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生日纪事
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12月26日。当然, 这个阳历生日也是后来查到的。毛泽东的农历生辰据《韶山四修族谱》卷十五记载为:“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后来,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等人, 拿着历书将公历和农历仔细对照, 核定毛泽东的阳历生日为12月26日。对此, 毛泽东曾风趣地说:“哦, 我的那碗面条, 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 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
毛泽东作为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领袖,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人民群众出于一种纯朴真挚的感情, 总想在他生日来临之际, 给他过一过生日, 或祝寿庆贺一番, 以表达对他的尊敬、景仰之情。但是, 毛泽东是怎样对待自己生日的呢?事实上, 在毛泽东的人生履历中, 几乎找不到他过生日的有关记载。毛泽东不怎么情愿过生日, 至于做寿, 更是极力反对。
1923年的生日, 在一心奔波革命活动的途中度过
1923年冬, 天气虽然格外寒冷, 却也不乏暖意, 饱含着“冬去了春来, 雪化了云开”的希望, 即将30岁的毛泽东正在准备远行的行囊。要离开家一段较长的时日了, 他有些依恋清水塘边那幢青砖青瓦的房屋。
时值隆冬, 室内是一派温馨。他的妻子杨开慧刚刚产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取名岸青。杨开慧躺在床上, 头缠着布巾, 床边的铜炭盆里, 木炭火燃得通红, 枕边不时地响起“哇哇”的婴啼声。
这个家需要毛泽东这个男人, 但这个国家更需要他。这年4月, 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12月下旬, 毛泽东奉中央指示, 先去上海, 然后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过几天就是毛泽东的30岁生日。“三十而立”, 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标志期。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的毛泽东, 他的生命已经不属于自己, 他的人生从此与中华民族紧紧相连。
毛泽东离妻别子, “割断愁丝恨缕”, 将他30岁的生日花瓣抛撒在“隆隆”东去的列车……
以后的每个生日, 毛泽东都无法记起也无暇顾及, 因为他已经完全忘我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去了。
1943年生日前, 说“做生日太多了, 会生出不良影响”。
1943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的50岁生日。五十大寿, 素来被视作人生的一个重大吉日, 一般多举行隆重的庆贺活动, 特别是那些声名显赫的人。这时的毛泽东, 正领导爱国志士们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在渡过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后, 进入了再发展时期。1943年, 华北敌后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 万众一心, 浴血奋战, 发起了对日军的进攻性战役。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毛泽东在全党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1943年3月20日,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对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最后决定权。
4月初,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何凯丰制定了一个“三宣传”计划, 即宣传领袖毛泽东, 宣传毛泽东的思想, 宣传毛泽东的体系。
在一个如此特殊的历史时期, 精力与智慧正如日中天的毛泽东, 50岁生日的佳期正在临近, 党内一些同志酝酿要为他祝寿。期间, 毛泽东收到了何凯丰写来的一封报告, 称党内有些同志想为主席贺五十大寿, 恳请毛泽东作出答复。何凯丰提出要借毛泽东50岁寿辰之际来宣传毛泽东的思想。
4月22日, 毛泽东给何凯丰回信, 主要谈了一些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 随后简单扼要地回复了关于祝寿的事情:“生日决定不做, 做生日太多了, 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 时机也不好。我的 (马列) 思想自觉没有成熟, 还是学习时候, 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 (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 , 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 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寥寥数语, 轻描淡写就作出了断然的拒绝。
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三人成员之一的任弼时, 曾郑重地向萧三嘱咐:“写一本《毛泽东传》, 以庆祝他的五十大寿。”负责中央宣传部工作的胡乔木, 也极力帮助萧三集中精力写好这本传记, 免除了他的一些工作, 希望萧三在毛泽东50岁寿辰到来之际完成。
为此, 萧三专门访问了延安的许多老同志, 搜集了大量素材。毛泽东在与他聊天时, 也零星谈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根据这些材料和萧三做学生时与毛泽东的接触, 他准备撰写《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 公开发表。
但是毛泽东反对为他祝寿, 更反对为他立传, 他主张活着的人都不写传, 因而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 拖到1944年7月1日和2日才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 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看后, 几次传话给萧三, 后来还当面劝萧三多写写群众。萧三争辩说:“我这是自己补课, 而且写你和写党的斗争是不可分的, 这有重大教育意义……”
毋庸置疑, 毛泽东作为万众瞩目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 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在党和人民当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甚至影响党的事业、党的威信和形象。他不让写个人, 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领导人胸怀大局、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和高尚人格。
在毛泽东的坚持下, 党中央和边区各界人士都没有给毛泽东祝寿, 毛泽东的五十大寿在悄无声息中度过。
毛泽东拒绝为自己做寿, “怕生出不良影响”, 但他对许多老同志的生辰却记挂在心, 如对吴玉章、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 他用书信、题词或其他形式祝寿。
当时, 许多人并不知道毛泽东的寿辰为何日。一年之后, 1944年4月30日,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备了一桌简单的宴席, 邀请国民党爱国将领、诗人续范亭和几位同志吃饭。在饭后叙谈中, 续范亭先生问起毛泽东的年龄和生日, 毛泽东如实相告。续范亭得知彼此都属蛇, 两人同庚, 于是便自然地联想到去年正是毛泽东的五十大寿。
续范亭十分纳闷:去年自己过五十大寿时, 延安交际处专门为自己设宴祝寿, 毛泽东去年也是五十大寿, 怎么未见报刊上有任何报道呢?延安各界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当续范亭得知, 是毛泽东阻止了延安各界为他的寿辰举行活动, 因此许多人都不知晓情况时, 感叹:“三十年奔走无成, 见到如此领袖, 使我心悦诚服, 中国革命从此再不会走冤枉路了。”
续范亭觉得, 在这个聚会上, 借以祝贺毛泽东的健康, 也是个好机会。于是, 他当场赋诗一首献给毛泽东, 祝贺毛泽东健康长寿:
1943年的毛泽东, 领导爱国志士们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中。
半百年华不知老, 先生诞日人不晓。
黄龙痛饮炮火鸣, 好与先生祝寿考。
毛泽东阅后, 诙谐地一笑了之。后来, 续范亭作《五百字诗并序》公开发表, 毛泽东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才渐为人知晓。
1944年的生日, 只提议搞一个集体祝寿
在朝气蓬勃、峥嵘可贵的延安时期, 尽管毛泽东曾经拒绝为他个人祝寿, 然而还是有些同志执意想给毛泽东过一下生日, 哪怕简单一点也好, 总不能老是不声不响吧。
眼看毛泽东51岁生日很快临近了, 有人觉得毛泽东的五十大寿没有庆祝, 便提出要“补”一下。
毛泽东实在拗不过同志们的盛情, 但明确而坚决地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无论如何不能在12月26日这天为他一个人庆寿;二是要搞一个“集体祝寿”。
毛泽东开诚布公地提议, 为杨家岭50岁以上的同志———从伙夫、马夫到主席、总司令集体祝寿。这一想法真可谓别出心裁, 又符合毛泽东的思想与作为:他心里时刻想着大众而非自己, 他大公无私、尊重群众的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1944年12月16日, 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大礼堂为中央机关56位50岁以上的同志举办了一次集体祝寿活动。这天, 56位“寿星”欢聚一堂, 笑逐颜开, 谈笑风生, 其乐融融。毛泽东无意之间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巧妙地凝聚了人心, 让同志们倍感温暖, 展现了共产党人官兵一致、一视同仁的优秀作风。
稍有遗憾的是, 毛泽东因与美国人伯德上校会谈, 没有出席这场特殊、别致而温馨的祝寿仪式。
第二天, 《解放日报》作了如下报道:中央办公厅政治处在中央大礼堂为全杨家岭56位50岁以上的同志集体祝寿, 从伙夫、马夫到毛主席、总司令。会场四壁悬挂着各界送的寿灯、寿幛、寿联、寿诗、寿词。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致开幕词。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刘少奇致祝词说, 参加这次祝寿的有伙夫和马夫, 有中央委员, 有朱总司令、刘伯承师长, 这说明我们党对伙夫、马夫与对中央委员是一样的, 是平等的。他们都是一个目的, 为人民大众服务。只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才配得上受人民大众的尊敬。毛主席、朱总司令都是以人民大众勤务员的身份为人民大众办事的, 要学习这些同志为公忘私的优良品质和共产主义的精神。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在致词中号召青年党员不要两眼向上, 要重视事务工作。徐老 (徐特立) 代表全体寿翁致谢词, 他以自己一生的经历, 说明过去经过许多摸索, 走过许多冤枉路, 才走上了革命道路, 51岁光荣入党。这次祝寿有世界意义, 从前称老人为“老顽固”、“老朽”, 今天不同了。晚上民众剧团演出秦腔助兴, 并举行盛大舞会。
1947年生日之际, 明确提出不搞祝寿的规定
尽管毛泽东从不在乎自己的生日, 在动荡的戎马生涯中更是无暇顾及, 但党内的同志还是时常惦记着这件事。1945年冬, 叶子龙因病住进延安中央医院, 这时毛泽东刚参加重庆谈判回来不久, 因身体不适也在医院休养。贺龙、张闻天、王观澜等也住在这里。一天, 张闻天找到叶子龙, 提议说:“毛主席的生日快到了, 是不是要给他写一封祝寿信?”后来, 叶子龙跟毛泽东讲起这件事, 毛泽东说:“有时间写什么不好, 写这个没啥子用嘛!”
抗日战争胜利后, 蒋介石依旧顽固地做着独裁中国的黄粱美梦, 并于1946年6月悍然发动大规模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人民军队沉着应战, 集中优势兵力, 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从1947年3月开始, 国民党对解放区改为重点进攻, 其中在陕北投入胡宗南等部25万兵力, 向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虑及我军兵力只有敌军的十分之一, 中共中央被迫撤出延安, 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我党我军机智顽强地抗击敌人, 到6月就成功打退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7月开始,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各个战场捷报频传, 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在望。
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 迎来了毛泽东的54岁生日。在生日来临之前, 各解放区纷纷向毛泽东发来电报, 有的直接说要为主席祝寿, 有的说要打几个漂亮仗, 请求中央批准……毛泽东一律都给予了拒绝。他说:“如果不是为我祝寿, 我可以批准;为我个人, 我不能批准。为我祝寿打漂亮仗, 不为我祝寿就不能打漂亮仗吗?”
外地的请示未被批准情有可原, 可是毛泽东身边的中央机关有几百个人, 哪有不给主席过生日的道理?大家这样想着, 同时也为庆祝1947年的伟大胜利, 一致要求要为毛主席祝寿。于是, 中央机关各大队负责人专门在汪东兴处开会研究了这个问题。汪东兴知道毛主席拒绝了各地的要求, 认为再搞祝寿恐怕毛主席还是不会同意。大家一致表示:退一步讲, 并不举行什么仪式, 只要开个晚会, 和毛主席见见面就行。
在人们的再三要求下, 汪东兴去找周恩来副主席报告此事, 请示该如何办, 周恩来说:“我看主席是不会同意的, 大家一再要求, 你就去和主席商量一下。”趁汪东兴去请示毛主席的工夫, 其余人悄悄做起准备工作来。想着如果同意的话, 就请一些负责同志陪毛主席吃顿饭, 再请晋绥军区贺龙司令员派来的剧团演一场戏。
但是, 中央机关的要求也被毛泽东一口拒绝了。毛泽东振振有词地列举了3个理由:一是战争期间, 许多同志为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 应该纪念的是他们, 为一个人祝寿, 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没有粮食吃, 搞祝寿活动, 这是让我脱离群众;三是自己才50多岁, 如果不被胡宗南打死, 还大有活头, 更用不着祝寿。
除了这3条理由, 毛泽东还认真严肃地作出3条规定:一不许请客吃饭;二不许唱戏, 如果剧团来了, 过几天再演, 先演给老乡们看也可以;三不许开大会。他还说:“大家想和我见面, 想请我讲话, 随时都可以, 不一定非要祝寿才这样做不可。”
毛主席的态度是那么坚决, 大家实在不好违抗。
时间很快到了1947年的冬天, 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召集的会议。会议的第二天, 也就是12月26日, 正是毛泽东的54岁生日。各地前来开会的中央委员和地方以及军队的高级干部对主席说:“我们赶上吃你的寿面了。”
毛泽东风趣地说:“寿面并不能使人长寿啊, 吃不吃无所谓哟。”
大伙儿说:“沙家店战役胜利结束了, 全国进入反攻阶段, 应该庆祝这一胜利, 顺便为你祝寿。”
“那可不行哟, 就是全国解放了, 党内也不可搞祝寿活动。”
为什么呢?大伙儿的眼光投向毛主席, 毛泽东扳着指头对大伙儿讲了他的理由:“第一, 眼下群众和部队还缺粮吃, 我们不能忘掉群众疾苦, 破费东西搞祝寿。第二, 我们都是共产党的干部, 都要带头搞移风易俗, 大家把祝寿的心思和精力用到革命事业上多好哇!”
说完, 毛泽东再次严肃地宣布了两条规定:一、不准中央机关为他的生日请客吃饭;二、不许以任何形式为他歌功颂德。
1947年12月26日这天, 毛泽东比平时更加忙碌, 他听取了大家对《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演讲稿的讨论意见后, 又找各地负责同志谈话, 询问地方社情和群众情绪, 一谈就是半天, 直到卫士催得不行了, 才去吃饭。
那天的饭, 仍是“钱钱饭” (用压扁的黑豆与小米混煮的稀饭) 和酸白菜。吃饭时, 除毛泽东和江青之外, 只是把李讷领来一块儿吃顿便饭, 好让一家子团聚一下。自从转战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以后, 李讷就由保育员韩桂馨领养, 在大灶上跟大伙儿一起吃饭, 一天两餐盐水煮黑豆, 连皮都不去。对这般“狠心”的父亲, 警卫员李银桥十分怜悯李讷, 曾经不止一次地劝毛泽东说过:“孩子才7岁, 还是跟妈妈一起吃饭吧。”毛泽东每次都一脸严肃地反驳说:“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一样长得壮, 你不要说了。”
由于有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场, 气氛比平时毛泽东和江青两个人吃饭热闹了一些, 毛泽东不时用慈爱地目光打量一下小女儿, 偶尔也给女儿碗里挟些菜。
开始, 端上来的菜和往常一样, 毛泽东没说什么。接着, 端上来一盘比较好的菜, 他看了看就喊勤务员:“你把这个菜端回去, 请老高同志吃。”
勤务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刚想问, 江青赶忙解释说:“快端给老高同志去吧, 告诉他这是主席的意思。”
勤务员端着菜走出了屋, 江青随后追了出来, 问:“伙房里还有菜没有?”
“还在炒呢。”勤务员答。
“快告诉高师傅不要炒了, 再往这里端菜, 你们就要受批评啦!”
这天天黑时分, 贺龙带来的晋绥平剧团在杨家沟演戏。为让周围各村农民看好戏, 毛泽东指示将戏台搭在村中心的坪地上, 而且不准在台前为他和其他中央负责同志摆椅子。开戏前, 毛泽东来到坪地, 看到戏台下黑压压地坐满观众, 十分高兴。他让卫士搬来一张小凳, 悄悄地坐在人群后边, 看起戏来。
晋绥平剧团的《恶虎村》和《六月雪》演得格外精彩, 场里不断发出喝彩声。演出结束后, 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了演职人员, 并就戏曲推陈出新问题与大家交换了意见。
当毛泽东走出剧团住的小院时, 金鸡已经唱起报晓曲。
周恩来毫无倦容, 笑着对毛泽东说:“你的生日就这么过了?”
“这么过不是很有意义吗?”说毕, 毛泽东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 爽朗地笑了起来。
1952年生日时, 笑言“做寿不会使人长寿”
1949年春夏之际,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关头, 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警告:“因为胜利, 党内的骄傲情绪, 以功臣自居的情绪, 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 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可能生长……”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和措施, 约束中央, 也约束他本人。进北京之前, 毛泽东就正式提出, 禁止给党的领导人做寿。
1952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的59岁生日。毛泽东醒来之后, 吩咐值班卫士把医生王鹤滨叫去陪他吃饭。
与往常一样, 餐桌上摆好了3碟小菜:酱菜、腐乳和辣椒, 还有一碟牛肉, 但是没有米饭和炒菜。餐桌中央放着一个白色的搪瓷小面盆, 里面盛着半盆刚刚煮好的汤面, 桌面的东西两侧各立着一只小的高脚玻璃杯, 里面斟上了多半盅的红葡萄酒。
王鹤滨见状一阵疑惑, 心想主席要换换口味了。从营养角度说, 这是好现象, 平时他老人家的主食总是米饭, 有时也配点花卷之类的, 今天餐桌上是汤面, 没有米饭, 这样的情形王鹤滨还是头一次遇到。
毛泽东从寝室出来, 在餐桌旁坐定, 照例用手示意王鹤滨坐下。就座后, 他举起东侧的一小杯葡萄酒, 微笑着说:“王医生, 来, 干杯, 今天是我的生日。”
王鹤滨听了很震惊, 因为他没有想到。他急忙站起来, 用双手举起跟前的一小杯葡萄酒, 与毛泽东伸过来的酒杯碰了一下, 诚挚地为毛泽东祝寿, 说:“祝主席身体健康!”说完, 将那一小杯葡萄酒一饮而尽。
毛泽东也喝了一口酒, 摆摆手示意他坐下, 喜悦而诙谐地说:“王医生, 咱们不祝寿, 但可以吃汤面, 是吧?”说着, 毛泽东伸过右手把王鹤滨面前的小瓷碗拿了过去, 要先给他盛面。
王鹤滨赶快站了起来, 接过毛泽东手中的碗和勺子, 先给毛泽东盛上面条。
毛泽东接过碗, 吃了几口, 半开玩笑地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 对吧?”接下来, 又笑呵呵地补充道:“人活百岁不就得了喽, 哪有什么万岁呀!”
毛泽东幽默、睿智的话, 完全是针对国庆游行群众自发喊出的“毛主席万岁!”或在什么会议上听过的呼喊声而发出的感慨。
王鹤滨赞同地点点头。就这样, 在王鹤滨的陪同下, 毛泽东简简单单地度过了他59岁生日。
1953年的生日有点不寻常, 北京、杭州两地小安排
1953年, 毛泽东60岁。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 到了六十花甲, 即使再穷, 日子过得再不如意, 这个整岁生日是非做不可的。更何况这一年, 对于新生的共和国以及年已花甲的毛泽东来说, 都是辉煌的。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初创的艰难, 经济建设日呈生机, 又迎来了志愿军英雄儿女的凯旋, 人们可以摆出一千条理由为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敬上一杯寿酒。
在毛泽东的故乡韶山, 乡亲们早早就做好了为毛泽东庆贺生日的准备。老地下党员毛月秋写信给毛泽东, 打算12月上北京为他祝寿。乡下没有什么金贵的东西, 毛泽东爱吃腊鱼、腊肉、腊八豆, 爱吃辣椒、梅干菜, 样样都捎上一点, 让毛家大爹尝尝, 也是故乡人民的一片心。10月4日, 毛泽东回信说:“为了解乡间情况的目的, 我同意你来京一行……另请你持信到韶山、石城两处乡政府及当地两个区政府及党的负责同志, 和他们商量, 如果他们同意的话, 请他们将两乡两区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写成书面材料, 交你带来, 作参考之用……来时不要带任何礼物。”毛泽东还嘱咐毛月秋, 没有预先约好的同志一概不要来。
在这年8月召开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 毛泽东再次向全党尤其是高级干部郑重指出:“一不做寿, 做寿不会使人长寿, 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二不送礼, 至少党内不要送;三少敬酒, 一定场合可以;四要少拍掌, 不要禁止, 出于群众热情, 也不泼冷水;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平列。”
尽管如此, 在这年的12月26日, 党中央还是收到世界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发来的贺电、贺信, 热情祝贺毛泽东六十大寿。毛泽东决定, 对于这些贺电、贺信, 一律不准公开发表。
可是, 与毛泽东朝夕相处的警卫人员, 却怎么也抑制不住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想给他祝寿。这天, 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 走到毛泽东床前, 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 并祝他健康长寿。
毛泽东听后, 想到这个范围内的寿宴规模很小而且毫不声张, 便微笑着点点头, 说:“谢谢同志们!”稍停, 又对申虎成说, “你去备点酒, 让老廖师傅做四个菜一个汤, 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 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 请他们一起来。
这次简朴的“寿宴”, 其实还是一顿家常便饭, 只有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参加, 没有他的亲属。这一天, 毛泽东非常高兴, 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喝了几杯葡萄酒。饭后, 放起了京剧《霸王别姬》, 毛泽东用手拍着大腿跟着哼起来, 完全沉浸在生日的欢乐之中。
当天, 毛泽东就启程赴杭州。晚上到达时, 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这是毛泽东建国后首次来杭州, 他一生共来过40次。除北京外, 杭州是毛泽东住得最长的城市, 他把杭州视作第二故乡。毛泽东这次来杭州, 一住就是两个半月, 直至第二年3月14日才回北京, 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随行人员有中办主任杨尚昆, 公安部长罗瑞卿, 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以及叶子龙、江青。
那天, 毛泽东住下后, 江青找到负责接待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说, 主席不愿意人家给他祝寿, 但我们得有一个表示。1954年元旦快到了, 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 但不要说“祝寿”、“长寿”什么的, 免得主席不高兴。
浙江省委完全同意这个方案。12月30日晚, 毛泽东高兴地赴宴。餐桌上除了酒菜外, 还摆放了花生、红枣和面条, 意为庆祝华诞、祝愿长寿。席间气氛热烈愉快, 大家轮流向毛泽东祝酒, 他高兴地一一回应。他平时很少喝酒, 但那晚却喝了不少, 对杭州菜也很喜欢。末了, 毛泽东面前还有4杯茅台酒, 他冲王芳说:“你喝了吧, 别浪费。”王芳遵命, 一扫而光。几年后, 毛泽东还传话给王芳, 要他少喝点酒。
这年毛泽东60周岁, 两鬓已有一些白发。吃完饭后, 他的兴致依然很高, 没有离席之意, 大家高兴地围着他说话。罗瑞卿开玩笑说:“王芳厅长, 你一个山东大汉, 怎么起了个女人名字, 应该改一下, 去掉‘芳’字的草字头。”王芳表示同意改, 并当场请主席批准。毛泽东红光满面, 笑着说:“我可不同意, 你们山东绿化搞得不好, 到处都是荒山秃岭, 连草都不长。你王芳头上刚长了一棵草, 就要除掉它, 我不同意。什么时候山东绿化搞好了, 你再改名字。”毛泽东这番意蕴深刻、诙谐有趣的话, 引起大家一阵欢快的笑声。
事后, 王芳问江青:“主席领会到我们设宴的用意吗?”江青笑而不答, 稍停又说:“这不重要, 反正我们的心意到了。”她似乎对于自己的这次巧妙设计很得意。
1957年的生日, 吃简单宴席时仍考虑国家大事
1957年12月26日, 直到身边的工作人员把毛泽东请到饭桌上时, 他才恍然大悟, 想起这天是自己64岁生日。这顿生日宴, 主食还是毛泽东常吃的红豆米饭 (红小豆、糙白米、小米混在一起做的干饭) , 外加叶子龙从家乡带来的腊肉、腊鱼等土产烹制而成的简单菜。
由于工作太忙, 毛泽东过于专心于思考国家大事了, 心思根本没有放在吃饭上。他只是埋头快速地往嘴里拨拉着饭菜, 心事重重的样子。
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主席这样草草吃饭, 对自己的身体极为不利, 久了一定会影响健康。叶子龙着急地轻声提醒毛泽东:“主席, 这个拐角还有个菜没动呢!”
毛泽东抬起头来, 怔怔地问:“哪个国家还有菜呀?”他把“拐角”听作“国家”了。
1959年的生日, 在杭州读书中度过
1959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66岁生辰, 他在杭州读书中度过了这一天。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发生了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问题, 干部们因缺乏经济学知识, 出现一些混乱思想。毛泽东自己也深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以便指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于是, 他点名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这几位秘书和一些党内理论家, 与他一起去杭州。从1959年12月10日起, 历时25天, 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
这次读书活动是毛泽东亲自安排的, 一般是每天下午4时至9时左右, 大家到丁家山一所平房一起读书, 风雨无阻。下雨时, 毛泽东就扶杖上山。每人一本书, 毛泽东让胡绳、田家英和邓力群轮流诵念, 大家边读边议, 主要听毛泽东谈话。
后来, 他们3人自作主张作了分工:邓作记录, 胡、田轮流诵读。毛泽东发现后, 就问邓为什么不读?邓回答说自己口音不标准。毛泽东看他作记录, 也就不说什么了。
逢星期日和元旦放假休息, 人们可以爬山赏景, 也可以办理私事, 气氛轻松愉快。杭州是毛泽东很喜欢的地方, 从1953年冬首次来杭, 几乎每次南下都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在最喜欢的地方, 做读书这件最喜欢的事, 毛泽东的心绪极佳。
1959年12月26日是星期六, 他们下午照常读书。毛泽东因为这些日子读书有得, 或偶尔爬山赏景, 心情非常好, 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生日。下午读书结束后, 他从椅子上缓缓站起来, 高兴地说:“大家留下来在这里吃饭吧, 今天是我的生日。”他还邀请了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及其夫人吴仲廉作陪。江华井冈山时期就和毛泽东在一起, 是老朋友。在生日这一天, 人们很容易想到过去, 想到老朋友。
这顿生日宴的饭菜并不复杂, 只是多了一碗面条, 几盘小菜里多放了一点油和一些盐, 一盘干炒辣椒、一盘豆丝、一盘盐水萝卜皮和一盘干竹笋片。
席间, 毛泽东打趣说:“各位都是大才, 今日这顿饭菜实在是不成敬意, 还望各位海涵!”
饭后, 毛泽东乘兴赠给每人一册文物出版社刚出版的线装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 以及他当时写的两首诗作为纪念。这两首诗是《七律·读报》和《七律·读报有感》, 内容都是“反修”的。
1960年的生日, 提议大家要下到基层
1960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67岁生辰。毛泽东有深夜工作的习惯, 这天他本打算休息起床后, 晚饭时再同大家聚一聚。可是他从早晨上床后, 直到下午还是睡不着, 便改了主意, 和大家一起坐坐, 吃完饭再休息。
平常毛泽东吃饭就很简单, 这顿生日便饭因在困难岁月里就更简单了, 只有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 一盘辣子, 一个汤, 主食是米饭外加一点面条, 没有酒。
席间, 毛泽东与大家随和地攀谈着, 除谈起早年革命斗争的一些事, 更主要的是要求大家注意加强学习, 认真研读马列著作。
毛泽东把筷子伸向菜盘, 没夹菜又放下了, 他的目光扫视着工作人员说:“现在全国遭灾, 有的地方死人呀, 人民公社、大办食堂, 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的情况搞不到……”
毛泽东以告诫的口吻语重心长地说:“不能老浮在上面, 老浮在上面就会空虚。”又说, “现在, 咱们搞社会主义建设还缺少经验, 要常下基层, 多深入实际, 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不然, 老在屋里看文件是会死人的。”
大家正感慨地想着, 类似的话毛主席说过多次时, 忽然听见毛泽东提高了声音问:“你们谁愿意下去?”
大家一个个争先恐后都说:“愿意。”
毛泽东顿时精神大振, 高兴地笑着说:“好, 你们明天就下去!”
有人建议先学习准备一下时, 毛泽东点头赞同地说:“那好, 你们去北京参加两个星期的训练班, 准备一下再下去。”略停顿一下, 又说:“以后要轮流下去, 其他同志等你们回来再下去。”
当时, 毛泽东和全国人民一样, 忍受着内外交困带来的痛苦。他已经觉察到国家各方面工作进展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就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少了, 实事求是少了。因此, 他郑重地发出号召, 要求中央和各省、市负责同志都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 还要对下去的同志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生日当晚, 毛泽东没有休息, 批阅了一批文件。这天晚上, 毛泽东连夜给准备下去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信, 内容如下:
林克、高智、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小封、汪东兴七同志认真一阅:
除汪东兴外, 你们六人都下去, 不去山东, 改去信阳专区, 那里开始好转, 又有救济粮吃, 对你们身体会要好些。我给你们每个备一份药包, 让我的护士长给你们讲一次如何用药法。
淮河流域气候暖些, 比山东好。一月二日去北京训练班上课两星期, 使你们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请汪东兴同志作准备。
你们如果很饥饿, 我给你们送牛羊肉去。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六日, 我的生辰, 明年我就有67岁了, 老了, 你们大有可为。
信阳报告一件, 认真一阅。
那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 毛泽东已决定不吃肉了, 却在信中体恤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如果很饥饿, 我给你们送牛羊肉去。”为免使大家太吃苦受累, 原定山东改为条件较好的信阳。在他的生活和身体更需人照顾的时候, 却把身边平时最熟悉的同志抽去农村搞调查, 这是何等感人的精神呵!
1962年虚岁70岁生日, 作诗并设家宴诚邀亲属老友
1962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69岁 (虚岁70岁) 生日, 他比较看重这个生日。此时, 毛泽东的心情是沉重、紧张的。因为中苏两党积累下来的政治分歧和矛盾, 经过一段僵持之后, 1962年底发展到一触即发的地步。一些欧洲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召开代表大会, 在苏共的指挥下, 发声明、作决议, 结伙攻击中国共产党。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毛泽东密切观察动态, 分析情况, 谋划对策, 部署论战。许多文章的题目、观点、思路, 以及发表方式、时间, 都是毛泽东亲自决定的。此外, 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在疯狂反华。
在这种背景下, 毛泽东迎来了他的69岁生日。“诗言志”, 他把这一阶段蓄积在心中的思想情感以诗的形式喷发出来。这天, 他写了一首《七律·冬云》, 并特意标明写作时间:“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恢弘:
毛泽东1962年生日所作《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首诗名为咏赞梅花, 实则咏人达志。“梅”就是坚持斗争, 力挽狂澜, 不怕任何攻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化身, 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寒流”、“虎豹”、“熊罴”、“苍蝇”等是对反华、反中共势力的喻指, 很贴切。“英雄”“豪杰”与“虎豹”“熊罴”的对比, “梅花”与“苍蝇”的对比, 加深了诗的主题。我们可以想像, 当毛泽东写完这首诗时, 一定是壮志激烈, 豪情满怀, 心情极为欢畅的。
凡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 无不为他那丰富的想像、宏大的气魄、昂扬的激情所叹服。无论是井冈山时期, 还是长征路上, 无论是意气风发的年代, 还是经济困难时期, 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诗词中听到时代的足音, 可以领悟到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和精神。他69岁生日这一天写的《冬云》, 反映了在那“雪压冬云”恶劣的国际环境下, 他那傲岸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这种精神无时不在地增强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毛泽东流传于世的旧体诗词, 已公开发表的有77首, 但由他自己注明具体写作日期的寥寥无几, 而特意明示写于自己的生日, 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与非同一般的价值。这是一位69岁的老人在生日的这天, 把自己“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的风雨人生推向至高的境界。
实际上, 毛泽东是把这一天当作70岁 (虚岁) 生日过的, 这是中国旧时计岁的习惯。他向来对自己的生日漠然, 但这次却不同。也许是想到这是“古稀之年”, 是大寿, 所以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家庭寿宴, 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天,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备了两桌便饭。参加寿宴的除了毛泽东的亲属之外, 他还邀请了4位80岁以上的老人, 其中有3位是他的湖南老乡:章士钊 (81岁, 湖南长沙人, 1919年就与毛泽东相识, 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程潜 (81岁, 湖南醴陵人, 1949年响应中共号召率部起义, 使湖南和平解放, 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王季范 (毛泽东的姨表兄, 湖南一师读书时的老师) 。另外一位是叶恭绰 (82岁, 广东番禺人, 时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
毛泽东考虑到这些朋友年事已高, 所以发请柬时关照, 每位来客可以带一位子女来。章士钊带了女儿章含之, 程潜带了长女, 王季范带了孙女王海容。毛泽东同4位老人同席, 晚辈则与毛泽东的亲属一桌。
饭前, 毛泽东同4位老人谈笑风生, 说古道今, 气氛欢快。他还问到客人晚辈的生活、工作情况。当他听说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时, 风趣地说:“年纪不大, 硬是老师哩!”接着说:“你来教我英语行不行?”章含之忙说:“我的英语水平低, 不敢教主席。”毛泽东哈哈大笑说:“怕什么, 我的水平很低。”一个多星期后, 章含之就去教毛泽东学英语, 每周一次。
1963年生日, “大家都不做寿, 让时间偷偷走过去”
人逢70岁, 搞个热闹隆重一点的祝寿, 乃人之常情。
1963年夏天, 程潜对秘书杨慎之说:“毛主席快要70大寿了, 我想发起组织一个诗社, 相约做点诗词表示祝贺。”并开列了一份包括郭沫若、陈毅、谢无量、章士钊等8人的名单。
杨慎之立即把程潜的意图和开列的名单向中央统战部汇报请示。不久, 中央统战部给出慎重的答复:毛主席历来反对祝寿, 郭老和陈总是共产党员, 不便参加。党外朋友出于至诚, 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 如果有所表示, 我们亦不便多加干预。
程潜便向其他几个民主人士发出约稿信, 后来又将这些诗稿精制裱糊为一份册页, 派人送给毛泽东。
俗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 加之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中苏论战初获胜利, 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第一次主动提出, 自己出钱办酒席, 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 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 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
12月25日下午, 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与厨师们一起, 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 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 大多是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 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后, 得到了批准。12月26日, 毛泽东厨房的两位厨师, 加上从服务科请来的一位厨师, 开始了紧张的准备。
12月26日晚上7点, 寿宴正式开始, 有30多人参加。厅内灯光明亮, 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 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 欢声笑语, 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 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 大家鼓掌欢笑。
庆寿家宴结束后, 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一张相留念, 人们鼓掌欢迎。这天晚上, 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 但始终微笑, 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许多祝寿词, 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主席健康长寿。
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他们的女儿曹立亚、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 都来看他, 毛泽东显得很高兴。平时静悄悄的深宅大院, 这时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饭后, 毛泽东特意穿了那身浅灰色的中山装, 与孩子们一起照了几张纪念相。
毛泽东的这顿生日家宴虽然热闹, 却不铺张, 更不喧哗, 这正是毛泽东所需要的———无需惊动, 无需大场面, 更不需要宣扬, 随意、简单、小范围即可。
事后, 毛泽东对医护人员朱仲丽有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大家都不做寿!这个封建旧习惯要改革。做一次寿, 这个寿星就长一岁, 其实就是少了一岁。不如让时间偷偷地走过去, 到了八九十岁时, 自己还没有发觉, 这多好呀!”
毛泽东诙谐中肯的观点, 使身边的工作人员听后心悦诚服。
1964年生日, 自费宴请各路精英代表
1964年, 毛泽东的生日过得很特别, 他应大区书记们的要求, 自掏腰包, 在人民大会堂的小餐厅请了30多人吃饭, 不让子女参加。
1964年12月20日,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外面是寒风凛冽的隆冬季节, 人民大会堂内却温暖如春。新当选的数千名人大代表按地区分片入座。
在12月2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与刘少奇就“四清”的性质:是四清四不清、党内外矛盾交叉, 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几天后, 恰逢毛泽东的71岁生日。几位大区书记想通过某种方式缓解会上的紧张气氛, 就鼓动陶铸劝毛泽东在生日那天请客。
毛泽东说:“以前有规定, 中央领导人不做寿。”陶铸说:“不是做寿, 就是要你拿稿费请客。”毛泽东只好说:“你们都要我请客, 那我就请吧。”
参加12月26日晚宴的名单是毛泽东亲自定的, 有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各大区主要负责同志及少数部长、劳模、科学家。领导人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贺龙、薄一波、陆定一、彭真、邓颖超、曾志等;劳模有江苏下乡知识青年董加耕、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带头人邢燕子、大庆工人“铁人”王进喜等;科学家有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等, 他们都是刚刚参加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3张大桌子按“品”字形摆放着, 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意思, 安排几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与毛泽东同坐主桌。
毛泽东到得比较晚, 他一进来, 大家就起立鼓掌。大家坐定后, 毛泽东红光满面, 显得十分亲热。起初的气氛有些严肃, 毛泽东一开始便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过了年就71岁啰。我老了, 也许不久就要去见马克思了, 所以今天请大家来吃饭……”
这样的开场白, 的确使客人的心情一下子变得紧张灰暗起来。席间, 毛泽东不断地谈着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以及正在开展的“四清”运动。他说:“今天既不是请客, 也不是祝寿, 而是实行‘四同’, 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我没让来, 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 在一起不光吃饭, 还要谈谈话嘛!有些人一摸到点东西就翘尾巴, 这不好。摸到一点东西不要翘尾巴, 摸到两点、三点也不要翘。”
他说:“现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刚开始, 有人翘了尾巴怎么样呢?我没有蹲点, 没有发言权也要说, 错了大家批评。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说我是教条主义, 就算‘教条主义’吧。‘教条主义’什么时候变?一万年也变不了。我们写文章打仗, 不会死人的。”
毛泽东主席先问余秋里读了几年书。余秋里答道:“三年小学。”主席说:“三年小学能搞出个大庆来, 不错嘛!”接着又挨个问了董加耕、陈永贵、邢燕子的情况后, 说:“像大学里那些书, 越读越蠢。《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 越读越蠢。”
来自太行山小山沟的陈永贵平常不是一个笨嘴拙舌的人, 可是当他见到毛泽东的时候, 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只是咧着嘴笑, 稍稍抬着头仰视着, 两只手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毛泽东笑道:“你是农业专家噢。”陈永贵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 只是一个劲地连连点头, 咧着嘴使劲笑。周总理在一旁笑着翻译道:“主席说你是农业专家。”陈永贵听了, 立刻摇起头来:“不, 不, 我不是农业专家, 不是农业专家。”
毛泽东说:“大寨搞得好嘛。”毛泽东又问起陈永贵的年龄, 陈永贵答道:“五十啦。”毛泽东笑道:“五十而知天命哟。”不知这次是听不懂湖南口音, 还是不明白孔夫子这句话的意思, 陈永贵没有否认他“知天命”。
这时开始上菜了, 是分餐制, 每道菜装在一个小搪瓷盘里。第一盘先端给了董加耕, 董加耕礼貌地让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说:“谢谢!”他又对董加耕说, “你年轻, 是从农村来的, 多吃一点。”旋即又问, “你是哪里人?”董加耕说:“江苏盐城人。”“你是苏北盐城人, 知道盐城有‘两乔’吗?”董加耕猛地一愣, 一时没有听懂这问话的含意, 只是盯着毛泽东不答。
毛泽东知道董加耕没听懂, 便提示说:“‘两乔’, 他们都很会写文章。”董加耕一下子想了起来, 便高兴地回答说:“我知道, 他们是我的同乡胡乔木、乔冠华。”毛泽东高兴地笑起来。
生日宴席上有葡萄酒和茅台酒。毛泽东喝下3杯茅台酒, 又指着钱学森大声称赞说:“你是导弹专家, 依靠你, 使我国的原子弹早日爆炸。”钱学森连忙立起身来, 恭敬地说:“我不敢称为专家, 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得远哩!”毛泽东示意钱学森坐下后又说:“钱学森不要稿费, 私事不坐公车, 很好!”
毛泽东侃侃而谈时, 众人都神情紧张地听着。毛泽东似乎觉察到了拘谨的气氛, 就让大家吃菜。他问身边的陈永贵:“湖南菜, 辣啊, 习惯吗?”陈永贵赶紧频频点头。
席间, 毛泽东不停地热情请大家动筷夹菜, 而且又一次肯定了大庆和大寨两个先进典型。
最后, 毛泽东告诫几位劳动模范说:“有了成绩, 不要翘尾巴。翘尾巴不好, 做出一点成绩不要翘, 做出两点、三点、四点也不要翘。”几位劳模连连点头表示:“记住主席的教导, 永远不骄傲自满。”
这时, 周恩来总理过来敬酒, 气氛随之活跃。
这次接见和宴请进行了两个小时左右。毛泽东一生很少请客, 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战友, 在他那里也只能得到一杯清茶的礼遇。这次毛泽东很例外地宴请, 表面看似乎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生日宴会, 但它的政治意义在于革命领袖忽然从二线露面, 陈永贵、董加耕、邢燕子等得到了这份殊荣。
1973年80华诞, 不允许声张
“文革”期间, 毛泽东的生日几乎家喻户晓, 每逢12月26日, 人民群众便自发组织各种庆祝活动, 有不少人给毛泽东送来礼物, 祝贺他的生日。这件事可难坏了工作人员, 当时送来的东西很多, 有的是工业品, 有的是农产品。生日前后, 中南海各个大门的值班室特别忙碌, 要说服送礼的同志把东西拿回去是很不容易的, 有的同志放下礼品就走了。
毛泽东总是要求工作人员把东西保存起来, 不要损坏。时间长了, 送来的东西也多了, 只好专门抽出人去整理和保管各种礼品, 开辟了陈列室, 分类登记。在礼品中, 有的是水果, 毛泽东就吩咐工作人员将水果分送给机关值夜班的同志, 同时经常告诫大家要养成廉洁奉公的好作风、好品德, 不许公私不分。
1973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80岁华诞。这时的毛泽东, 已经在全世界享有很高声望, 不仅全国人民关注, 世界各友好国家也十分重视。这天, 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 马列主义政党及其领袖人物向毛泽东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贺信,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还派专人送来了珍贵的寿礼。
但是在国内, 由于毛泽东不允许声张, 几乎所有报刊、电台、电视台均未对此公开宣传和报道, 后来仅仅是新华社的《参考消息》作了简明扼要的一点透露。
1974年生日时, 与周恩来彻夜长谈国事
1974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81岁生日, 这次他是在湖南长沙度过的。建国以后, 毛泽东多次回湖南, 有几次适逢他的生日, 但他从来不主张也不接受别人给他做寿。然而, 工作人员却时刻惦记着这一天。
这次, 毛泽东从武汉乘火车, 于1974年10月13日抵达长沙养病休息, 住在湖南省委宾馆九所。这个院落不大, 平房前桂树枝叶繁茂, 花坛里腊梅、茶花飘香, 是一个幽静的处所。
然而, 毛泽东是不可能专门养病的, 他在长沙接见了几批外宾, 并操心筹备中的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 还要设法扼制“四人帮”的阴谋活动, 但自己的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所以, 他的心情并不轻松。
这年的生日, 工作人员采来毛泽东最喜爱的腊梅和白茶花, 点缀在客厅里。茶几上摆上毛泽东家乡的特产:一盘灯芯糕、一盘交切糖、一盘寸金糖、一盘麻花条。
从北京抱病而来商议四届人大事宜的周恩来, 和盛情的湖南省委工作人员, 悄悄地在为毛泽东过着简朴却温馨的生日。
毛泽东来到客厅时, 发现这里有了新的“变化”, 就朝着工作人员会意地点头微笑。毛泽东从花瓶里取出一枝腊梅, 闻了闻, 然后又轻轻地插回原处。
中午, 厨房特意为毛泽东做了寿面, 并准备了一瓶深红色的芙蓉酒。工作人员请毛泽东品尝了家乡的点心, 并请他吃了一筷子长寿面。
晚餐时, 周恩来亲自掏钱请湖南省委负责人及省委接待处工作人员吃饭。席间, 周恩来希望工作人员要照顾好毛泽东的生活, 让主席休养好, 保证主席的健康。
当晚, 宾馆工作人员在院子里燃放了几挂鞭炮, 向毛泽东表达家乡人民对他81岁寿辰的祝福。
这天午夜时分, 毛泽东打来电话, 特地邀请周恩来过去进行一次单独长谈。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相处近50年的老战友, 促膝长谈, 直到次日凌晨, 长达4个小时。
毛泽东主要谈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 二是理论问题。尤其是关于召开四届人大及其人事安排问题, 毛泽东提议邓小平为中央副主席兼政治局常委, 同时就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和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的具体人选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在了解了周恩来的病情后, 毛泽东关切地对周恩来说:“你身体不好, 四届人大后, 你安心养病, 国务院的工作让小平同志去顶。”
后来, 人们把周恩来长沙之行的成果和与毛泽东的谈话, 称作“长沙决策”。这一决策, 决定了未来中国的政治走向。
这次生日, 毛泽东把朝鲜首相金日成特地送来的贺礼朝鲜苹果、葡萄, 以及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送的芒果, 分送给工作人员一饱口福。毛泽东得知金日成患有眼病时, 立即派出身边最好的眼科专家唐由之, 赴朝为金日成治病, 并亲自审阅有关治疗的电报。
1975年最后一个生日时, 长寿面条竟碎在锅里
1975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的82岁生日, 也是他的最后一个生日。毛泽东80岁后明显地感到自己老了, 将不久于人世了。因此, 这几年的生日前后, 毛泽东总不时地谈起生死问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七十三、八十四, 阎王不叫自己去。”
从80岁后, 人们越来越重视毛泽东的生日了。在国内, 人们不敢公开为他祝寿, 于是便悄悄地在家庆贺;地方不敢为毛泽东献礼, 却变着花样转达对毛泽东的祝福。毛泽东去世前的几年, 他的家乡湖南每年12月26日都专程送上一些长寿面之类的东西。对此, 毛泽东一反常态欣然接受。在国外, 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每年12月26日都会送来一些工艺品、食品等礼物。毛泽东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日贺电、贺信和礼品, 心中尽管时有不悦, 但又无可奈何。
1975年12月26日这一天, 往年那种热闹场面又出现了———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菲律宾等友好邻邦送来了各自的礼品。湖南家乡送来了包装精致的长寿面:这种面一根的长度足有10米, 长长的寿面盘成一个圆形, 放在盒子里。
这次, 毛泽东不再亲自过目那些礼品和贺电, 只是浏览一下贺单。他不再需要这种热闹缤纷的场面, 他需要安静。
这天, 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吴旭君、俞雅菊等同志。一大早, 平时很难有机会回家的李敏、李讷等也都来到了中南海。顿时, 毛泽东卧室里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 平时冷冷清清的院子, 此时显得热闹起来。
临近中午, 与毛泽东分居已久的夫人江青也来了。这些年来, 江青很难见到毛泽东。特别是半年前, 毛泽东还特意吩咐:“没有我的同意, 不许打开铁门!”毛泽东所说的铁门, 是指住宅外面的最后一道大门。据说, 毛泽东这一命令便是专门针对江青的。
但这天是毛泽东的生日, 江青还是设法进了铁门。江青来时特意带了两道菜:胖头鱼汤、肉丝炒辣椒。这是毛泽东很爱吃的两道菜, 是江青在钓鱼台的居所做好后带来的。
生日宴上, 菜肴比往常丰盛。毛泽东喝了胖头鱼汤, 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并且坚持自己用勺子舀汤喝。这顿饭, 毛泽东吃得比平时高兴。
晚上10点钟, 征得毛泽东同意后, 工作人员在他的房间外放起了礼花, 五彩缤纷的礼花把天空照得绚丽多彩。此时, 毛泽东半躺在床上, 透过宽大的玻璃窗, 向外望着特意为他燃放的礼花。
这是一个难忘的生日。事隔多年以后, 曾经是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吴连登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天, 毛泽东的餐桌也很简单, 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吴连登给田树滨师傅打电话的时候, 田树滨正在电话边上守着。田树滨是中南海的面食师傅, 面食点心做得特别好, 手艺精湛, 经验丰富, 老练娴熟, 毛泽东主席生日的长寿面, 每年都是田师傅给做的。
田树滨接到电话后说:“哟, 你现在才来电话啊, 今天是主席的生日, 我一直守在电话旁边哩。”
吴连登连忙说:“你过来吧。”
田树滨兴冲冲地带上自己的工具, 来到毛泽东主席的厨房, 开始动手擀面条。
没多久, 毛泽东说要开餐。田师傅便像往常生日一样, 很熟练地把擀好的面条下锅来煮。就在这个时候,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下锅后的面条碎了, 一节一节的, 没有一根整的……这一幕惊呆了主席厨房的庞师傅、于师傅、韩师傅和吴连登。
田师傅怔怔地望着锅里的碎面条, 心酸地泪流满面, 伤悲地低声喃喃自语道:“不得了了, 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我这辈子从来没做过这样的面条。”
吴连登强烈地感受到厨房里一片伤感的气氛。
吴连登回忆说:“外面的人都以为毛主席满面红光, 其实我们知道主席的身体已经逐渐衰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主席渐渐有些体力不支, 疾病伴随着他, 他时常痛苦地咳嗽, 吃饭的时候也容易呛着, 也开始吸氧了……”
沉浸在对毛泽东深切怀念中的吴连登继续说:“面条碎在锅里, 这是天意, 还是巧合?真的说不上是什么道理, 但那的确是主席最后一个生日。”
毛泽东的生日有时是很热闹欢乐的, 有时又是平淡无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毛泽东的生日与寻常百姓比较, 似乎更少一些隆重丰盛, 然而, 毛泽东一生对此都十分知足。如今, 毛泽东的生日菜谱保存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成为一代伟人平凡生活的真实见证。
来源:《文史春秋》2009年05期,作者孟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gsyz/lxff/2022-12-25/7931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