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揭秘“牢不可破的抗日密码”
老兵揭秘“牢不可破的抗日密码”
综合美国《谈兵》杂志等媒体报道,太平洋战争前期,日军破解了美军所有的前线联络密码。上述情况直到美军使用“方言密码”才得以改变。他们所使用的密码,基于一种印第安部落语言——纳瓦霍族语。日军使出各种手段也无法将其破解。近日,美国一名二战老兵——切斯特·内兹描述了纳瓦霍密码在实战中的使用情况。
参军为填饱肚子
1942年的年中,我(切斯特·内兹,下同)和战友抵达了位于美国圣地亚哥附近的埃利奥特基地。接下来的13周时间里,我们将执行“最高机密任务”。
约两个月前,我和其他20多名纳瓦霍族年轻人,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征召入伍。我们的入伍被美军列为最高机密。一开始我们并不清楚入伍后要干什么。有人猜测,纳瓦霍族人会被分配一些案头工作,而非上前线作战,因为当时美国白人歧视印第安人。
我们在埃利奥特基地的一间秘密教室内开始了工作。工作第一天,教官才告诉我们被征召的原因:美军想基于纳瓦霍族人的语言,打造一套前线密码。他说:“日本人难以理解印第安部落的方言。从现在开始,你们的任务是先将纳瓦霍族语和英语字母联系起来,编写一套全新的密码。密码专家会传授你们打造新密码的方法。你们要天天来这间教室学习和干活,直到新密码诞生。在这之前,你们不准踏出基地一步。守卫会将教室的大门上锁,你们白天只能呆在里面。你们所属的部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圣地亚哥区域第382排’。”
尽管任务艰巨.但我乐于接下这份工作:加入美军,我就能填饱肚子,并穿上好衣服--海军陆战队的制服。我们很满足。毕竟那时侯绝大多数纳瓦霍族人都极度贫困。在部落里,很多地方没有通水通电。而且备受歧视的纳瓦霍族人当时在美国甚至没有投票权,是美国社会中的“二等公民”。
我们开始工作,但编写新密码并不轻松,因为英语和纳瓦霍族语区别很大。我们中的一个人——克劳福德有过编写密码的经验,他成为了教官。另外3名教官是懂纳瓦霍族语的现役军人——雅兹、哈士基和布莱斯。
纳瓦霍族语是一种没有文字而又极为复杂的部落语言,依靠其族人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而得以延续。纳瓦霍族语的语法和发音都极为怪异,听起来有点像野兽的怪叫,和英语完全不同。它以语调的强弱不同来表达语言内涵,同一个音用四种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就表达四种不同的意思,例如在纳瓦霍族语中,“药”和“嘴”的发音就很像,全靠声调来区分。一名会讲纳瓦霍族语的美国语言专家曾说,纳瓦霍族语的词汇十分生动、形象,一个词就可以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整幅画面。
理论上来说,日军要想破解基于纳瓦霍族语的美军密码,必须先要招募一批纳瓦霍族人,或者找一批曾长期在纳瓦霍族人保留地内生活过的外族人。但上述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使是在纳瓦霍族人的保留地,会说纳瓦霍族语的年轻人也在减少,“在英语课堂上,用纳瓦霍族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受到老师惩罚”。此外,通晓纳瓦霍族语的非纳瓦霍族人全球不过30人,而其中没有一个是日本人或日裔人士。
最终,我们从自然界中寻求灵感,设计出由211个密码组成的纳瓦霍密码本。因为纳瓦霍族语词汇中并不存在军事术语,所以,我们将常用的军事术语和原始的纳瓦霍词汇对应起来。例如,用纳瓦霍族语中的“猫头鹰”代表英语中的“侦察机”:用“鲨鱼”指代“驱逐舰”;用“八字胡须”代表纳粹德国头目希特勒;用“鸡蛋”指代炸弹。
可以说,即使我们用密码说粗话脏话,日本人也完全不懂其中的含义——我们用“贝什多提兹”的纳瓦霍族语发音,指代英语中的“傻瓜蛋”。另外,“贝拿阿里托西亚”(纳瓦霍族语发音)指的是“日本”。
纳瓦霍密码编写完成后,美国海军情报机构的军官花费3周时间,力图破译一条用这种密码编写的情报信息,终告失败。就这样,被美军称为“不可破解密码”的纳瓦霍密码正式诞生。
受人尊敬的“酋长”
最早提出打造纳瓦霍密码的是美国人约翰斯顿。1942年初的一天,位于洛杉矶的美国海军办公室来了一位自称“约翰斯顿”的美国人。他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建议——征召纳瓦霍族人入伍.使用纳瓦霍族人的语言编制更加安全可靠的密码。
约翰斯顿曾跟着父亲在纳瓦霍族人的保留地工作,他是为数不多的能流利使用纳瓦霍族语的非纳瓦霍族人。他向美国海军演示:纳瓦霍族语可以在20秒内完成将一段文字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和再解密,而当时其他密码体系则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同样的过程。震惊的美国海军高官认定这是件“了不起的事”,立即答应打造纳瓦霍密码。
纳瓦霍密码本编写完成后,第382排的官兵(他们又被称为“风语者”)背会密码本上的所有密码,然后将密码本全部销毁,以免落入日军手中。因此,只有“风语者”才能理解纳瓦霍密码中英语与纳瓦霍族语的指代联系。
此后,美军又招募了200名纳瓦霍族人充当密码员。他们被分配至各太平洋夺岛部队,参与对日作战。
1942年11月的一天,我和另一名纳瓦霍族人罗伊·贝加组成一个密码通信小组,踏上了战火纷飞、遍布尸体的瓜岛。我们每人随身携带3颗手榴弹,一支冲锋枪,一袋子弹,一小袋糖、盐块,一小块肥皂,数份K级野战口粮,以及一些磺胺类药剂。当然,我们最重要的设备是一台用于发送或接收密码指令的步话机。
我们跟随各级指挥官,使用纳瓦霍密码发送、接受命令。事实上,一开始,瓜岛上的美国军官对我们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相信纳瓦霍密码能发挥重大作用。有一个将军甚至摇着头,想把我们赶回美国本土。但很快,我们用优异的实战表现征服了他们。一条条纳瓦霍族语指令被准确地传达下去,而日军情报官员完全破译不了。
随后,岛上的美军各级军官开始像对待国王一样对待我们。岛上的“风语者”随即被尊称为“酋长”。我在岛上,经常会听到美国军官谄媚地说着:“酋长,让我帮你拿步话机和枪吧!吃我这份野战口粮吧!”
在瓜岛战役的战斗高峰期,我们要连续工作24个小时后,才能休息约4-5个小时。我们精疲力竭。当我们躲在战斗坑内发送或接收秘密指令时,子弹就在我们头上呼啸而过,炮弹也在不远处爆炸。但我们工作时会忘记身边的恶劣环境。指挥官下达的英语指令,会被我们一字不差地转为纳瓦霍族语密码,然后发送出去,其他区域的“风语者”会在收到指令后,再将其译为英语文字,交到指挥官手上。同样,我们也接收来自其他“风语者”发来的纳瓦霍族语密码,然后将其译为英语文字。
由于战斗激烈,我们只能吃未加热的食物。我的搭档罗伊喜欢吃午餐肉,而我喜欢吃鸡蛋,即使是冷的也无所谓。
“日本人想破脑袋”
在瓜岛,纳瓦霍密码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人虽然能拦截并获取我们发送的无线电信息,也无法理解其意思。日本人弄不清楚美军的实际伤亡数量。
涉及呼叫炮兵支援的联络让我尤其紧张。因为一旦在命令传送过程中有纰漏,就可能导致炮击位置出错,从而导致炮击误伤友军。每逢发送炮击命令时,汗水总是从我的头发一直淌到脖领里,后背的衣服也会被汗水浸透。
另外,瓜岛上树木众多,这给美军炮兵带来了麻烦:他们必须弄清楚己方部队在茂密树林内的确切位置,才能顺利开炮。日本人很狡猾,以往,他们往往能通过拦截并破译美军情报,弄清美军地面部队在树林内的位置,从而迅速贴近美军地面部队,使得美军炮兵无法发射。有时,日军也会在拦截情报后,赶在美军炮击之前撤离阵地。但现在,美军前线地面部队和炮兵之间用纳瓦霍密码联络,日军难以搞清美军的位置,也难以提前预判美军的炮击。
侦察部队获取的情报(日军的位置等信息)会优先交到我这里--我会将情报加密后发送给指挥部,同时也发送给正在推进的前线部队。
我肩负的另一个重任是联络美军航空部队。过去,美军战机曾误炸地面美军,但“风语者”来了后,地面与空中部队间的协调工作得以改进。我会及时将地面部队的位置信息告知飞行员,以确保不会有误炸。有时,我也会和停泊在海上的战舰联络,通知他们炮击岛上某区域。
1942年12月,新的指挥官--佩奇接管了瓜岛战役的指挥权。当时我和搭档罗伊正准备跟随海军陆战队第1师离开瓜岛,但就在快要登船离岛时,一名军官把我、罗伊以及其他10名“风语者”拦下,并说:“你们干得太棒了。但我很抱歉,你们还不能离开瓜岛,岛上新来的美军部队依然需要你们。”我们只得留在那里.直至战役结束。
至1943年4月,第二批200名纳瓦霍族人完成了密码使用培训。
越来越多的纳瓦霍族“密码战士”在太平洋立下大功。特别是在攻占硫磺岛一役中,一批“风语者”使用纳瓦霍密码及时、准确地为美军传递信息情报。在战斗开始的前两天,他们通宵工作,没有一刻休息。整个战役中,他们共接发了800多条消息,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尽管岛上日军能够截获这些情报,但对这些近乎“天书”的纳瓦霍族语密码感到束手无策,而当时美军已经破译了日军的密码。
不久,美军便攻下了战略要地硫磺岛。战役中负责联络通信的美国军官曾感慨道:“如果不是纳瓦霍族人,如果没有纳瓦霍密码,美国海军将永远攻占不了硫磺岛。”参与硫磺岛战役的斯托奇上尉在一份报告中称,纳瓦霍密码是“最简便、最快速和最可靠的密码”,“日本人的脑袋都要想破了,但我们几乎不用担心尝发生泄密”。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美军使用“人体密码机”造就了“牢不可破的密码”的神话:纳瓦霍族“密码兵”编译和解译密码的速度比任何密码机都要快;他们成功地在军机或坦克等移动物体上传递密码;他们的语言几乎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他们开发的密码从未被日本人破获,保全了太平洋战场上成千上万名美国士兵的生命。
意识到纳瓦霍密码的存在后,日军曾意图活捉“风语者”。他们确实曾抓住一名“风语者”,但后者坚决不透露任何涉及纳瓦霍密码的信息。
出色的实战成绩,促使美国海军决定更大规模地征召纳瓦霍族人入伍。他们曾经设想以每月50人的速度,再征召303名纳瓦霍人,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那些被招募的纳瓦霍族战士也逐渐成为其他部队的“宝贝”。为此,海军陆战队不得不把增人名额削减到每月25人,甚至试图从其他部队索要纳瓦霍族新兵。
由于“风语者”供不应求,太平洋美军的通信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尽管如此,二战中,纳瓦霍密码是美军太平洋部队最信赖及最钟爱的密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8-01-10/4820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