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宋月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进一步把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纳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中。这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问题上特别是党史国史问题上做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反思”“翻案”“解构”等形形色色的“虚无”文章,误导人们的历史认知和社会舆论,与唯物史观争夺阐释历史的主导权、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当前通过“虚无”历史动摇和消解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真实、历史自信,以至于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认识来源和集中表现。而且,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关系中,历史虚无主义也是其他错误思潮产生的历史认识根源。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党史国史基础上的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是党史国史研究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党史国史研究在思想政治上的学术担当、理论担当和政治担当。

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观问题,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当然要以历史事实和史料为根据,但更为根本的是要在社会上和历史理论上培育、坚持和发展正确的历史观。

从表象上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历史”为基本特征,通过史实、史料问题在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节和历史逻辑上做文章,而且是有所虚有所不虚的,以其“虚”缩小、扭曲和否定对其立场、观点不利的历史,而以其“不虚”夸大、杜撰、颠倒对其立场、观点有利的所谓历史事实、历史碎片和历史逻辑关系。在党史国史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从其立场和观点出发,通过历史碎片化、历史情节虚构化和史料的取舍、剪裁,偷换、变幻或伪造历史场景而任意打扮党史国史的面貌,通过夸大或掩盖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功过、历史是非,以及以其好恶揣度历史人物的心理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抹黑、丑化领袖人物,搞翻案文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夸大历史之非、缩小或抹杀历史之是,歪曲党史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

历史研究有一条基本的认识逻辑,那就是立场、观点不同,即使是对待同一个史料、同一个历史问题,也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何况歪曲、杜撰历史事实和混淆、颠倒历史逻辑。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看似所谓史实、史料学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历史观问题,而且以其立场和观点选取史实、史料,把颠倒过来的历史重新颠倒过去,并以其价值判断、“反思”历史,解构主流历史认识,混淆历史是非,动摇正确历史观基础。在党史国史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用西方现代化史观否定中国革命史观和误导中国社会现代化史观,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还给马克思主义贴上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的标签,由此也深刻地反映出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历史观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是与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是关于什么是历史、怎样对待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个民族对待其安身立命的历史基础的最基本的立场和观点。然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基础、利益所在和价值取向,就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或一些历史观中的合理成分都是对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法则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能动反映。而且,历史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思想认识来源和基础,在人类的思想认识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观的正确与否,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与否。我们党的先驱李大钊同志在传播唯物史观时曾指出,欲先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必先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发展,在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变革意义。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想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宇宙观和哲学基础,不断探索中国社会矛盾运动规律,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通过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合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必然。研究党史国史,就要遵循这一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党史国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必然结果,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够具体而深刻地揭示党史国史发展的复杂性、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与历史虚无主义是本质不同的,在党史国史问题上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特别是把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与历史虚无主义严格区别开来。党史国史问题是历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历史与政治相统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以历史问题为基础的政治问题。主要由于毛泽东晚年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挫折和损失,使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问题自然变得“复杂”起来。然而,“非毛化”者却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了毛泽东晚年错误作为其搞“非毛化”的一种起因,而且以《决议》“宜粗不宜细”地对待历史而诋毁决议的科学性。“非毛化”的表现,并不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但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其搞“非毛化”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非毛化”把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归咎于所谓个人政治利益和个人品质,归咎于某些人主观臆测出来的所谓“狭隘”“阴暗”的心理,图谋“妖魔化”毛泽东,进而“抹黑”那一段历史和党的形象,用被歪曲了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地看,《决议》不仅是在同“非毛化”的斗争中形成的,而且更为实质性的是《决议》把毛泽东的一生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全面认识,放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艰辛探索,努力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民主、文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把握,实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逻辑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逻辑的高度统一。《决议》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在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面前,指出“毛泽东晚年错误”,并不会消弱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也不会损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及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决议采用“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是为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要写得集中一些。而且,“宜粗不宜细”也是以准确为前提的。更为根本的是,《决议》的通过,标志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而历史虚无主义搞“非毛化”的目的则是与之截然对立、背道而驰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7-12-21/4785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12-22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