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应当得到时代的敬畏
英雄应当得到时代的敬畏
王子墨
“虽然我已是耄耋之年,但我还是要把有限的生命继续投入到无限的‘留住雷锋’的事业中。”这是雷锋事迹见证人张峻的最后一句话。英雄早已远去,当年的见证人、亲历者也渐渐凋零。随着往事的沉淀,历史会渐渐模糊,还是更具光亮?时代面对英雄的态度,是怀疑、否定、抹黑,还是铭记、向往、敬畏?答案恐怕就在于每个人的心底是否还有一份对英雄的景仰。
近年来,舆论场刮起一阵抹黑英雄的歪风。这股歪风,出自一些人心底对革命岁月的陌生与冷漠,源于在和平年代浸润出的惰性与轻浮,最终形成了“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僵化思维。这股歪风,裹挟着无知与自大,正吹打着民族精神的根基。
“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董存瑞的身影出现在桥下。……他先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他又向桥中央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桥底,一边大喊一边拉了导火索……”这是董存瑞生前战友宋兆义回忆董存瑞牺牲时的情景。一点一滴的回忆,使英雄的血肉逐渐丰富起来。面对泼来的污水,最好的回击就是铁一般的事实。如今,越来越多像宋兆义一样的历史见证者站了出来,还原历史的真相,打磨英雄的荣光。
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焚烧中纹丝不动?“是因为有严明的纪律观念在支撑着他,直至生命结束。”为什么在烈火焚烧之后邱少云身上的弹药没有爆炸?“在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搬动邱少云遗体时,发现子弹、手榴弹被遗体死死压在泥草地上。”为什么邱少云牺牲后没有留下多少证明材料?“由于当年的条件有限,邱少云牺牲后留下的遗物不多。但是,仅有的棉服烧焦残片、冲锋枪和肥皂盒这些遗物却真实地证明了英雄的存在。”这是邱少云纪念馆馆长王成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于网上质疑的回答。
英雄形象的再一次塑造,是由许许多多媒体通过采访记录,从一点一滴的历史碎片中拼接起来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捞出了英雄事迹,并根据当前的舆论环境,就一些议论焦点,展开密集的报道,更加有的放矢地回应网络上的质疑。
当前抹黑英雄的声音,大多是通过网络传递出来的,可以说,网络是这场英雄保卫战的主战场。网络上的名人,作为有能力影响舆论环境的网络公民,也负有净化网络风气、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今年7月,一场“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网络名人走进军营活动在邱少云、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生前所在部队举行。网络名人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连队的训练生活,用他们自己的媒体平台去传递饱含热情的感触与体会,在网络上得到了大量响应。短短几天,网络名人走进军营活动先后发布相关微博24万余条,搜索引擎网页链接2380万余条,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5000万次,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覆盖人群1.6亿人次,网上网下引起了巨大反响,为网络空间注入一股浑厚饱满的正能量。
大约700多年前,有一个人在狱中写下如下诗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首诗,一口气列举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十多位英雄,以表达心中的敬仰。这首诗叫《正气歌》,诗人是文天祥。正是英雄,激励着文天祥舍生取义。如果现在我们也写一首《正气歌》,诗里的英雄又会是谁呢?如果任由歪风邪气解构历史、消解英雄,当落笔之际竟发现“时无英雄”,那不是莫大的悲哀吗?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是无可救药的。”英雄,应当得到时代的敬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8-01-25/4846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