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
萧 武
CCP成立的时候,共产国际帮过一些忙,但不是特别大,至少不能说“没有共产国际,就没有CCP”。后来很多人把CCP当成共产国际在中国活动的产物,其实是个误会。
在CCP成立的时候,并没有预先说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要象后来那样称为父子关系。一直到一大结束后,围绕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CCP还是争议很大的。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就比较倾向于反对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而当时参加的人当中,张国焘是比较倾向于与共产国际搞好关系的,理由很简单,共产国际可以提供活动经费,而这恰恰是我们党初期最缺的。陈独秀可以筹集一部分,但是对我们党来说,这些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费问题,党内还在初期发生过关于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是否应该拿工资的争论。陈独秀没回到上海时,张国焘定的是35块一个月的标准,陈独秀回到上海后,经过再三磋商,下调到了25块。虽然钱不多,但也是相当大的问题。当时衔命来华的马林提出,只要CCP加入共产国际,便可从共产国际得到一部分钱。陈独秀不同意,张国焘同意,后来协商后也就同意了。
共产国际对CCP的态度显然也是处在摇摆之中的,从一大到三大,每次都在改变态度。其实也不应该说是共产国际对CCP的态度在变,而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的代表总是在换,而且经常有三个人同时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各人的口径都不一样。初期主要的有四个人,对CCP的发展有比较大的映像,维经斯基,马林,越飞和鲍罗廷。每个人在中国的工作态度是否积极,对CCP事务插手多少,显然不光与个人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有关,当然也跟他在当时的苏联的地位有关。因为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不是一个机构,所以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在对华政策目标上显得很不一致。虽然共产国际和与苏联政府的政策目标有差异,但是共产国际毕竟在苏联,共产国际的活动空间能有多大,完全取决于苏联。所以说,很多时候,CCP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工具。
比如马林,是个荷兰人,在苏联官府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只是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中国的。能否使CCP心甘情愿地扮演共产国际支部的角色,显然共产国际并没有明确的指令,但是对马林来说,如果能达成这个目标,他在苏联的前途就会比较好,反之可能就会不太好。看过《康熙大帝》的人可能都回记得《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情况,索额图之所以必须把这个事情办好,是因为这个事情的解决结果关系到索相在朝廷里的地位和利益。
但是CCP初期对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代表之间的关系明显理解有误,以为共产国际代表的每句话都是代表共产国际的,反对共产国际代表就是反对共产国际——就像我们党后来的体制一样,谁要是反对领导,那就是反对我们党,领导就是党,领导的领导就是党的领导。因为有这种误会,所以CCP在处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上显得比较拘谨,不太能放得开。比如说是否加入共产国际称为支部这个问题上,其实这种模式不见得是唯一的模式,还有其它模式,不见得共产国际就会一点支援都不给。当时负责此事的张主席虽然一向聪明务实,但这次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让步比较多。
第一个回合的胜利显然刺激了马林的神经,让他认为他对CCP的事务发言权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随后在二大上讨论CCP与KMT的关系时,马林就不再是以前的商量的态度了,而是一副颐指气使的姿态。如果说第一回合时CCP对他的意见能否代表共产国际多少还有些怀疑的话,到二大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这种怀疑的勇气了。马林要求一部分CCP党员加入KMT,张主席反对,结果他径直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向CCP施压,让张主席连中央委员也做不成了,只好到北方去搞工人运动。再接下来,他就干脆要求全体CCP党员加入KMT,结果在CCP内部引起大范围反对,这才打道回府去了,张主席也由此得以重返领导工作岗位。
而维经斯基在与CCP的关系上明显显得比较谨慎,也更注重CCP领导人的意见,而不是直接发号施令,更不用滥用“共产国际”的名义,原因则在于那时那是共产国际虽然与苏联政府的政策目标相当接近,但仍然没有完全完成调整,所以他也处在夹缝之中——当然,这也与他在共产国际的工作经验有关。到了鲍罗廷,之所以对CCP兴趣不大,而对KMT的事情却格外上心,甚至离开CCP中央所在地上海,跑到广州去办公,原因在于共产国际与苏联政府的关系已经基本调整完成,差不多扮演苏联外交工具的角色了,共产国际已经成了苏联外交的一部分,所以指令比较清晰。
共产国际与苏联政府的关系的变化对CCP后来的发展乃至中国历史都有很大影响。简单来说,共产国际从成立开始,地位差不多就一直在下降,在逐渐融入苏联外交,最终成了苏联外交的一部分。这种调整的过程中,CCP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硬,即共产国际对CCP越来越习惯于发号施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同志们在党内的地位往往起点就非常高,而CCP的独立性也由此逐步丧失,党内所谓的“留苏派”与“实际工作派”的斗争其实也就是这种斗争的反映。前有张主席,后又毛主席,他们的斗争对象其实主要的都是留苏派的教条主义者们。所以到了共产国际解散的时候,王明与毛主席的反映是完全不一样的,王明如丧考妣,而毛主席则显得很轻松,原因就在于,对王明来说,共产国际的解散意味着他在党内的地位来源已经丧失,而对毛主席来说,则等于少了一个束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7-01-14/4213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