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资本论》引发的冷思考
重读《资本论》引发的冷思考
瀛 洲
在我们这个生活空间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唯一的逃避好像只有静心地读书。当我们身处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各种变数都会随之而来的时候,便会发现,更大的人群实际上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又往往造成人们内心无奈的主动趋向:适应。如何去适应,或者说,如何认识我们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在多大的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的作用?那么,我就建议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巨著详细阐释了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生存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解析物化在资本过程中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经典。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资本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第一个建立起商品内在价值属性的货币理论;通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个详尽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同时根据剩余价值理论,也第一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史的各个基本特征,并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论》面世至今虽已一百多年,但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它所揭示的价值体系的一般规律仍具有指导和启示的意义。
《资本论》从政治上讲,是一部人类教科书,从经济上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从它发生、发展的轨迹,可以透视出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的作用,可以了解到为获取这种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是如何不遗余力的。《资本论》中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其阴冷的一面。对我们来说,这些文献资料是十分丰富而系统的经济思想史的集中和学习的指南,受益于斯,也即开启我们更为广阔的视野,从而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框架下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的认识。在《资本论》中,我们看到,在这个充满妩媚阳光的世界上,它的历史上竟还有通过立法来惩罚被剥夺者的法律,而这些法律又被资本所有者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以致雇佣工人一旦违反,便遭鞭打、割耳、打烙印等侮辱性的打击,这充分说明了资本所有者在经济利益面前毫无羞耻地裸露出来的丑恶与贪婪。资本所有者和服务于这个阶级的有身份的人士一致强调:“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穷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轻率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如此轻率,嘴里没有衔着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来〉,所以,总是有一些人去担任社会上最卑微、最肮脏和最下贱的职务。于是,人类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较高雅的人们解除了烦劳,可以不受干扰地从事比较高尚的职业等等……”马克思愤怒地写道:“一边是旷古未有的最大量财富的积累,而紧挨着它的旁边的是4万个走投无路的行将饿死的人!”(《资本论》第一卷第735页)在这种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生产角逐中,在剥削上不受法律约束和限制的资本所有者,尤其对童工、特别是少女和妇女进行了野蛮的经济压榨。一个叫威廉·武德的9岁男孩,“从7岁零10个月就开始做工”,工作时间长达12—16小时,还有詹·默里(12岁)、费尼霍(10岁),等等,都饱受了这种法律承认的剥削苦痛。因此,马克思以批判的精神嘲笑了那个叫做西尼耳的经济学家“最后一小时”的理论,而这“最后一小时”在1836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实在是恐怖的现象:“这个致命的‘最后一小时’——你们为它编造的神话比锡利亚信徒为世界末日编造的神话还要多——是‘十足的胡说’。”(《资本论》第一卷第255页)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发展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每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当时所属的时代特点,也就是说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封建经济过度到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次进步,但在时间的考验中和历史的进程中,便不断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残酷性与虚伪性。马克思在充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残酷性与虚伪性的基础上,由于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因为他要是把劳动力一下子全部卖光,他就出卖了自己,就从自由人变成了奴隶。”买者自然是希望买到整个的劳动力以供生产剩余价值的消费。同样,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在生活资料消费的过程,如食品,衣服,住房,教育,医疗,等等,也反映出资本主义为获取最大量财富的野蛮,“一个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为工人安排的临时住所也就越坏。”这就是当时的实际写照,马克思对出卖劳动力的人给予了深切同情。因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利益的古典经济学家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明确指出:“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来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本身就成为资本的一种职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二卷第44页)他对重农学派、亚当·斯密、穆勒、李嘉图等人“错误地把积累同剩余产品中整个资本化的部分由生产工人消费或转化成追加的雇佣工人混为一谈”,以及混淆商品资本、商业资本、自相矛盾的社会财富分类的做法,指出:“不加批判地接受斯密的这种混同,对李嘉图来说,不仅对以后的辩护论者更加令人烦恼,而且比对亚·斯密本人更加令人烦恼。”(《资本论》第二卷第245页)。
为了表达这种发自内心的烦恼,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文字表述上也有精巧的设计,时常以谐谑的语气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挖苦和讽刺,如:以“幸福”代替“贫苦”,以“改良”代替“剥削手段”,以“理想”代替工人日益下降到最低限额以下的生活水平,等等,甚至高呼:“让我们赞美资本主义的公正吧!”读到这样的文字,相信每一个人都不能不为之心悸。
读《资本论》要以历史的观点取一种学习的态度。自然,作为专业经济理论经典,不会像读政治评论或经济随笔那样轻松,但耐下心来,是会有别一样的收获。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在以往经济学教授中所不曾得到的知识,这种知识的本身就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在整个社会进程的作用及意义,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身边一些形形色色的因劳动报酬而产生的纠纷,即这些纠纷“怎样产生”和“为什么产生”。
读《资本论》要以开放的意识取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推进,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出来,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等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积累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开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新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土壤。
读《资本论》要以科学的思维取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资本论》中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或劳动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在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以广阔的视角印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进程,使我们面对变化万端的世界风云,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作用于政治所产生的特殊性,以及经济带动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要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面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的历史选择,就应当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成为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思想保证。
让我们牢记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j/2017-11-23/4738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