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情发“国难财”的核酸检测机构都是什么“背景”?
在2019年的疫情爆发前,体外诊断的资本故事里,核酸检测从来都不是一个受热钱追逐的优质标的。
它是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标配项目,但市场需求小,对从业者的专业背景要求高。这些因素让核酸检测成为体外诊断的边缘角色。
直到“黑天鹅”的爆发,让这个边缘角色的资本叙事陡然变得宏大,在冷酷的疫情时代出现了新的供需热度。
商业化核酸检测的特殊性在于,它走在一条脆弱的道德钢索上,利润越高,越接近道德监督的走火线边缘。
2020年以来,医学检测机构几乎人均“跑步入场”,在华创证券研究院的统计数据里,核酸的花费,自疫情以来已经达到近3000亿元,其中一半花在今年。
这3000亿元的“蛋糕”所带动的,是医学检测实验室数量的陡峭暴增。据国家卫健委披露数据,目前我国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实验室数量,接近1.3万家。
整个核酸相关的供应链条都在蠢蠢欲动。
在社会招聘平台上,核酸采样员日薪涨到了2000元,但仍然人员短缺;核酸采样亭的一篇行业资讯下面,评论区成了供应商黄页,40多家在上面留下电话的供货商如饥似渴。
4月底,在上海中科润达的公司年报交流会上,相关负责人遗憾地表示:“倘若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投入更多力量到新冠检测,可能利润会好得多,这也是管理层最近所检讨的。”
中科润达的遗憾,似乎为那些最终跌落道德钢索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埋下了伏笔。
5月以来,多家核酸造假的机构原形毕露,进入了为自己的丑恶行径“结算”的时刻。
01
核酸造假的连锁反应
三起核酸造假事件,发生在北京防控最严格的时段。
最早的导火索,来自北京本地的论坛,有人反映在朴石医学采样点做过核酸后,报告的出具时间被严重推迟,有些甚至无法出具报告。
监督员迅速介入,在5月14日,发现位于北京房山区的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其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据。
这意味着朴石医学有一批未经检测就直接出具结果的情况。
而就在5天前,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检疫检测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就指出过,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存在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的问题。
朴石医学在政府提醒后依然顶风作案,最后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5月21日,北京卫健部门吊销了朴石医学实验室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实验室的实际控制人周某某等6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一系列连锁反应开始发挥效应。
朴石医学造假事件的余热未退,不到一个礼拜,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披露了又一家涉假机构——金准医学。
该机构自4月25日以来,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涉嫌以降低成本的目的,人为稀释核酸样本。
这种超量混检,把原本的“10混1”变成了“30混1”,就导致核酸灵敏度大幅下降,让原本病毒14天的潜伏期变得难以捕捉,在这样没有准确性的检测结果中,北京经过了两个14天的核酸周期,依然有阳性出现。
严重拖延了北京防控效率的金准医学,随即被立案侦查,法定代表人王学刚等17人,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1月26日的时候,据工商信息显示,北京金准医学就曾经因为“任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被海淀区卫健委罚款1000元。
而在去年11月18日,该机构又因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被处罚5000元人民币。
金准医学已经不止一次在规则的边缘试探。
造假事件接二连三。就在前天,5月29日,“平安北京”官微披露,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北京警方已对该实验室立案侦查。
在当日的北京新冠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有关部门做出说明,中同蓝博为了节约成本、加赶进度,严重违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操作规范,在明知超量混检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准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因疫情而严控的北京城,在大刀阔斧的核酸涉假立案调查中进入尾声,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始复工,这是在无数人争分夺秒的争取下,完成的一次周期性胜利。
在整个5月,北京大量企事业单位实行居家办公,交通运输多地停运,餐饮只能打包和外送,非民生服务业绝大多数暂停营业。
在这样大力度的疫情控制中,违背全市抗击疫情目标的违法检测机构,却在因节约成本,而彻底为私利与社会背道而驰。
据方正证券分析,目前核酸检测服务龙头上市企业规模效应及流水线作业,检测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基本维持在15%~20%净利率水平(即使单人单检从原来的200元/份,下降到现在不超过16元/份)。
在寻常年份,20%净利润,放眼全球都是一个优秀的指标。在当下疫情环境下,更是无数企业梦寐以求的净利率。
在这样优厚条件下,上述投机者依然不顾国计民生、群众生命安全,他们本来可以合法挣到让人眼红的财富,但为什么还是要做贼呢?
02
红利背后的“运筹帷幄”
从某个侧面来说,疫情的持续时长,将决定核酸检测红利的周期。就像前文提到的中科润达,他们会评估自己在这个红利期所获得的利润总额。
大量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都是“跑步入场”,机构们都清楚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个红利期终归要进入尾声。
从上述涉案机构的注册时间,可以窥见他们如何匆忙进场,并渴望迅速收割红利。
在北京接受首个立案审查的朴石医学,他们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时间是2021年9月17日,距今仅仅八个月。
此后它陆续拿到政府审核资质:今年1月30日,朴石成为“第一批合格第三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名单”;4月,他们又登上卫健委的“北京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学检验实验室2022年4月审核合格机构名单”。
而朴石医学旗下另一家实验室,“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房山方舱实验室”在今年4月28日,才刚刚拿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从他们的整个布局来看,5月以后,本是一切准备就绪,决定大干一番的时机。
但如今,这一切“良苦用心”都成为了泡影。
而北京金准医学,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但在今年,他们才真正开启业务扩张的步伐,其对外投资的另外两家实验室,哈尔滨和河北的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在今年才逐步成立,成立时间分别是1月24日和4月19日。
在金准幕后运筹帷幄的王学刚,同时也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百普赛斯的董事,在该公司招股书中显示,王学刚履历上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华大基因的研究员。
随后,年仅31岁的他,就成为北京基诺莱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还担任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2015年,王学刚开始执掌哈尔滨精准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拥有漂亮简历的王学刚,在卷入核酸造假案件后,百普赛斯开始迅速与他撇清关系。
该公司表示:“王学刚董事为公司外部董事,不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墙倒众人推,但是为了借疫情发“国难财”,这也是咎由自取。
03
北京只是缩影
在被北京查处一系列核酸造假案件的过程中,一个一直被提到的疑惑是,为什么北京能揪出这么多案子,但核酸频次更高的上海,却始终如此太平?
然而在上海,曾最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争议,是上海中科润达的“假阳性”事件,该事件在5月10日冲上微博热搜,如今却不了了之。
“假阳性”始于上海一小区在一日内测出13例阳性案例,而这些案例在方舱等医院进行复核时,无一例外均为阴性。
这起检测失误,瞬间引发小区业主们的控诉,“强烈要求撤换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异地或黄浦)对五里桥街道的检测工作。”
面对舆论与媒体问责,中科润达在5月11日发布公告称,对目前舆情公司高度重视,公司已要求中科实验室就相关情况启动内部自查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如有需澄清或说明的相关情形,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在中科润达给出具体原因前,业内也出现了很多猜测,有人觉得中科润达由于产能扩充过快,采用了灵敏度更高,但假阳概率也更高的快检试剂。
更多的猜测,是断定中科润达的核酸检测质量未达标。
在秩鼎对中科润达母公司润达医疗的ESG评分中,其社会责任总评得分仅有43.79分。对于一家医疗机构来说,这是社会责任欠佳的表现。
有人说,当你在家里看到一直蟑螂的时候,暗处可能已经藏匿了数千只。
据华创证券研究院,目前我国常态化核酸费用中,约80%由医保负担,而全国医保目前仍有3.6万亿“余粮”,足够全民两天一测,并持续三年半。
这巨大的可“啃食”的“余粮”,对于目前仍潜伏于暗处的违法检测机构来说,是绝对梦幻的数字。
目前上海和北京都开始进入恢复期,企业相继复工,服务业陆续开业,这都是经过漫长的管控后才获得的果实,然而,但凡再有核酸检测机构从中作梗,很难说,这些宝贵的果实会不会昙花一现。
虽然这些核酸检测机构想挣钱,想长期挣钱,但是,我们决不允许他们以牺牲全民健康、以故意破坏国家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蛀虫,应该也必须“公开处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aq/2022-06-01/7571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