、国家富强——“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国家富强奠定了政治前提。1954年6月1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他在会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时指出:

【“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在确定国家建设目标的同时,毛泽东基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阐述了中国实现富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一穷二白”状况的沉思。

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不要说与同时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苏联无法相比,就是与国情相近的印度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毛泽东曾忧虑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二是“落后就要挨打”教训的反思。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三是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忧思。

【“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过去一个长时期内,这种贡献太少了,“使我们感到惭愧”。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长期落后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应当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只有现代化目标下的生产力较大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

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曾表示:

【“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而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富强的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如何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家富强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并逐渐摸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即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把农轻重关系作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

【“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汲取大跃进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教训,又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和工农业并举的综合平衡思想,主张重工业要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并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第一次完整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很快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总之,毛泽东心目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就像他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应当既强大又可亲一一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这里所说的政治上的自由和经济上的繁荣,就是强大中国的体现;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就是可亲中国的体现。政治上的自由需要国家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给人民带来富裕的生活,而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也必然拥有高素质的国民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二、人民富裕——“富裕和社会主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因此,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坚持人民主体价值观,并多次申明“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政权的唯一的最高宗旨。

【“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当然,战争年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争取人民的解放,其次才能谈及解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953年8月,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

12月,他再次强调,要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之后,毛泽东又反复要求各级领导关心群众生活,痛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想方设法使人民富裕起来,但这种“富裕”,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富裕,具有相互关联的两层含义:一是所有社会成员都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过上了富裕生活;二是人们之间的财富保持着适度差距,不存在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毛泽东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人的正当性基础。在毛泽东眼里,共同富裕包括所有人。

【“对地主,在一定时期要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改变成分后才可恢复公民权,加入合作社,那时就不叫地主而叫农民。对地主来说,这事实上是解放了他们。他们在全国总共三千万人,以后要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来。将来农民的生活要超过现在的富农。资本家如果将来饿肚子,这个制度就不好。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没有必要,因此生活福利都要逐步提高”。总之,“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共同富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合作化道路,必须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证。民主革命完成以后,封建所有制已经消灭了,但是

【“现在农村中存在的是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的所有制。大家已经看见,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才能获得巩固”,“对于他们说来,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毛泽东一方面试图通过合作化、社会主义来消除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又强调共同富裕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初,针对一些人“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银行方面也把许多农村中的贷款一律收回”的现象,毛泽东指出:公社所有制必须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公社内,由队的小集体所有制到社的大集体所有制,需要一个过程。平均主义倾向,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的收入应当有所差别。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十分不对的。后来,毛泽东又指出:

【“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三、社会主义民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强调:

【“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

这里的“民主”主要是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实现人民的统治,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在争取民主的同时,共产党人也在探索实现民主的具体方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提出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曾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成为了民主最直接和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毛泽东把人民民主看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使得民主更具有方法论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与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的意志,是最大多数人的权力。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由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同时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以此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在此基础上行使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权利。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肯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从而保证了人民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地位。在党派问题上,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主张,各党派在宪法范围内享有平等地位,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导下,与共产党密切合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在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此外,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还创建了选举制度、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等,进一步为公民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积极性的发挥,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证,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

第二,健全民主集中制。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1945年,他又指出: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

新中国建立后,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政权建设中得以确立。毛泽东从党和国家政权稳固的角度阐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强调“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毛泽东曾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结合新的实践,又做了进一步阐述。他强调,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诚如后来邓小平所评价道:

【“毛泽东同志把民主集中制提到很高的原则高度来讲,讲到要社会主义还是要资本主义、要无产阶级专政还是要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事实确是这样,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而这个集中,总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正确地实现。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集中,也就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要复辟。”】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在1954年颁布宪法以前,创制各种法律3400多件,这以后至1958年,又有600多件。这些法律制度把人民的民主权利初步规范化、定型化了,使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具体法律制度的保障。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根本不相容的。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对那些摧残人民积极性的官僚主义就是要整一下”。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呢?综合毛泽东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耐心地艰苦地去做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二是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允许采取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三是精简机构,发展民主监督;四是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研究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办法。总之,领导干部要打掉官风“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人民中出现”。

四、社会平等——“为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实现社会平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只有

【“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列宁则揭示了资产阶级所鼓吹的平等的虚伪性和形式化。他指出:在资产阶级制度下(就是说只要是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继续存在),在资产阶级民主下“自由和平等”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工人(他们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和平等的)实行雇佣奴隶制,使资本具有无限权力,使资本压迫劳动。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的结局部分,是世世代代关于公正、善良、幸福的幻想的最终体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平等价值理念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超越了资本主义形式上的平等,赋予平等以实在的、丰富的内容,具体地体现为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人格平等方面。

政治平等是社会平等其他方面的有力保证,没有政治平等,其他方面的平等不会长久,终将被剥夺和践踏。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提出“人民权利”的思想。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平等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利。他认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体息权、受教育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此外,毛泽东还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认了全体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权利,并强调宪法面前人人平等“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这就在法律上把权利平等和义务平等统一起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律平等的双向性原则。

经济平等是社会平等各个方面坚实的基础,没有经济平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平等都将毫无意义。毛泽东对经济平等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毛泽东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在全体劳动者之间实现“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奠定了物质基础,而要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实现这一平等,必须使公有化程度不断提高、不断消除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距。因此,实践中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设计所蕴含的价值导向是非常明显的,即试图通过逐步扩大所有制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缩小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距,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平等。二是从按劳分配到供给制的分配制度。毛泽东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按劳分配与等价交换否定了阶级剥削和阶级特权,从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平等。但他又认为:

【“过去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是先进的,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过供给制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作风;而体现按劳分配的工资制有很大的弊病,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非要实行不可的制度。”】

可见毛泽东对供给制的偏爱。后来,人民公社用供给制代替了工资制,结果却严重破坏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导致了粮食的耗尽和严重的饥荒。1961年,供给制被迫取消。

文化平等是社会平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切实享有学习文化的权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平等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认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反映了艺术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其实质在于用民主的方法来发展和繁荣科学文化事业,鼓励独立思考、探索和创新,倡导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在自由讨论、比较和鉴别中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日趋繁荣。

五、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思考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毛泽东关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平等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但同时又受社会条件、历史环境、时代视野以及个人特质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回顾往昔,几多感慨几多思考。

第一,社会主义既是制度,也是价值。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贯穿着社会主义价值。它是关系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东西。谁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承认和明确社会主义价值。马克思没有经院式的臆造和虚构种种定义,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做毫无意义的字面上的争论。他们运用高度理论抽象的方法,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包括:生产的极大发展,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计划的进行社会生产,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国家开始消亡。列宁把社会主义归纳为两个要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没有跳出经典社会主义的范围,但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概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随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等。令人欣喜的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可谓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第二,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关系具体地体现为社会主义价值和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而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意味着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而没有必要的生产力,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的发挥,也就是无法使它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从这个基础出发。如果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单纯依靠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变革来发展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必定走入历史的死胡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平等的价值观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价值观汲取了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成果等思想资源,从概念上讲具有历史的普遍性。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包括的富强、富裕、民主、平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普遍性的价值观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被历史所淘汰。但社会主义价值观又是特殊的,是基于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而做出的理论概括,以中国特色的方式来实践。换句话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价值观有不同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即使在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同一价值观也会有它不同的内容要求和表现形式。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既要凸显时代潮流、国际视野、全球共识,又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gsyz/lxff/2019-03-12/5549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3-13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