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毛泽东与尼克松,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

毛泽东与尼克松,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

 

陈立旭

  毛泽东打出两个信号

  毛泽东与尼克松友谊的开端,是毛泽东打出了两个信号,邀请尼克松访问中国。

  毛泽东打出的第一个信号,是请斯诺来中国访问,通过斯诺发出信息。1970年8月14日斯诺到中国,有关方面安排他参观一个半月。按毛泽东的意思,国庆节请斯诺作为贵宾登上天安门城楼,在那里会见他。10月1日,斯诺一上天安门,就被请到毛泽东的身边。几十年不见了,毛泽东仍然能认出斯诺,老远就向他打招呼。斯诺急步上前与毛泽东握手。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进行了长谈。两个月后的12月18日,毛泽东请斯诺到中南海谈了5个小时。这次谈话,主题是中美关系。毛泽东说,他寄希望于美国人民,欢迎尼克松来。为什么要让尼克松来呢?因为他是美国总统,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尼克松作为一个旅行者来也行,作为总统来也行,只要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了。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我相信不会同尼克松吵架。毛泽东还笑着对斯诺说:遗憾的是,你代表不了美国,你不是一个垄断资本家。你能够解决台湾问题吗?但是台湾关尼克松什么事?这个问题是杜鲁门和艾奇逊搞的嘛!毛泽东同斯诺说这些话,就是想让他在美国向新闻界打出中国希望尼克松来北京访问的信号。斯诺回到美国后,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了他访问中国的文章,文章中透露出了毛泽东希望尼克松访问中国的信息。这篇文章一面世,美国的舆论界轰动了,美国的政治家们开始研究起毛泽东打出这个信号的深意来。

2.jpg

  毛泽东打出的第二个信号,是邀请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北京。1971年中国、美国派队到日本参加国际乒乓球比赛。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偶然与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相遇时双方有交往,美国乒乓球队提出希望访华。1971年4月,毛泽东作出一个重大决定:请美国的乒乓球队来。美国乒乓球队在中国,安排他们参观的时间很多。美国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接待。美国乒乓球队回去后,美国舆论界对此作了很多报道。几乎美国各大媒体都报道过美国乒乓球在中国参观和比赛的情况。

  毛泽东打出的这两个信号,引起了尼克松的关注。

  尼克松研究毛泽东

  尼克松从当时世界格局考虑,已经产生了打开中美关系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机会。斯诺文章传播的信息,美国乒乓球队传回的信息都表明:毛泽东欢迎他来中国访问。尼克松开始研究起毛泽东来。他读了英文版《毛泽东选集》,读了美国情报部门搞的关于毛泽东情况的介绍材料,读了能够找到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其中包括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

  尼克松决定,对于中国打出的信号,要给予回应。由于担心美国难堪,他决定先投石问路。4月26日美国白宫秘书齐铭勒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尼克松总统希望有一天能够访问中国。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官希雷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说:本政府若干时候以来一直是希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的。

  就在美国方面投石问路时,国际上的一件事情坚定了尼克松一定要尽快到北京见一见毛泽东的决心。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一切重大国际事务,不和中国打交道,已经是不行了。

  但尼克松仍然有一些担心他和毛泽东见面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谈不拢,甚至吵起来。于是他派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基辛格秘密访华,带回了中国方面的诚意,尼克松又经过对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分析,最终决定:访问中国,面见毛泽东,解决中美之间的一些重大问题。

  尼克松对于去中国访问,是十分重视的,美国白宫方面经过许多认真准备且不说,尼克松本人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听说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拍了一部在世界上很有影响的纪录片《中国》,他就赶紧把此片弄来,认真地看了又看。而看此片的重点,是想了解毛泽东的领导风格,毛泽东在民众中到底有多大的威信。尼克松得知在法国当过文化部长的马尔罗曾经见过毛泽东,就在临出访的前几天,把他请到白宫,请他介绍毛泽东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个人风格怎么样,性格如何,有什么习惯,等等。当时,马尔罗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他身体健康,精神也好,非常健谈。他已经猜测到尼克松向他了解毛泽东是有意访问中国,便热情地把他当年和毛泽东见时的情景描述了一番。最后,他告诉尼克松:“你将面对的是一个巨人。”马尔罗还告诉尼克松,毛泽东的身边有一种神秘的气氛。尼克松有了一定思想准备,但仍然有一点儿担心。

  毛泽东首次会见尼克松

  1972年初,毛泽东身体很不好。1月13日,毛泽东发高烧引起严重缺氧,突然休克,经过紧张的救治才慢慢苏醒过来。这次休克不久的一天下午,毛泽东又休克过一次。经检查,毛泽东的心脏和肺部都有严重疾病。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北京时,毛泽东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尼克松到达北京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待。尼克松也知道毛泽东此时身体不好,担心毛泽东会不会不见他。但出乎他的意料,毛泽东很快就会见了他。就在尼克松到达北京当天的下午2点左右,周恩来找到基辛格说,毛泽东主席想很快就和美国总统会面,请您安排一下美国方面由谁同去见面。

3.jpg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的书房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下午,按预定的时间,尼克松乘坐红旗轿车驶进中南海,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走进毛泽东在游泳池的书房。看到尼克松等人走进来,毛泽东从容地站立起来,锐利的目光盯着尼克松,尼克松伸出手,走向毛泽东,毛泽东也伸出手,两位大国领袖的手握在了一起。

  中方参加会见的有周恩来总理、翻译唐闻生、记录王海容;美方在场的有基辛格、记录洛德。毛泽东的谈话轻松而又随便,这使尼克松去掉了心里的紧张,他感到,他同毛泽东谈话,就像是和多年的老朋友谈天,在他从政的几十年中,还是头一次在最高层会谈时是这样的自由自在而又十分愉快。尼克松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他身体的虚弱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眼里还可以发出锐利的目光。”毛泽东与尼克松见面,并没有忘记关照尼克松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和基辛格握手时,上下打量着基辛格,说:“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

  毛泽东很随便地谈起话来。他虽然此时说话有些困难,但思绪仍然敏捷。这使尼克松油然而生起敬意。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时,显得很精神,也很健谈。原定会见一会儿就结束的,但他兴致很高地一直跟客人们谈了75分钟。在会见中,毛泽东谈笑风生,寓意深刻。当尼克松把话题拉到台湾问题、越南问题、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局势等时,毛泽东当即制止:“这些问题我不感兴趣!”他指了指周恩来说:“那是他跟你谈的事。”尼克松说:“主席先生,我知道,我多年来对人民共和国的立场是主席和总理所完全不同意的。我们现在走到一起来了,是因为我们承认存在着一个新的世界形势。我们承认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对内政策和它的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对于我们的政策。”毛泽东说:“就是啰。”在回顾了20多年中美关系的状况后,毛泽东特别谈到最近两年中美接触的过程和背景,肯定了尼克松、基辛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和尼克松共同就中美关系定了基调:当尼克松说:中国面临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侵略,还是来自苏联的侵略,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时,毛泽东明确表示:“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现在不存在我们的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

  毛泽东在谈话中同意尼克松关于当前存在着一个新的世界形势,中美相互并不构成威胁,虽然有分歧,但是可以找到共同点来建立一个世界结构的看法。这样,在关系世界格局的重大战略上,二人达成了共识。

  毛泽东说:我喜欢右派

  毛泽东和尼克松谈话时,谈到美国大选的问题时说,我是喜欢右派的。下面是二人的对话:

  毛泽东:“讲老实话,这个民主党如果再上台,我们也不能不同它打交道。”

  尼克松:“这个我们懂得,但我们希望不会使你们遇上这个问题。”

  毛泽东:“我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就是说,你当选,我是投了一票的……”

  尼克松:“我想主席投我一票,是在两个坏东西中间,选择好一点的一个。”

  毛泽东:“我是喜欢右派的。人家说你们是右派,说你们共和党是右派。”

  尼克松:“是的。”

  毛泽东:“说英国的希思首相是右派。……说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也是右派。我喜欢右派,比较高兴这些右派当政。”

  尼克松:“我想最重要的是,在美国,至少现在,像我这样的右派可以做那些左派只能口头上说说的事情。(毛泽东点头)”

  基辛格:“总统先生,我觉得左边的人是亲苏的,他们不鼓励我们向人民共和国这边移动,而且批评你这样做。”

  毛泽东:“大概我这种人放大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这一套,建立社会主义。”

  尼克松(微笑):“就是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匪徒。”

  毛泽东:“你可能就个人来说,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也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这句话,意味深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称尼克松为朋友。

4.jpg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毛泽东在谈话最后,表达了中美两国要加强联系的意见,说:我跟早几天去世的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了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一定要谈成。

  毛泽东与尼克松的这次会见结束了。这次会见,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次会见中,尼克松被毛泽东的政治家风度和强大性格魅力所折服。毛泽东也称尼克松为朋友。从此开始了二人的友谊。

  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

  在尼克松的访华随员中,罗杰斯国务卿是美国方面的主要谈判人物。但他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与尼克松并不一致。在台湾问题上,他就有自己的主意。本来,在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前,基辛格在秘密来华时,已经就台湾问题与中国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在中美公报中,对于台湾问题的措辞已经定了下来。此次尼克松来访,也要把台湾问题进一步敲定,所以,中国方面的乔冠华和美国方面基辛格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会谈,当时人们将这个会谈称为“基乔会谈”。会谈中,分歧是明显的,争吵也有多次。但在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谈之后,中美之间关系的格局已经确定下来,台湾问题也就能够解决了。在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最后阶段,双方关于中美公报中台湾问题的说法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对这个意见,周恩来请示了毛泽东,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尼克松也同意接受中方经过修正的意见。这个意见是通过以下文字表述的: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决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但令中美双方领导人都想不到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看到了公报后,就表示他们认为这份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说法不理想。随访的美国国务卿罗杰斯把他们的意见收集起来,搞出一个材料,在他们陪同尼克松到达杭州后,交给了尼克松。这份材料中列举了国务院的专家们对公报的一大堆意见,要求进行修改。例如,对“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说这话太绝对了,或许有一些中国人不这样认为呢。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另一条建议是要去掉“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句中的“立场”二字。诸如的重要修改处,竟达15处之多。罗杰斯这样一搞,使尼克松大为恼火。气得脸色都变了。他认识到自己在政治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他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他又受到保守派的牵制。同时他也清楚,在已经通知中国人说他同意公报之后,又要求重新讨论,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中国人将怎么看待他这个总统。他为难的是:向这些持不同意见者做解释工作,也是徒劳的。

  但是,作为美国总统,他又不能不重视这些随访人员的意见。因此,在杭州中国方面为美国来访人员举行的晚宴开始之前,他把基辛格叫来商量,他对基辛格说:“宴会之后你再找乔谈一谈好吗?”此事虽然很难,基辛格还是应允了。

  宴会毕,基辛格把乔冠华请来会晤。一见面,基辛格就把美国方面提出的在修改公报的意思讲了出来。乔冠华听了基辛格的话后明确说:“听说尼克松总统接受了公报,昨晚,我们政治局已经批准了公报。现在离预定发表公报的时间不到24小时了。怎么来得及重新讨论呢?”基辛格说:“我们总统确有为难的地方,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

  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了美国方面提出修改公报的意见。周恩来说:“我们不能放弃应该坚持的原则,这件事,要请示主席。”周恩来立即直接给毛泽东打电话。此时正是深夜,毛泽东仍在工作,他听了周恩来的汇报,口气十分坚决地回答说:“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它部分可以商量。”毛泽东停顿了一会儿,又严厉地加上一句话,“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周恩来立即把毛泽东的这个意见告诉了乔冠华。乔冠华约基辛格在刘庄宾馆会谈,会谈直到深夜,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中美联合公报最后确定下来。公报内容由工作人员电话传至毛泽东处,毛泽东同意这样定稿。尼克松自然也批准这样定下来。举世闻名的中美上海公报终于诞生了。

  2月27日下午,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向全世界公布。这个公报,渗透着毛泽东与尼克松两个人的心血。

  毛泽东说: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公报发表后,尼克松十分高兴。在上海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欢送宴会上,尼克松对中国的茅台酒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喝的很多,脸上的笑容泛着红光。借着酒劲,他端着酒杯走到麦克风前面,发表即席讲话:我们要建立一座跨越16000英里和25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可以说,公报是搭起了这座通向未来的桥梁。尼克松最后还说了一句:“我们访问中国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5.jpg

  ◆周恩来总理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宴会上。

  2月28日早晨,尼克松乘坐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飞回美国。此时,已回到北京的周恩来正在中南海向毛泽东介绍尼克松在中国最后几天活动情况。当周恩来说到尼克松在中国方面为他送行的宴会上说的“改变世界”的话后,毛泽东笑着对周恩来说:“是他改变了世界?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要不,他隔海骂了我们好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

  周恩来说:“尼克松临走时还一再表示,希望能在美国与我们再次相会。他们国务院提出了一个邀请我们访美的名单。”毛泽东明白,尼克松实际上是想请他或者周恩来去美国访问。但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原则的,他说:“那青天白日旗不落,我们怎么去?公报是发表了,路还长哪!我和你,怕都看不到那一天啦。”

  毛泽东亲自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

  毛泽东与尼克松第一次见面后,二人就建立了友谊。毛泽东是重情谊的人,就是在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而辞职之后,毛泽东仍然以老朋友来对待尼克松,对他十分关心,并且通过外交部门与尼克松保持联系。尼克松生病,毛泽东也通过外交部对他表示关切和慰问。

  更让人敬佩的是:毛泽东以中国人独有的为人处世之道,把这种友谊延伸到了尼克松的下一代身上。

  1975年12月29日,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她的丈夫戴维访问中国。朱莉是接到中国政府的邀请,以私人身份来中国访问的。行前,尼克松以老朋友的身份,让朱莉带给毛泽东一封亲笔信。但是,尼克松和朱莉都不知道,这次私人访问,实际上是毛泽东的安排。朱莉和丈夫到达北京,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这既是因为尼克松在中美友好问题上作出了贡献,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是毛泽东的客人。

  12月31日深夜11点半左右,朱莉和丈夫刚要睡下,中国外交部礼宾司的一个工作人员通知他们,毛泽东要在中南海会见他们。他们迅速换好衣服,带上尼克松的亲笔信,乘上中国外交部的车到达中南海。在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书房里,他们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见到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十分高兴。对他们来北京访问表示欢迎。朱莉把父亲的亲笔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就在灯下看了起来,最后还用英文准确地读出了写信的日期:1975年12月23日。尼克松在这封信里表示希望中美两国要继续对话,继续寻求共同利益。

6.jpg

◆1975年12月31日,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她的丈夫。

  接着,毛泽东很轻松地同朱莉谈话。他说:“你现在就坐在当年你父亲访华时坐过的那张沙发上。”毛泽东问朱莉:“你父亲的腿现在怎么样了?”毛泽东这一问,让朱莉十分感动。因为尼克松由于腿部血栓问题而病得很重。中美两国相隔这么远,毛泽东竟然对老朋友的病情了解得这样细,又是这样关心。当朱莉回答说已经好得多了时,毛泽东才放心地笑了。

  毛泽东在同朱莉的谈话中,谈到美国人民是好的,并且对美国年轻人寄予希望,希望中美两国年轻人要保持友好交往。这让朱莉终生难忘。

  会见时间已经很长了,当时担任中国外交部长的乔冠华向朱莉暗示,时间太晚了,该结束谈话了,朱莉几次起身告辞,都被毛泽东拦住了。毛泽东以对待自己老朋友的子女的态度,以一个长辈人的身份与朱莉等谈了很多,这是他以中国人的亲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友谊。这次谈话,持续了45分钟,最后朱莉向毛泽东道“晚安”后,毛泽东才结束这次谈话,他意味深长地对朱莉说:“你们还年轻,再到中国来吧,再过十年,中国会棒极了。”

  1976年,尼克松已经下台多年,美国人几乎不再提他了,但是,身体已经十分不好的毛泽东却没有忘记尼克松。他邀请尼克松以私人身份访华。2月21日至29日,尼克松夫妇再次访华。重病的毛泽东仍然按总统规格会见他,双方会谈时间比首次见面时还长,达1小时40分钟。此时的毛泽东,步履维艰,说话更困难了,但他与尼克松谈话,精神集中、思想活跃。有时,毛泽东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抓起笔记本写出自己的论点。尼克松一行被毛泽东的语言魅力倾倒,笑声不断。宾主告别时,毛泽东和尼克松端起茶杯碰杯。毛泽东风趣地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打不成交嘛!我们应该为冤家干一杯。”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尼克松这次见到毛泽东后,十分感慨地说: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经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毛泽东和尼克松结下的友谊,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改变了世界,也为中美人民的友好打下了基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至今不忘尼克松为中美友好作出的贡献。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时,特意在华盛顿接见了朱莉,胡锦涛告诉朱莉:“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你父亲,没有忘记你父亲对发展中美关系所作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gsyz/lxff/2021-01-20/6726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1-01-21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