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历史上成立的三个中原局
中共历史上成立的三个中原局
王黎锋
中原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朱德曾说过:“自古谁得中原,谁可得天下。取得东北、华北再取得中原,就得到了全中国。”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中原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曾在此三次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抗日战争逐渐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9月29日至11月6日,正值武汉危急,华中战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重申了全党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
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任命刘少奇(化名胡服)为中原局书记,郭述申、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等为中原局委员,所有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中原局机关设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刘少奇是1938年11月23日,从延安出发途经西安、渑池、南阳、泌阳于1939年1月28日到达竹沟。他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
1938年底,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原局决定撤销河南、湖北两省委,成立豫西、豫南、豫苏、鄂豫皖、鄂中、鄂西北省委和区党委,并明确指出:沦陷区党的任务是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未沦陷区党的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准备抗日游击战争,支援敌后抗战。
根据敌我斗争形势的变化,1939年秋,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豫西、豫南两省委,恢复河南省委,统一领导豫西、豫中、豫西南党的斗争。11月中旬,朱理治在四望山主持召开豫南、鄂中、鄂东、鄂西北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根据中原局决定,正式成立鄂豫边区党委。其后,召开的中原局扩大会议决定增补徐海东、张云逸、邓子恢等为中原局委员。
中原局在竹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十分重视,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势力,不失时机地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原局与国民党卫立煌、张轸等上层军官以及三十二军、五十一军、六十八军、七十七军等都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在竹沟周围国民党地方政权中,和共产党有良好关系的有5个专员、18个县长,这些良好的统战关系为党在竹沟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原局在竹沟大力发展抗日武装,放手发动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中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在这里,不仅扩大了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的武装,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还把一些优秀将领派往敌后,加强敌后工作的领导。先后派出了14支基干队伍,共计4800余人,以他们为骨干力量,组成了新四军的二师一部、四师和五师,其中部分骨干力量补充到了新四军的三师和七师。
为了对付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活动,1939年10月,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中央中原局撤离竹沟。10月9日,刘少奇带领中原局机关和一个武装分队约300余人,挺进华中敌后。
1941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并成立了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中共中央中原局从成立到结束,历时两年零六个月,领导华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创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胜利实现了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
二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既可阻滞国民党军队向华东、华北、东北各战略要地进攻,又可成为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向北巩固的重要阵地。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设立鄂豫皖中央局,徐向前任书记(因病未到职),郑位三任副书记,李先念、陈文敏、任质斌、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等为中央局委员。
10月3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鄂豫皖中央分局改称为中原局,郑位三代理书记,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任常委,任质斌、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任委员。中原局下设河南、鄂东、江汉三个区党委,中原局机关先后设在信阳四望山、光山南向店、罗南宣化店(今属大悟县)等地。
中原局成立后,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初步形成了中原解放区,下辖河南(又称桐柏)、江汉和鄂东3个解放区、14个县。中原解放区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急于抢占中原、发动内战的紧急关头创建的,是保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前哨阵地。从1946年4月起,国民党当局调集26个整编师共计30万兵力,在中原解放区周围构筑6000多座碉堡,挖战壕及工事10万多条,使中原解放区缩小到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纵横不倒百里的狭小地区内。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原局恪守“双十协定”和“停战令”,以大局为重,力争和平民主,避免内战磨擦。而国民党当局妄图一举消灭中原解放军,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为了粉碎敌对势力的阴谋,中原局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围攻之前,发起中原突围战役,实行战略转移。胜利突围后,北路突围部队转战河南、湖北、陕西3省边区,创建了豫鄂陕游击根据地。南路突围部队进至湖北省武当山区,创建了鄂西北游击根据地。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领导机关迁至延安。1947年1月,中原局在延安召开会议,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根据形势变化,中原解放军亦于1947年春,相继从黄河南岸的根据地,分批转移到黄河北,到太岳解放区休整。
三
当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即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时刻,1947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开会研究战略进攻的准备工作。刘伯承、邓小平等向中央建议成立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16日,党中央复电同意,邓小平任中原局书记,郑位三任第一副书记,李先念任第二副书记,李雪峰任第三副书记。中原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之后,机关随军先后设在息县、光山、新县、商城、潢川等地。
新的中原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挑起了实施战略进攻,转入外线作战,向南进军,问鼎中原的千斤重担。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夜强渡黄河,粉碎国民党当局的“哑铃”战略,旗开得胜,取得鲁西南大捷。接着,抓住战机,挥师南下,于8月7日夜兵分3路跃进大别山。历时21天,行程千余里,到达大别山区。通过战略展开和战略再展开,从9月到12月,同敌人进行了3个大回合战争,先后创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4个新解放区。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迅速在豫西展开,创建豫陕鄂解放区。陈粟大军兵分5路向豫皖苏地区挺进,解放广大地区,很快使豫皖苏区发展为横跨3省(河南、安徽、江苏)、环抱3路(陇海、津浦、平汉铁路),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
解放战争在中原进军的大好形势,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为此,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加强中原局、组建中原军区的建议。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邓子恢任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
6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致电中原局: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雪峰6人组成中原局常委。中原局的加强,对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指挥中原地区的革命战争,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加强后的中原局的领导下,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密切配合,机动作战,先后发起了洛阳、宛西、宛东、开封、睢杞、襄樊、郑州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55.5万余人的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中原敌人的防御体系。
1949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华中局,以适应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6月7日,华中局正式成立,中原局同时撤销。
此文发表于《党史博采(纪实版)》2015年第3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8-02-10/4873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