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文化主体意识的不自觉问题,二是话语体系对接存在的内在紧张和 冲突问题。这些问题掣肘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的提升。为此,需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文化主体意识,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传播话语体系。高校意识 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创新应在创新话语体系方式、提升话语质量和赢得话语权等方面着力。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话语体系结构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在西方势力不断兜售“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国内一些人主张“淡化意识形态”的喧嚣中,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 形态建设工作要增强“我们是谁”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意识、自为能力,防止纷扰下迷失自我,保持政治定力和文化自醒。人的主体性不是抽象的,其确立的 最重要标志是自我与外物和他人的区分意识和关系建构能力。对一个民族来讲,主体性是“民族自我”,对一个国家而言,主体性是“国家身份”,所谓热衷“全人 类主体”的主张不过是以“膨胀的自我”或“迷失的自我”表现出的两个极端。而“为什么而为”的问题是高校意识形态文化主体意识的更深层次的一个方面。科学 无国界,但知识分子有祖国。高校知识分子集中,堪称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论辩、交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主要争夺对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站位 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的得失成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坚定有效地推进。

      话语体系或者话语要素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构成。任何思想理论要获得话语权,既要重视“说什么”,更要重视“如何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言教”方式存在,话语体系是其实现建设目标的主要形式、工具和媒介,获得话语权是实现其教育效果的追求所在。

     “话语”即言说。现代意义的“话语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话语的影响力、主导力和作用力。在当今世界,话语权是重要的文化力量和政治力量。

     从教育学角度对教育者话语权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现代意义上教育者的话语权并不既定拥有,要靠争取才能“获得”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是围绕实现建设目标,由教育主体主导的,包含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以追求实现获得话语权为标志等中介性要素构成的 复杂体系。

     首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内容在其话语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它决定于教育内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具有确定的规定性。如,以作为高校 意识形态建设主渠道的思政课为例,每门课程都有其基本概念、原理和框架体系。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需要在话语内容上进行话题 设置。话题即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话题是决定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体系,首先要解决话语主题、话语内容问题。 话题设置上要有现实针对性,包括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只有话题设置是师生共同关切的问题,才能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育效果。

     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方式是其话语体系中的基本要素。现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方式一定程度存在着生、冷、硬的问题,导致入耳难。 过度使用政治性话语、宣传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的习惯,造成当前的话语困境。反思这种困境,好的道理没有讲好是必须正视的一个原因。过于抽象的话语影响的是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影响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形象。如果大学生不愿听甚至厌烦教育者的话语方式,又怎么能达到真懂真信的效果。

      第三,从效果上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质量、话语权是其话语体系最具有价值的要素。所谓话题设置、话语方式所达到的话语质量,最终是为 了获得话语权。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体系,追求的是积极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主导权。目前,与我国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投入相比,高校意识形 态建设远没有获得被期待的话语权,主要是我们还缺少话语的自主能力、独立意识以及理论自信和积极有效的传播意识,教育者与大学生话语体系对接还存在着内在 紧张和冲突问题。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的着力点

     从问题角度看,首先是教育者的话语体系存在问题。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这里的别人实质上是指能够在文化上 实际影响我们的文化体,当前主要指西方文化。我们不排除,部分教育者在不自觉中做了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传声筒,但最值得警惕的是,现在高校一些人立场不 清、“唯西是从”,热衷于传播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对民族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和否定态度,把涉及西方的理论及研究的就认 定为学术,而对中国的理论和研究则视为只有政治而无学术,公然把学术和政治对立起来。出现了研究西方经济学而歧视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西方哲学而贬 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更有一些人把成为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当作一种追求,自觉为西方代言。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 和影响。二是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事。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事情,有自身理论功底薄弱的问题,但其存在的风险是用西方的理论裁剪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从根本上颠 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三是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 事,这方面我们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上述问题说明,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不断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教育教学有纪律”,其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重大。也就是说,教育者的 职责是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文化,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点。教育者如果 背离了正确方向,就必须得到制止。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问题,还表现在教育者话语体系与大学生话语体系对接存在的内在紧张和冲突问题。这也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更为重要的、需要我们着力破解的困境。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呢?基本思路应该是聚焦并围绕中国道路而展开话语体系的创新。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针对其目前薄弱环节着力,特 别是对其政治话语的硬度、强度,理论的抽象与枯燥作柔性和具象的处理,以实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接地气”。教育者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坚定的立 场、理论的创新力等自觉的文化意识。话语创新要着力于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与实践、与时代、与对象、与表达方式等的关系。

      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要联系国情,要说中国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聚焦的话题应与中国社会的实践、当代民生紧密相 连,只有贴近国情、民情,回应中国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显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教育,一方面,理论自身的本质性、逻辑 性、严谨性和对现实的超越性特点,容易给人造成远离现实的“无用感”;另一方面,过度强化的政治性话语和宣传式话语的惯性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 联系中国国情与实际讲中国话,从话语内容上可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从而可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叙事话语分量。通过加强陈述的真 实性,把教育者的观点、立场和价值观具体化,以实现教育效果。完全脱离现实,会使理论空泛,而完全依附于现实,又会使理论失去其超越性与引导力。联系国情 讲中国话,就是要把说理话语与叙事话语统一起来。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关注大学生思想,让理论理性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张力和活力。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说什么,怎样说,都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 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 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这是联系国情说中国话的价值旨意。

      一是要紧跟时代说现代话。任何时代都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和语境。实践在发展,理论要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必然伴随话语体系的创新。在21 世纪时空变幻速率不断加快的情势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中国特色,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建 设,也要紧密跟踪学术前沿,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凝练出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增强话语魅力。

      二是要面向对象说学生听得懂的话。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用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精神成长、政治成熟,只有适应对象的话语体系方法才能有 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性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实际需要”的张力差距,使得解决国家意志与个人意志的融合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 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更是从国家民族发展高度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工作,可为什么这样一项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工作,却遭到学生 的“排斥”呢?这与以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忽略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特点有直接关系,任何教育目标,如果它未与学生的价值需求联系起来,并成为学生心中的信 念,这样的目标显然只能是外在的,是难于内化于心的。

      如果说话语是交流工具,那么,受众的知识状况、思想状况、环境等因素都会参与话语权的塑造。只有贴近大学生思想,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熟悉他 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才能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的价值引导力,实现思想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今天文化价值观多元的复杂环境中,在信息渠道日益多样 的现实背景中,惟有读懂对象,激发兴趣,消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系统与学生话语系统的距离感,才能为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实效创造条件。再抽象的道理也 是说给学生听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背景、心理状况、疑惑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和关注的兴奋点,才能深入人心、获得认同、形成共鸣,收到最佳效果。没 有对象感的套话如同射箭不看靶子。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在大学生年轻的心里扎下根,亟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教师读懂对象,了解学生立场。

      三是意识形态教育要说通俗话。讲通俗话解决的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学生接受过程中专业化与非专业、理论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矛盾。列宁曾说,最 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表达的可领会性”是言语的有效性原则之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都有其既定的理论体系,有其专有范畴、原理和方 法,这与大学生专业和日常思维的“兴趣爱好”客观上有一定距离。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虽高,但他们毕竟不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其专业话语系统与高校意 识形态建设话语系统差异较大,为了达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效果,就必须使理论表述、解读通俗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大学生接受。通俗化过程是遵循和领会理论本 质的前提下把抽象理论转译为生动、有趣与对象接受水平对接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喜闻乐见。使用的话语体系应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和富有 个性,从而更准确鲜明、生动活泼,平实和朴素,使理论通俗易懂,使理论更精彩、更富有趣味。

      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创新需要解决好的矛盾关系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实质上是要通过话语创新,有效回答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实践的新课题,解决大学生思想中的新问题。为此,要处理和平衡好以下矛盾:

      首先,要协调好理论规范性和话语通俗性的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职能, 重在“说理”,目的在于达到“理论坚定”。通俗化是使理论表达浅显易懂又不损害理论原意,实质是理论的“科普”工作。通俗是为了普及,普及是为了提高。思 想政治理论要使大学生接受,首先要使思想政治理论本身通俗化生动化,理论讲授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时,通俗表达的边界是对理论转换以“信、达、雅”为 标准,让人听得懂,又不能“失真”、更不能“走板和歪曲”,不能脱离理论本意,更不能随意化。通俗化的成效最终还要以是否有利于和推进了理论的掌握为检验 标准,这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教育者理论功底、实践经验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验。

      通俗不是庸俗,通俗从表层上看是如何用准确、鲜明、优美、趣味的语言表达抽象理论的问题,深层问题是如何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表达的 内容成为一般原则的问题,从而避免话语体系的超验推论方法。但是,这的确有一个从理论向通俗转换的界限问题,而且,通俗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把握理论,而不 是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性,要平衡好“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关系。所以处理好理论规范性与通俗性的关系,才能保证话语创新的正确方向。

      其次,要平衡好课程话语导向性和尊重对象话语特点的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性对国家来说是一种目的性存在,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工具性 存在。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偏重国家意志而忽略对象意志的问题,我们说的讲学生话实质是要化解这种紧张,找到融通二者立场的共同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 交集也有内在差异,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要追求对国家利益和大学生的利益兼容,并基于国家立足点使之融为一体。从国家立场看,高校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种主流价值观明确的教化活动;从学生立场看,教化要与启蒙互动,教化要通过启蒙来实现,启蒙是为了教化。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一要以国家意志为话语体系创新依据;二是充分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思维特点,读懂对象,以理性认知方式为途径,培养大学生对其认同以达致对话的共 鸣、问题的共解、思想的共识。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教师是话语体系的主体,其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对的实际之一,贴近学生,反映其需 要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根本的是提高对学生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话语体系走向学生,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养成。

      第三,解决视野和方法的问题。要处理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世界性话语体系比较与对接的关系,以及继承历史传统和时代创新的关系。

      全球化是当前我们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创新必须正视的一个真实的环境,不同文化空间的话语体系,尤其是西方文化话语体系理应被纳入高校 意识形态建设话语创新的研究视野和空间。在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等不同的前提下,如何借鉴、借鉴什么,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西方意识形态在认知体系建构上的 系统化、理论化,在价值观推介上注重传播的各种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但是借鉴要有自觉的主体意识、为我所用的立场,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封闭自 语。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注重理性思维和理论系统建构的自觉意识和方法上的艺术,创造出自己的理论术语和理论体系。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立和斗争,某 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西方的话语霸权和强势,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权形成巨大冲击和挑战,但是,正是在与不同话语体系的比较与交锋中,才 能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面向世界,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对话中赢得话语权。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y/2015-09-25/3417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09-25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