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老田:某省前革委会副主任谈有些知青为什么怨恨下乡

老田:某省前革委会副主任谈有些知青为什么怨恨下乡 


 
作者:老田
  我在省革委会工作的时候,还亲自批过一个知青的案件,她姨妈带她来省里面反应问题。她被下放到J州,有一天生病没有下地干活,在家里躺着休息,结果被人武部长趁机强奸了。我一听就气炸了,这些中学生才十五六岁,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下放都农村去就很吃苦了,还这么糟蹋她,我当即就批了“撤职查办”。那些老官僚就说,这么定是不是太重了?断送了一个干部的前途。
  
  另外一个女中学生下放孝感,她是一个人去的,因为当时有投亲靠友这一条规定,结果去了之后,那亲戚家的主妇到处说,她以后要做她们家的儿媳妇,因为担心以后出事,就不敢呆在乡下了。这样的事情,那些当权派都不做工作,听之任之,结果竟然一级级找到省里来了。
  
  我也下到知青点上去看,很多知青精神状态都蛮好,干活劲头也大,实验中学的小王他们,干活下劲得很呐。春天我去E州的知青点上,跟他们一起参加劳动,我看到社员把小麦中间的野油菜挖起来丢掉,结果都被知青捡起来拿回去当菜吃,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学生多可怜,连社员都不如,社员还有菜园子。所以凡是知青的事情,我都是坚决维护他们。
  
  省里还招知青代表回来开会,我提出意见,说粮食标准不能定死了,知青吃不饱,她们要自己想办法的,会跟贫下中农发生冲突。原来的省委书记他们的想法是,这些知青多数原来是造反派学生,所以我才维护他们,为他们说话,不是站在贫下中农一边。
  
  还有一次,下放知青回来把省革委会包围了,下去看病也没有地方看,吃饭干活都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
  
  我想着知青下放是毛主席培养干部的一种战略,因为那个时候培养接班人的五项条件之一,就是要求为多数人谋利益,不是当官作老爷,下乡可以了解民间的疾苦,培养对于农民大众的感情,培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面貌。那个时候,很多基层的干部,不管是工厂的还是农村的,都工人和农民推荐的,当时叫做“以工代干”和“以农代干”的基层干部,全国接近一千万,占基层干部的绝大多数。
  
  我总是跟知青们说,下去要把根扎深,这样叶才茂,二十年以后全省地市县委书记有一半都是你们中间的优秀分子,按照当时的标准肯定是那样的,因为他们干活吃得苦,贫下中农对他们都评价很高,而且又知道道理,省里开各种积极分子大会,多数都是下放在各地的知青被选拔出来的。后来揭发我,说我是要造反派学生落实“隐蔽精干、保存骨干,二十年后再大干。”有一个新派的女生,后来见到我就问,这个话是不是我说的,她当时已经被选拔为公社的女联主任。
  
  那些当权派对知青不是从政治上关怀,而是漠不关心;在招工的时候又带有强烈的倾向性――只要响应中央号召造了反的招工上长期歧视;再后来选拔人才的标准就彻底改变了,不再要求是工人农民拥护、了解中国工农业实际情况和有实践经验的人了,只是一味地卡文凭和学历什么的,整个社会的选拔机制变了;这三个结果一出来,下乡的知青就认为下乡是吃亏了,也很难再有什么热情了,所以,至今还有很多人怨恨下乡。
  
  二○○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原载强国论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3-05-02/1087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知青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