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日本人没有办法的国民党
编者按:《党外人士看党的伟大》,是2013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理纯致力于公益性社会活动,是“走进崇高”沙漠绿化发起人,先后动员近两千名志愿者为浑善达克沙漠和张北地区义务植树100万株。作为一位党外人士,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有其独特的视角,值得一读。本网从今天起择其精华部分予以连载,敬祈网友关注。
第五章 拿日本人没有办法的国民党
中国的邻居日本的迅猛发展
自明治维新后,仅有3000万人口的日本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在明治天皇“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口号下,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的战争。1879年,日军侵占本属中国领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中陆军和海军的胜利,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完全霸占中国台湾省;1900年,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军队中日本兵最多,日本在4.5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获利也最多,并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打败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俄国沙皇的军队,并在对马海战中消灭俄国增援舰队。日俄战争之后完全霸占朝鲜并将其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1914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向盘踞青岛的德国宣战,日德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夺取了其梦寐以求的青岛的控制权。
一连串的胜利进一步激发了日本扩张的心态。1927年日本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其中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直接将其想要征服世界的想法公诸于世,其胃口也真是太大了。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时之所见
曾经参加过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中国著名哲人梁启超在写到他在日本看到的尚武精神时的万分感慨。梁启超说:在日本新兵入伍之时,会有亲友宗族几十人跟从,其荣耀就像中国的金榜题名差不多,参军者在额头上会带有亲人赠送的一个飘带,飘带上三个字“祈战死”。见到这种场面的梁启超肃然,流连而不能去。真是军人以战死为荣,宗族以军烈为耀。他从中看到日本国俗与中国国俗太不一样了。梁启超说“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诗歌无不言从军乐。”
梁启超说日本是个尚武的国家,日本当时每个男孩子从小都受到剑道、柔道的培训,这种培训不仅增强其格斗武艺,更是培养其赤膊敌阵而不慌乱的心态。但在尚武的背后,日本更有国家整体主义的教育,日本人非常忠于国家。从整体主义角度来说,日本人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神社拜祭天皇,他们有自己独到的领袖观。日本军官要求自己也非常严格,往往因为败绩而自己剖腹自尽,对生命都可以随时抛弃的人不会有太多的自私。
日本当年能够打赢日俄战争,也证明了其有不一般之道,其是中国近邻,更是劲敌。
照搬日本军制度的袁世凯
同样都是黄种人,当年日本的迅速发展不仅触动了像梁启超这样的留日知识分子的思考,也刺激了当年中国统治阶层的神经。见识过日本军在甲午战争中战斗力的袁世凯,其一旦复出掌握军权之后,就全面模仿日本军的所有制度。为了向日军学习,袁世凯在他的嫡系军官学校——保定军校中专门聘请了留学日本10年并在日本获得好成绩的学生作为校长,这个人就是蒋百里。由于袁世凯将日本军作为学习目标,他当然对保定军校的效果不会满意,1913年6月18日,备受压力的蒋百里在保定军校给学生训话之后,举枪自戕。蒋百里自杀时,由于勤务兵上前夺枪,子弹打偏没有伤到心脏,只是击伤了肺的表面。
应该说袁世凯的模仿已经很全面了,他甚至将其北洋军队的军服都设计成和日本军完全一样,只是在领章帽徽上同日军有小小一点区别而已。但后来袁世凯发现还是不行,尽管他的部队远看同日军的装扮没有什么区别,但打起仗来仍然同日军不一样。袁世凯不明白制度全部学习了,为什么没有太多效果。实际上,制度都是人定的,由人来执行的,制度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思想。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放弃
既然日本政府已经订下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方针,日本首先是要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并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1931年9月18日10时许,日本关东军一部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不到千人的日军随后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的东北军7旅发动进攻,开始了对东北的侵略。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驻扎有近十万人,但张学良的东北军奉行的却是不抵抗政策。9月19日上午8时,几乎未受到任何阻击的日军将沈阳全城占领。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上级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巨大的损失,日军占领了工人最多时达2.5万人的沈阳兵工厂和东塔飞机场。军械弹药物资的损失更为严重,东北军损失飞机262架、迫击炮和各种口径大炮3019门、装甲车26辆、各式机关枪5864挺、各种步枪和手枪118206支,以及大量的各种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等不尽其数。
日本占领东北之后对华北的进攻
日军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后,考虑到国际谴责等方面的因素,1932年3月1日,日本利用清朝已被废止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东北建立起傀儡政权,这就是所谓的“满洲国”。日本通过满洲国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实际统治。
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扶植满洲国并大肆镇压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的同时,开始准备向山海关内的华北进犯。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将其占领。之前没有进行抵抗的东北军这时决定与日军一战,从而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尽管长城抗战给骄横的日军以一定打击,但最后还是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日军进占长城各口后,南进北平郊区密云、怀柔等地,并先后占领河北丰润、遵化、玉田、平谷、蓟县、三河等县,直逼北平、天津。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不得不同日本签订停战的《塘沽协定》,在这份协定中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和热河等地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面对日军的节节紧逼,国民党军不抵抗是败,抵抗不仅败还会失去国际怜悯还要签卖国协议,真是拿日本人没办法。
卢沟桥的军事地位
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得寸进尺的日军在华北地区阴谋策动“华北自治”,并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所谓《国策基准》,其中具体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军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的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在国民党军中,这支曾经在喜峰口战役中通过大刀队给日军带来过损失的部队应该比其他国民党部队更有一些对付日本人的经验。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强行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卢沟桥作为当时日本没有控制的北平对外的惟一通道,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国民党中央政府。
七七事变中29军的最后一搏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附近的日本驻军声称演习中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遭到29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这就是有名的七七事变。之后29军进行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北平的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在南苑阵地拼命抵抗。由于日军攻势太猛,南苑失守,在撤退中南苑部队遭到日军伏击,这一仗导致乱作一团的29军官兵几乎全军覆没,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混战中阵亡,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殒命。
事实上南苑之战中29军的部队各部,彼此由于缺乏整体指挥都是在各自为战。29军的老人后来都承认南苑打得很“乱”。当然29军在此战中也表现出了一些英勇壮烈的事例,但明眼人知道,国民党军最怕撤退,往往一撤就溃不成军,南苑如此,之后的淞沪、忻口亦如此。在卢沟桥事变一周年的座谈中,一位日军大队长谈到,同日军相比,29军显然训练不佳,阻击的火力既不猛烈也不准确。
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在上海的计划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准备用武力进一步进攻中国。卢沟桥战斗打响以后,其他国民党北方军阀部队始终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29军成了孤军奋战。7月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于日军之手。
看到日军在华北动手,在中国南方的蒋介石也不能不还手了。要想在华北与日军进行全面战斗,让国民党最担心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中国没有防卫的腹地到处进攻。出于对后方的担心,国民党想要先动手肃清日军驻扎在上海的3000多海军陆战队,并封锁长江消灭滞留在长江之内的日本舰队。
为了使长江封锁切实进行,国民党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巩固吴淞口阵地并在江阴要塞部署重炮。海军在吴淞口沉船建立封锁线。陆军第87、88师,两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国军精锐,带着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国民党又抽调正规军化装为保安队进驻上海虹桥机场等军事重地。
国民党当时的武器装备
在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同德国的关系非常稳定。德国军事顾问不仅给蒋介石出谋划策,更加直接对国民党部队进行训练。德国当时还给蒋介石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根据蒋介石和希特勒签订的《中德贸易四年协定》,仅1936年和1937年两年,德国就向国民党输出军火109亿马克。国民党得到的这些军火中,不乏飞机、坦克、大炮这样的重武器。1937年,国民党用德国装备武装起来了整整20个德械师。
1937年7月11日,在何应钦的官邸召开的国民党秘密会议上,主要议题就是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武器分发情况。从会议记录得知,当时国民党储备有5亿发步机枪弹,3亿发是库存,2亿发已经分发到部队;山炮和野炮的炮弹22万发,步兵炮弹和迫击炮弹50万发,战防炮弹3万发,这些弹药足够二十个德械师用上三个月。在轻武器上国民党的工厂尽管生产不了像日本“三八大盖”这样的精准长射程先进步枪,但还是生产了大量精度低却适宜近战,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当然,给蒋介石更加打气的则是装备德国坦克和飞机的国民党装甲军和空军。
淞沪战役初期国民党军的绝对优势
1937年8月13日,国民党军和日本军的前哨部队为抢占上海周边有利地形在八字桥遭遇,国民党易谨营长向日军射出了第一枪,“八一三”淞沪大战正式爆发。大战之初,国民党军除2个精锐师外,还动用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配备100毫米加农炮炮兵第10团和配备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兵第8团,同时国民党的坦克、250架飞机也都投入了战斗,占了绝对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加上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的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重武器也不足,但日本军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国民党军即使不断增派兵力也一直无法将这一小批日军赶进大海。
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胜的教训时认为淞沪战争初期“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对于多兵种大规模协同作战,国民党军仿佛是没有受过训练一样,下令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步兵的跟进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不说,之后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更加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的国民党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全部击毙的惨剧。
70万对28万的淞沪败局
从8月13日打到8月22日,国民党军的精锐之师没有攻破上海日军据点,此时日军一面等待援军,一面给国民党军队带来重大伤亡。8月23日拂晓,日军2个师团援军的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登陆,战况骤然吃紧。随着援军通过海上的不断开进,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已经达到5个师团,到11月5日日本新组建第10军又加入战场,日军在沪加上空军和海军的总兵力达到近28万人。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党也迅速通过轮船、火车把当时的精兵良将几乎全部派到了淞沪前线。为打赢这场战役,蒋介石不惜血本,在淞沪战争后期,国民党正规军总兵力已达70个师、近70万人。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开始处于被动地位,11月初,日军从上海的南北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面对28万日军的进攻,淞沪地区的蒋介石70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再不撤退将成瓮中之鳖,被日军一网打尽。
国民党首都南京的丢失
11月8日晚下令进行全面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至此,淞沪会战在历经3个月的对决,终于拉上了帷幕。
由于国民党军斗志皆无,逃命为先,撤退中蒋介石的指挥完全失控,大撤退演变成全面大溃退,各撤退部队完全没有章法,陷入极度混乱。德国1式坦克是当时国民党军最好的战车,其性能毫不逊色于日本最好的坦克,而在国民党军的溃退中因为争夺轮渡,正在向前线运输用于阻击日本追军的宝贵1型坦克被溃军推入江中而全部损失,战役之后被日军打捞俘获多辆。
本来中国军队计划撤到上海外围一带依托原有坚固国防工事,作持久抵抗,但败军穿越工事径自溃逃,致使耗费数年苦心筑成、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的工事完全成为摆设,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于是门户大开,胆大妄为的仅仅5万日军在几乎没有后勤支持的情况下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离上海几百公里远的国民党首都南京,并制造出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爱国不等于意气用事
70多万国民党大军在淞沪狭小战场与日军硬拼,在28万日军的攻击下竟然死伤枕藉,伤亡达30万,甚至有一天伤亡万余的惨况,这样的伤亡已经超过了日军在战场上投入的所有军队人数的总和。
应该说,淞沪战役的结果是让蒋介石出乎意料的。由于日方在华北动手,拥有370万军队的蒋介石当然也要进行回击,凭借自己的局部绝对优势蒋介石想当然地认为上海一定势在必得。意气用事不做充分准备的国民党高层匆忙开战,但没有想到的是对手如此强劲,自己把自己搞得首都丢失、损失惨重。同时我们说,淞沪战役失败的原因也并非在于军队的士气不够,由于多年被日本欺凌,当时整个中国的战斗士气是没有问题的,许多人愿意报名参军,但爱国不是仅靠血气方刚,而是要去击败敌人,请问我们的爱国者进入国民党军队之后到底接受了多少训练?日本人之后狂妄地号称一支“三八大盖”可以阻击中国军队一个连。我们不能只是空有热情而没有做任何技能的准备,否则对方只要为这样的人预备一粒子弹就够了,这样去送死的方式不会给国家带来任何益处。
黄河花园口的决口
同淞沪战役一样,南口战役失利之后,日本在华北的总兵力达到8 个师团外加一个混成旅,加上两万关东军,总共也就是19万人。而国民党的部队第一、第二、第五战区的总兵力为96个师外加12个步兵旅 约80多万人。兵力如此悬殊,但国民党部队在华北战线并没有经过大的战斗就全线崩溃。
1938年在河北、山西几乎获得全胜之后的日军开始全力向南进攻,6月6日,日军首先轰开了开封城墙,攻入了开封。尽管国民党要员陈布雷提醒蒋介石不要做千古罪人,但1938年6 月9 日上午8 时,蒋介石还是派兵炸开了黄河的花园口大堤。花园口决堤时,蒋介石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封锁消息,没有通知老百姓进行疏散和迁移,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老百姓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这次人为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据资料统计,花园口炸堤造成的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而淹死和饿死的中方男女老少的人数多达89万。
炸开大堤美其名曰是为了阻止日军向南的进一步进攻,实际上本来郑州等地即使被日军占领也会拖住其一部分兵力,但之后这片土地成为一片波涛之后,泛黄区以北就彻底成为了日本的后方,日方反倒可以集中其有限的兵力绕道山东、江苏沿长江对国民党第二首府武汉进行集中攻击。
武汉、广州的失陷
在1938年1月至5月日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徐州会战当中,国民党打了一场胜仗——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指挥的国民党军与冒进的日军激战,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台儿庄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第一次较大胜利,进一步增长了国人的抗战信心。
尽管台儿庄战役暂时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但之后国民党军担心日军的迂回包抄,不得不放弃徐州地区,蒋介石全军退回武汉。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很快占领安庆,武汉会战正式开始。9月6日,广济失陷,29日,日军攻陷长江要塞田家镇。尽管此间共产党长江局曾建议用八路军的部队来对武汉进行接防,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国民党的允许。
至10月下旬,武汉三镇全部沦于敌手,武汉会战结束。当10月26日汉口这座城市陷入一片火海,无数惊恐万分的中国百姓在汉口外国人居住区的路障四周一路呼喊救命之时,蒋介石则和他夫人飞往了新的军事总部——西部的重庆。
在进攻武汉的同时,日军一部从日本本土出发,经海上南下占领香港,并进攻广州,战前日军曾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在11月3日日本天皇生日前占领广州,结果发现他们比原定的日程提前了13天。
无数美援之后的1944年大溃退
1938年日本占领武汉和广州之后,整个蒋介石政权仅仅能够控制四川、云南等有限的几省,国民党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地方政权。1939年日军同苏联红军在中蒙交界的诺门罕地区开打,之后日本同英美等诸国开战。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再加上日本占领区后方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日本对国民党没有进行持续性的进攻,国民党也没有能力进攻日军扩大自己的地域。
伴随着美军利用中国空军机场对日本本土进行的轰炸,1944年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的日本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陆上交通线,并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阻止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在短短的8个月中,溃败前夕的日本军竟然将已经获得大量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打得又一次全面溃退。此次战役国民党军在日军的攻击下损兵六七十万人,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公里,丢掉城市146座,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6000万人口陷入日本占领区。
此次大溃退是国民党真正实力的大暴露,不仅使国民丧失了对国民党领导能力的信任,也带来了英美等国家对国民党的强烈不满。
拿日本人没有办法的国民党
盘点国民党军与日本军的正面战场,除去日本战败之前的几次国民党对日战役的胜利外,国民党军只有有限的几次小规模胜利,对日本军的大仗还真是一次没有赢过。一直被国民党吹捧的所谓几次长沙会战都是日军的主动进攻。国民党人在对日本人的战线上几乎没有主动的反击,到处都是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国民党拿日本人真是毫无办法。
国民党军拿日本人没办法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基层军人不敢于赴死用命,相信在蒋介石在汉口检阅了8万名武汉市民时,“报效国家!”“抗战到底!”“誓死保卫大武汉!”的口号是人们发自心底的呼声,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也在之后的战斗中奉献了生命。但当人们看看那些台上的国民党官僚,真是不由得不心寒。在“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攻击东北军劲旅——七旅的时候,七旅旅长竟然外出去参加晚会,三个团长竟有两位脱离军队寄宿在外;在南京保卫战中,城防司令唐生智竟然自己逃跑而撇下部下不管……可怜中国那些无数年轻的勇敢生命,他们很多并不是丧生敌手,而是将宝贵的生命之花浪费在无能的领导之下。
台下的人当然要听台上的指挥,这样才是一个整体,但可怕的是台上的人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4-04-21/2573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