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军事

打印

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未来信息化战争

  历史上,毛泽东兵法曾经是我军战胜一切国内外强敌的法宝,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产生于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毛泽东兵法是否还有科学价值?能否指导未来战争呢?

  古今中外能够称之为兵法的经典之作,绝非一般的纸上谈兵,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战争规律,往往具有普世的真理价值。今天,许多国家的军事院校把《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著作视为经典,将我军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例搬上课堂,就是明显的证明。信息化时代,尽管会出现新的战争理论,但战争规律不可能全部改变。据《跟着美军上战场》一书披露:2010年的阿富汗战场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出现在美军军官的书目中,《地道战》在美军营地放映。当今世界上还有不少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在办公室悬挂毛泽东兵法语录。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毛泽东兵法具有穿越时代的特殊意义。

  毛泽东兵法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智慧宝库,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指挥我军建设、作战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方法;另一部分是他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叫战争观和方法论。后者是毛泽东兵法中最具穿透力的活的灵魂。

  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兵法的真理价值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对于信息化战争这种我军不很熟悉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战争形态,我们的确需要从外军战争实践和理论中学习新东西,加速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向信息化的转化,但这种学习应是在牢牢继承和发展我军优良传统和固有优势基础上的学习,否则就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陷入亦步亦趋的战略被动。

  毛泽东虽然没有进过军事院校,但他研究指导战争注重着眼特点,着眼发展,全面分析掌握战场情况,站在政治高度考察军事,站在战略全局分析局部,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以弱胜强的指导方针原则;并根据战争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作战指导,使之适应新的情况。毛泽东有很高的军事天赋和理性思维能力,但是他更重视实践的作用和广大指战员的首创精神。他认为实践第一,一切正确的军事认识只能来源于革命战争的实践;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善于集中集体智慧,充分发扬军事民主,认真汲取部队作战经验。因而,毛泽东为我军所制定的作战方法,是古往今来兵书上没有的,是一切军事院校教材上没有的,是真正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也是能够战胜敌人的。

  毛泽东曾对罗瑞卿大将说:指挥打仗没有什么,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胜利时,毛泽东写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缠着你打,最后打败你。毛泽东以弱胜强作战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的,并经历了无数战争实践的检验。毛泽东科学研究指导战争,不仅体现在创新战法的理论探索上,更体现在具体作战指挥过程中。他一再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遇到什么敌人打什么仗,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在什么地方打什么仗,使作战指导符合战场实际。他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军事著作,包括学习作战对手的战争理论和经验。正是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战争研究方法,毛泽东才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才获得了用兵如神、常胜不败的美誉。

  目前信息化战争端倪初显,方兴未艾。与以往的战争相比,我们未来面临的战争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可能面临拥有先进信息化装备的强敌介入,总体力量上仍处于敌优我劣的局面;作战对象可能是多国组成的联盟,他们之间相互支持;作战可能在陆、海、空、天、电磁多维空间同步展开;作战目的由原来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转变为打击敌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摧毁敌战争潜力;作战样式将以编组精锐部队和特种力量参战为主,战争规模有限。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悟毛泽东以弱胜强的作战思想,运用其指导我军建设。在作战指导上,要立足与强敌作战,坚持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在作战准备上,要围绕战略目的和作战任务,研制战略战役性杀手锏武器,加速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有针对性地形成新的手段和能力;在作战力量使用上,要着眼发挥整体威力,科学编组作战单元,形成打击“拳头”;在战法运用上,不能与敌人“比宝”,要围绕充分发挥我军武器装备的长处,主动选择战场和作战样式,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按照敌人的套路、节奏和长处实施作战,这也是伟人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维精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s/2013-06-15/2133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6-15 关键字:毛泽东军事思想  信息化战争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