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动荡与房地产泡沫破裂危险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动荡与房地产泡沫破裂危险
杨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将发表于2011年11月期《国企》杂志。
2011年6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鲁比尼认为,当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三大经济同时陷入低迷状态,中国经济又面临着房地产泡沫濒临破裂的形势,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很可能被拖入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完美风暴”之中。中国许多人一直担忧房地产市场崩盘可能带来的冲击,这引发了国内外舆论关于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危险的热议。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曾准确地预见到将会爆发次贷危机,他最近还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有自我毁灭倾向的预言是正确的,他是西方为数不多的具有深远洞察力和真知灼见的经济学家,他再次发出的全球经济面临重大风险的预警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当前美国和欧洲陷入了严重主权债务危机,中国经济因控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而趋于减速,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后因地震、核灾难陷入经济衰退,这些不利因素确实可能汇聚起来并发生相互共振,带来远远超过单一不利因素的更为强烈的经济冲击。
我曾在2009年撰文指出,中国应谨防美国滥发美元和债务膨胀的泡沫趋于破裂,同中国股市、房地产泡沫破裂和通货膨胀发生共振,致使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失效并陷入两难境地,不可继续效仿美国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西方一些权威机构和著名金融专家也相继发出了类似的警告。2011年4月,如全球最重要的两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美国三大权威的评级机构中的两家——穆迪和惠誉评级公司,都先后对中国房地产提出了严厉警告。世界银行预测局主管表示中国难以避免房地产市场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称中国将面临信贷膨胀和房地产泡沫的巨大冲击。美国穆迪、惠誉评级公司则将中国房地产的前景评价下调至负面。美国网络巨头谷歌公布了中国所谓 “鬼城”的卫星照片,许多新建住宅社区街道上空无一人、车辆寥寥。美国华尔街金融投机家吉姆·查诺斯,曾成功预见美国次贷危机并配合高盛做空市场获取了巨额利润,他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比迪拜还要严重一千倍,正在操纵对冲基金募集巨资大举对赌做空中国房地产,这表明美国金融垄断资本感到中国已落入了房地产泡沫陷阱,通过做空市场获取巨额利润并打击中国经济的时机已趋于成熟。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正处于濒临破裂的关键时刻,倘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同全球金融经济动荡形势发生共振,美国可能推波助澜发动隐蔽经济金融战争攻势,趁机控制中国经济金融命脉并诱发社会动荡和颜色革命。我的专著《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十年前不仅曾准确预见美国将会爆发严重金融危机,还明确指出中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和实施刺激经济政策,“绝不应用刺激房地产泡沫扩大需求,鼓励少数富人购买多套住宅投机,这样必然步东南亚、日本泡沫后尘,重蹈我国1992年房地产泡沫覆辙。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人为制造股票、房地产泡沫,虽能暂时刺激虚假的社会需求,最终必然造成更大经济衰退”。[1] 我的专著还论述了如何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实施谨慎甄别实体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区别性信贷政策,通过快速摸底调查和试点确定力度适当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提出了像精确武器一样抑制泡沫和刺激实体经济的具体融资办法,无需实行天量信贷和财政赤字政策也能有效克服危机,这些政策建议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仍未过时而且是迫切亟需的,对于中国应对房地产泡沫破裂和美欧债务危机共振可能诱发的强烈冲击,避免效仿美国的天量信贷可能诱发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的负面作用,防止宏观调控失效并陷入两难境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披露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前夕,美国华尔街大财团构曾以半公开的形式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利用金融战争遏制中国经济崛起,其重点放在施压中国实行汇率自由浮动和开放资本账户政策,为美国金融投机热钱进入中国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诱迫中国实行刺激泡沫经济的宏观货币政策,通过炒作股市、楼市暴涨暴跌攫取投机暴利,然后趁泡沫破裂之机控制中国的银行和战略行业。[3] 令人遗憾的是,我的专著的告诫和政策建议,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英国媒体关于华尔街策划对华金融战争的预警,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再次重蹈1992年房地产泡沫的覆辙,而且面临着远远超过1992年泡沫的严重后果。2009年中国实行天量信贷政策刺激了房地产泡沫膨胀,从某种意义上正中华尔街策划对中国实施金融战争的下怀。
英国汇丰银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高达3.5倍,远远超过了美国次贷危机泡沫高峰期的1.8倍,也超过了香港房地产泡沫高峰期的3.1倍,仅仅略低于日本房地产泡沫高峰期的3.8倍,这说明当前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达到非常危险程度。[4] 倘若笔者的政策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中国就能避免天量信贷政策加剧通货膨胀风险,避免股市、楼市过度投机形成濒临破裂的巨大泡沫,甚至距离日本房地产泡沫高峰仅有一步之遥的险境。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和学者反对政府的调控新政,称泡沫崩溃将危及相关产业、地方财政和银行贷款安全。其实,投鼠忌器纵容房地产投机泡沫膨胀才是最大威胁,泡沫越大给房地产业、地方财政和银行造成的损失越大,纵观世界各国房地产投机泡沫膨胀的恶果几乎莫不如此。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之后暴跌了80%,国民经济陷入了持续二十多年的低迷状态,香港房地产市场破裂后也暴跌了50%,相当多中产阶级变成了资不抵债的“负翁”,美国房地产次贷泡沫破裂后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众多的州和城市的地方财政濒临破产边缘,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经济始终未能进入平稳复苏。
有些学者认为,各国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方面大多数是失败者,美国、日本、英国、爱尔兰、希腊、迪拜等等,现在都正在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危机而苦苦挣扎。确实,当前中国要想避免房地产泡沫崩盘造成巨大的冲击,必须摆脱各国政府担心触动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利益集团,受新自由主义教条束缚只敢提间接宏观调控措施,不敢提计划调节办法并采取直接微观调控措施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全球倡导新自由主义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调控房地产方面普遍遭到了失败,但是,二次大战后社会改良时期各国调控房地产却普遍获得成功,原因是当年全球盛行的经济潮流与新自由主义截然相反,世界各国普遍奉行的是国有化和金融管制化政策,日本、韩国、台湾和众多西欧国家都成立了政府计划机构,实行了严格限制金融投机和扶植实体经济的产业政策,以确保当时匮乏的外汇、资金和物资资源,能够集中用于战后经济恢复和重建而不被投机活动所浪费。当时世界各国都普遍制定严格的金融管制法律,不会容忍类似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的投机活动,敢于以身试法的金融投机家必然遭受牢狱之灾。二战后西方社会改良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包括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政策,严厉打击投机的金融管制化政策,更多借鉴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而不是凯恩斯理论。正是由于西方迫于冷战压力被迫借鉴社会主义优越性,才改善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危机频发的野蛮形象,出现了资本主义数百年历史上罕见的平稳增长“黄金时期”。日本在战后社会改良时期被迫借鉴马克思经济理论,成立政府企划厅并实施落实到微观的严格产业政策,成功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并抑制了房地产泡沫膨胀,但是,后来在美国逼迫下放弃计划调节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府只敢实行凯恩斯主义的间接宏观调控措施,实践证明根本无法控制房地产泡沫膨胀并消除其恶果,二战后的高速增长与后来的长期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螦
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调控,改变了有关方面对房地产监管软弱无力的局面,但是,2010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逆势大幅上涨,原因是提高贷款利率等间接杠杆为投机留下了太大空间。2011年初新“国八条”出台直接针对投机的限购令,立即击中要害导致投机购房需求大幅度下降,这充分说明宏观的笼统、间接调控措施效果不大,而直接针对投机的行政、计划调控措施效果显著。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11年3月监测的30个大中城市中有近八成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下跌,其中,北京下滑幅度最大,达到48%。倘若2009年底立即果断采取直接的行政、计划调控手段,宏观政策就能更加准确无误地落实到微观层面,减少房地产泡沫无视政府调控继续膨胀的巨大损失。倘若不能解放思想果断采取立竿见影的计划调节办法,就很可能像日本采取凯恩斯主义应对房地产泡沫那样,银行系统难以消化一万亿多美元的贷款呆账,国债包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攀升到200%,经济陷入长达二十年的停滞低迷状态之中。奥巴马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应对次贷泡沫破裂危机,刺激经济效果不佳却陷入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三年来美国有五百多万个家庭失去了住宅,还有大约一半家庭的抵押贷款住宅变成了负资产,一千多万个家庭面临失去住宅的紧迫危险,民意调查显示奥巴马总统的民众支持率下降了50%。相比之下,委内瑞拉在西方危机引发石油价格暴跌和国内衰退的困难形势下,查韦斯采取了社会主义的鼓励民众参与拟定政府应对危机计划的方式,刺激经济计划突出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维护价格稳定,推出并实施了政府兴建一百万套面向普通民众的住宅建设计划,考虑到委内瑞拉人口数量相当于中国大约六千万套住宅的规模,国有企业还在通货膨胀较高时期以平价供应生活用品和食品,2011年委内瑞拉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国家,广大民众享有到巨大实惠促使查韦斯的民调支持率上升了50%。倘若中国采取类似委内瑞拉的办法兴建六千多万保障性住宅,就能避免房地产泡沫破裂危险并大大加快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步伐。
当前中国面临房地产泡沫濒临破裂的关键时刻,不应惧怕房价下跌带来的震荡而放松政府调控力度,调控下的震荡损失远远小于放任自流的危机爆发。房价大幅度下跌和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萎缩,将会给开发商、建筑及相关产业和银行带来冲击。房地产开发商在泡沫膨胀时期曾获取高额利润,即使企业破产也不会对个人财富造成太大影响,仅仅被迫丧失了追逐涨价暴利扰乱市场的机会。2010年中国银行进行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验表明,银行系统能够承受大约30% 的房价下跌冲击,超过此限度就可能造成房地产贷款呆账增加等困难。对于房地产投机泡沫破裂形成的银行不良债权,可以制定政策采取按低息暂时统一挂账的办法处理,以避免其利滚利扩大影响银行和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迅速通过计划调节启动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抵消高价商品房市场萎缩对建筑及相关产业的冲击,确保银行和实体经济长期平稳运行并不再次受泡沫干扰,获得良好效益逐步消化、弥补投机泡沫造成的坏账损失。对于房地产市场投机泡沫破裂造成的强烈冲击,采用计划调节办法能有效防止其扩大为金融和经济危机,关键是确保银行、企业的不良债权的账面损失,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保持较好的经济增长,确保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不任凭市场自发调节产生乘数扩大的连锁反应,造成众多企业开工不足、停产和大量社会失业。
中国应通过测算人口数据、摸底调查和规划,采用计划调节手段启动充分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政府提出今年建设一千万套保障性住房计划非常必要,但是,这一规模未必足以弥补房地产泡沫破裂损失,抵消房地产成交量萎缩产生的经济连锁反应,特别是对就业、银行和众多重要产业的冲击。中国应通过详细计算确保计划调节的住宅建设规模,足以充分启动建筑行业及众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确保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政府应该向80%的中等收入人群提供经济适用房,向低收入人群、移动人口、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中等收入人群往往是实体经济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虽然收入较高也难以承受和购买高价商品房,这些现在被排除在经济适用房标准之外的夹心层人群,往往沦为房奴成为了商品房价格高涨的牺牲品,这种政策被广泛批评为消灭中产阶级和偏袒私营开发商。新加坡政府特别照顾各个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提供政府建设组屋时给予特别优先权和价格优惠。中国政府有计划长期向大多数居民供应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向中等收入人群提供廉价优质的经济适用房,有利于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减轻当前通货膨胀对民众生活、收入的冲击,有利于实现“居者有其屋”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改善民生并消除广大民众对房价暴涨的强烈不满,赢得民心并抵御美国煽动社会动荡和“颜色革命”。
同大多数国家政府调控房地产失败陷入危机相比,新加坡是极少数既能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又能充分满足广大居民住宅需求的国家,原因正是充分发挥计划调节和公共企业作用。新加坡用政府计划调节办法建设大部分居民住宅,因为通过人口数据很容易计算住宅需求,而且房地产价格上涨容易诱发投机加剧供求失衡,形成泡沫过热造成宏观失衡和经济危机,属于具有重要宏观影响的关键性微观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果断将其纳入计划调节并加强国有企业投资,但是,政府却明智地将高端住宅和商业房地产,留给市场进行自发调节而不实行政府干预,这样既能确保绝大多数居民享有廉价优质的住宅,又能避免像其它国家那样反复出现房地产投机泡沫,由微观失衡引发一系列宏观失衡并爆发经济危机。中国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像新加坡住宅计划一样成效显著,原因也在于有限计划调节加强了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促使局部的微观干预产生了显著的宏观经济效果,这种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和成功经验,应该迅速扩大并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关键性领域。 中国应借鉴新加坡住宅计划经验满足大多数居民住宅需要,住宅建设需要巨大投资并能带动建材、家电等相关行业,政府果断介入能防止该行业因投机泡沫导致市场失灵,扼杀增长潜力、影响社会稳定并引发宏观经济风险。政府有计划启动巨大的住宅建设投资,能有效弥补当前美欧经济不振造成的出口增速下降,防止房地产泡沫与国际经济动荡冲击产生共振,导致宏观失衡引发金融危机并影响社会稳定。
[1] 杨斌:《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6月。
杨斌:《美国隐蔽经济金融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2] 杨斌:《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6月。
杨斌:《美国隐蔽经济金融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3] 张莺:“美‘金融快速反应部队’密谋对华出手”,《上海译报》2007年11月8日。
[4] Claus Vogt: 《China Has a Painful Surprise for the Global Economy》,2010-07-21, (http://www.moneyandmarkets.com/china-has-a-painful-surprise-for-the-global-economy-39691)。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j/2013-05-02/19201.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