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张桂梅老师的信仰到底是什么?

最近,电影《我本是高山》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说实话,我对这部电影也是不满意的,这是一部号称是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但最终表现出来的故事,和张桂梅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说白了,他们是把一个共产党人的故事,拍成了他们想象中的《武训传》。他们抹掉了信仰的痕迹,隐去了党旗和党徽,把一个同志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大情怀,弱化成了个人的小情怀。

所以,建议那些不信仰共产主义的导演,不要去拍共产党人的电影。

因为你们不懂他们,你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的信仰和坚持。

张老师的信仰只有一个,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但某些导演和编剧偏偏把一个善良、刚强、慈悲、不屈不挠的先锋队的故事,拍成了封建主义和小布尔乔亚的缝合怪。    

张老师的精神支柱,也只有一个,她自己就在纪录片之中说过:“作为党员,哪怕只剩下一个,都应该守住阵地!”“党”这个字对你们影视圈的人来说,很烫嘴吗?

张校长做的事情,是一个真正追求平等、进步的共产党人做的事情。

这所学校,是张老师奔波十多年建起来的,最初的学生,都是张老师翻山越岭动员劝说来的,最初的六位老师,是张老师拉着他们对着党旗宣誓,以共产党员的觉悟留下来的。

张老师说:她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    

   

“我本是高山”的意思,是让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的了不起,让大家“人人如龙”,而不是影片中个人矫情的自负。

张老师的偶像,是江姐,所以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的应该是那个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是她心目中的英雄烈士,心中响起的旋律,应该是《红梅赞》。

事实已经够震撼、够感人了,原本就不需要文学影视作品去演绎。真实人物的经历就足以打动世界了,为什么要去改编、戏说?你们的脑洞,比张老师真实的人生和事业更重要吗?

怀念逝去的丈夫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不但是恩爱的夫妻,还是肝胆相照的同志,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但张老师的精神支柱,不是那虚幻的“执念”,不是那个圣光中跳华尔兹的幻影,而是镰刀和锤子所代表的伟大事业。

你们无中生有编出一个幻影?是在让张老师“有血有肉”?还是你们自己的小布尔乔亚文青病在作祟?    

说实话,就你们这“原创”的剧本,还不如当年央视纪录片中那个张老师更有血有肉。

你们为了自己的恶趣味和奇葩癖好,把整部电影都拍成了你们自己的刻板印象,把主角塑造成了一个丈夫去世就找新寄托的东亚式极端大家长……这是大学文艺理论课教你们写小说、拍电影的“公式”吗?

你们没有那个思想,没有那个觉悟,没有那个情怀,就不要以己度人,去拍自己不信的东西,糟蹋了崇高的东西,又打了自己的脸,还恶心了观众和热爱张老师的人……你以为你们很高明吗?

咱们真的不能对影视娱乐圈的人有任何期待,他们连赚钱割韭菜都懒得做样子,但凡真的做了功课,搞了调查研究,真的和张老师聊一聊,也不至于拍出这样的四不像。

他们其实内心不信世界上有雷锋、焦裕禄、张桂梅一样的人物,用自己洼地一样的心理,去揣度真正的高山。

但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际上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张老师一样的共产党人,他们忘了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1800名干部,他们忘了那个牺牲在大山里的黄文秀,忘了她在《西行漫记》的书签上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伟大不是只有如山一般高大的功业,是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春秋不改的坚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心甘情也愿”……    

他们更忘了面对疫情、洪水、灾难,那些冲锋在前不计生死的党员干部,天下的高山多的是,只有他们自己躲在枯井里不见天日。

《我本是高山》影片中对中国山区农村的刻板印象更是逆天,但凡能够到山里面去看一看,和村民们聊一聊,也不会“原创”出这些离谱的人物形象!

但凡你们能够收起那些骄傲和自负,好好读一读96年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学学毛主席青年时期的调查研究方法,也不至于如此盲人摸象、无中生有。

这部片子中,酗酒的母亲、叛逆染发又浪子回头的女中学生、思念亡夫终得“天佑”的女主角……BUFF都叠满了,这是准备到西方去拿奖吗?

某位前辈说的一点都没错,某“圈”是中国最封建最腐朽最落后的圈子,不但如此,他们还极度傲慢,明明屁都不懂,还要装得掌握了宇宙真理一样,他们要解构崇高,他们要摧毁信仰,他们还要垄断历史的解释权。    

我理解他们这些导演和编剧的逻辑,他们的意思是——“我都没有信仰,你怎么配有”?“我都没有党性,你怎么配有”?

他们拍解放军、志愿军、工人、农民、干部、共产党人,为什么总是拍出一股莫名其妙的怪味儿?因为他们自己根本不信。

如果我们的文艺一直掌握在这些人手里,如果我们的资源、资本、特权一直掌握在这些人手里,我们的文化就不要谈输出了,自己的老百姓都看不下去的!

“唯名与器,不可假与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jy/2023-11-20/8500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11-21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