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黄梅戏《将军玫瑰——孙立人》
评黄梅戏《将军玫瑰——孙立人》
郭松民
01
这几天,央视“焦点访谈”连续播出台湾间谍的新闻,许多网友狂欢于“77年生色诱老阿姨”,这就有点失焦了。
在我看来,这几期节目,好就好在唤醒了公众久违的“敌情意识”,相当于在背上猛击一掌,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斗争并没有结束,原来这些年来关于“两岸一家亲”的喧嚣,并没有麻痹对方,仅仅是麻痹了自己这边的一些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从法理上说,台湾就是有待统一的叛乱地区,暂时盘踞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权就是叛乱政权,央视的节目帮助大家认清了这一点,做得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安徽著名编剧创作的黄梅戏《将军玫瑰——孙立人》停演就不奇怪了。知错就改总是好的,希望安徽有关方面认真总结教训,不要再犯这种“甚荒唐,反认他乡是故乡”的错误。
孙立人穿着的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戡乱剿共”时期的军装,并非抗战时的军装。
02
黄梅戏《将军玫瑰——孙立人》我还没有看过,所以不能对剧情本身做什么评价。
但从孙立人气贯长虹的剧照以及曾任“总政战部主任”的前台军中将抑制不住激动心情跳上舞台向扮演孙立人的演员敬礼的细节来看,这出戏无疑是为孙立人树碑立传,并且符合“中华民国”的历史观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国民党战争罪犯名单,共43人。中共发言人指出,这43名战犯罪大恶极,是国人皆曰可杀者。孙立人在战犯名单上排名第38位,并且孙立人至死没有放弃反共立场,垂暮之年还洋洋自得于攻占四平的“战功”。
因此,无论《将军玫瑰》的主创人员主观的考虑是什么,通过舞台艺术把孙立人包装成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客观上就构成了对中国革命的挑衅、对解放战争的挑衅、对人民解放军的挑衅、对新中国的挑衅!
试想,如果孙立人是所谓当代“岳飞”,那么共产党和解放军又是什么呢?他们是蒙元?是女真?是匈奴吗?
03
有人说,这是为了照顾台湾方面的感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更严重了:
难道台湾的国民党“蓝二代”的感情需要照顾,为了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的解放军战士和他们的后代、亿万支前的翻身农民及他们的后代,这些人的感情就不需要照顾吗?
内战战犯在舞台上被塑造成了盖世英雄,置他们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父祖于何地?
曾任“总政战部主任”的前台军中将抑制不住激动心情跳上舞台向扮演孙立人的演员敬礼。
04
主创人员可能会辩解说,这出戏主要是表现孙立人在抗战中的事迹。
但表现抗战,也应注意防止这样的偏向,即用个别的国军将领的“英勇”,来遮蔽整个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
抗战爆发时,蒋介石和国民党把持了中国中央政府,垄断了全部外援,并且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但是却没有尽到保家卫国的责任,中国的抗战潜力不仅没有被有效利用,还被毫无意义地大量浪费了。
国军在正面战场贯穿八年抗战始终的连续失败,中日之间军事力量和工业化水平存在差距仅仅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国民党片面抗战的路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以及腐败等因素。
所以,以国民党军政人员为主角的作品,如果在表现抗战这段历史时,不去揭露这样的历史的本质,反而对国民党进行各种美化,那就构成了对观众的蓄意欺骗与误导,也不利于总结历史经验,甚至潜伏着未来重蹈覆辙的严重危险。
193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照片。
05
统战需要是搞这一类作品的另一个借口。
但让人感到费解的是,即便是为了统战吧,为什么这些年来宣传的国军将领,都是些反共到底的人物,如张灵甫、孙立人、薛岳呢?
仅就抗日而言,这些人在国军中也不是最出色的。
如果是为了统战,有更合适的国军将领值得宣传。比如——
李宗仁,国军陆军一级上将,也是国军当中唯一当得起“抗日名将”称呼的人物。因为他在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八年中国军唯一取胜的战役,后来更担任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1965年,李宗仁克服蒋介石的阻挠从美国返回祖国大陆,在首都机场发表声明“今后惟愿尽人民一分子的责任,对祖国革命建设事业有所贡献”;
卫立煌,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曾担任第二次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1955年从香港返回内地,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郑洞国,国军陆军中将。在孙立人之前担任新一军军长。1948年9月,在长春之战的关键时刻,向解放军投诚。
••••••
国军将领中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了。
如果能够在银幕、荧屏或戏剧舞台上,表现他们如何在历史与人生的转折关头,弃暗投明,放弃反人民立场,与美蒋集团一刀两断,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不是更有利于统战吗?
毛主席接见李宗仁及其夫人。
06
祖国尚未统一,统一战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统一之后也仍然需要统战工作)。
但统战是要有政治基础的,这里一个简单的问题是:
统战是以新中国为基础,还是以“中华民国”为基础?为统战服务的文艺作品,是要增进对新中国的认同,还是增进对“民国”的认同?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决定了“统战”还是“被统战”。
而黄梅戏《将军玫瑰——孙立人》,看来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通过对孙立人的认同,强化了对“民国”的认同,成了一部“被统战”的作品。
黄梅戏《将军玫瑰》的主创的人员在和台军退役将领讨论剧本
07
最后顺便说一句,安徽有关部门把《将军玫瑰——孙立人》称为“红色主题”,这真是贻笑大方了,这部戏也许是蓝色主题,也是白色主题,但肯定不是红色主题。
安徽是革命老区,历史上涌现了无数革命英雄和红军、新四军、解放军将领,表现他们波澜壮阔一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红色主题。
只是这样的主题,今天很多主创人员不愿意去表现罢了。
位于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相关阅读:
民国人物论之:“美国范儿”的孙立人(上)
“ 如果孙立人真的取代了蒋介石,他将完全沦为美国附庸,台湾也将沦为美国事实上的托管地。”
01
最近这些年,有两位国民党将军在大陆逐步走上神坛。
其一是张灵甫。
张灵甫在军事上乏善可陈,他被推崇是因为反共坚决并善于拍摄貌美如花的艺术照,在颜值即正义的今天,他有众多拥趸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一个就是孙立人。
虽然孙立人颜值不如张灵甫,但头衔很吓人,“歼灭日军最多的抗日名将”、“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等等。
但这些吹嘘者都忘了蒋介石对孙立人最后的面对面评价:“你对于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02
大陆有些地方,对孙立人的追捧到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比如不久前我到中部某大型水库景区参观,发现在这座大跃进期间修建的气势恢宏的水利工程入口处,赫然矗立着一尊精铜铸造的孙立人铜像——
尽管孙立人没有为修建这座水库哪怕搬过一块砖,甚至根本不知道这座水库的存在。
而当年胼手砥足修建这座水库的劳动者,却只有水泥材质的粗糙塑像。
相形之下,孙立人的铜像可谓鹤立鸡群。
在网上,为了使孙立人的生动、高大,俘获民族主义“愤青”的芳心,还有写手精心为孙立人编造了第二次入缅作战期间“活埋日军俘虏”的桥段,连表情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当被俘的73名日军被带到师长孙立人将军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活埋。今后都这样办。”
命令被迅速执行。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日军士兵以及军官,统统被孙将军以活埋的方式杀掉。
这个桥段流传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连孙立人的后人都不得不出来辟谣。
这当然是一个谣言。
为什么呢?根据相关史料,在传闻的那场战斗中,根本就没有日军被俘。没有俘虏,当然也就无法活埋俘虏了,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
孙立人在今天被捧得这么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孙立人“美国范儿”十足,在他身上有一层浓厚的美国“殖民地将军”的色彩。
这层色彩成就了他,也铸就了他的悲剧。
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在知识界、舆论界精英高度崇美、媚美的情况下,一生与美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颇受美国青睐的孙立人,也就光环俨然,顶礼膜拜孙立人也就连带“与有荣焉”,这里隐秘的心理机制,颇似阿Q声称自己也姓赵。
03
孙立人是二十世纪同龄人。
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孙立人早年先后毕业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和美国维吉尼亚军校,这证明他的家族和他本人都有独特的眼光。
上美国军校当然不是他的原罪,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起点。
美国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盛筵的迟到者。
待到它崛起的时候,欧洲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并且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也逐渐觉醒,再像老牌殖民帝国那样明火执仗地硬抢成本也太高。
所以美国更重视“软实力”,即通过文化侵略、用培养亲美代理人的方式来来牟取自己的殖民利益。
迄今为止的历史表明,这种做法比派遣军队直接入侵更有效。
04
孙立人的第二个重要台阶,是在宋子文税警总团任职的经历。
税警总团是宋子文在1932年任财政部长期间建立的私人武装,由于宋子文的背景,所以它也是一支买办武装,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担任,还有一个由8名德国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
税警总团是拿每年摊还八国银行团借款的盐税剩余款项做给养的,一切编制、装备、人事全凭财政部长宋子文的意愿行事,别人无权过问。
由于宋子文是国民政府的“财爷”,所以税警总团比蒋介石的黄埔系中央军还要阔气。
虽然号称“税警”,却装备有正规军才需要的欧立根防空机炮、维克斯两栖战车、水冷式重机枪等,步枪主要是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系列枪或比利时的FN1924/30步骑枪,手枪自然是名闻遐迩的7.63毫米毛瑟M1932,甚至还有“卡登•罗伊德”超轻型坦克。
一生重视抓军权的蒋介石对此虽有疑虑,但蒋介石要仰赖宋氏家族与美国的联系,所以很多时候对宋子文也无可奈何。
宋子文罗致同样具有美国背景的孙立人担任第四团团长,对他青睐有加,共同的“美国派头”使他们有特殊的亲近感。孙立人在淞沪会战中负伤后,被宋子文用飞机送到香港,住进跑马地养和医院,请名医李树芬悉心诊护,这是其他国军将领所不可能享受的待遇。
淞沪会战现在被吹上了天。但实际上,蒋介石片面依赖“国际调停”抗战路线的恶果在淞沪会战中暴露无遗。
淞沪会战成了一场“打给英美看”的战役,国军精锐在会战中被毫无必要地暴露在日本海空火力下,几乎损失殆尽。
蒋介石的战术满足了日军大本营聚歼国军精锐的战略需求,直接导致了南京沦陷,并造成了相持阶段抗战的困难。
孙立人在淞沪会战中还只不过是一名团级军官,当然起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的表现也并不出色,在税警总团参战的四个团中,唯独孙立人的第四团丢失了阵地。
民国人物论之:“殖民将军”孙立人(中)
05
孙立人人生的第三个重要台阶,则是以新38师师长的身份,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远征军现在也被吹上了天,但中国之所以需要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仍然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表现太差,以至于丢失了所有出海口的结果。
远征军号称“远征”,其实是一次极为被动的绝命挣扎。
因为龟缩于大西南的国军,不能像陕甘宁边区那样通过大生产运动和缴获日伪军武器装备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补给问题,只能完全依赖滇缅公路,靠美国输血才能苟延残喘。
所以缅甸是生死攸关的。
正如国民党少校出身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所言:当时,“最基本的轻兵器弹药每月用原料300吨也全赖外援。”
尽管如此,1942年3月发起的第一次远征军行动仍然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军重演了在中国战场的败绩,被日军击溃并逐出缅甸。10万远征军只有不到4万人撤回中国或印度,并且死亡的人大部分不是在战斗中牺牲的,而是在溃退中死于缅甸野人山的热带雨林中。
06
近年来被大肆渲染、作为孙立人主要战绩的“仁安羌大捷”,就发生在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过程中。
现在看来,所谓“仁安羌大捷”不过是一个神话。
详细情况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新一军后人卢洁峰女士撰写的《仁安羌解围战考》一书。
概括来说,仁安羌之战,只不过是一场速战速决的解围战,日军发现援军已到,态势不利,就主动撤围而去。这无疑是一场胜利,但不过是一场团级规模的战术性胜利,没有大量歼敌,远远达不到战役的规模。
“仁安羌大捷”也没有对缅甸之战的结局产生任何影响,英军出围之后,仁安羌乃至缅甸全境仍被日军迅速占领。
中国远征军进退失据,处境险恶,被迫向国内和印度撤退,损失惨重。
这样一场小规模的速决战,却按照国民党的宣传惯例,泡沫被越吹越大,今天又被大陆国粉照单全收,并变本加厉地吹嘘。目前已被升格为:
前后历时7天(4月14日至21日)的“仁安羌战役”;对战之敌也由日军第33师团的作间联队(约相当于团),膨化为“日军214、215两个联队”,直至整个“日军第33师团”;日军在仁安羌的主要攻击对象本来是英军,被置换成了新38师第113团——“日军在仁安羌陆空联合作战对付113团”,并自行脑补出了获救英军高呼“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的感人画面。
今天,“仁安羌大捷”已经匪夷所思地成了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相并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
有一些细节也许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孙立人和仁安羌之战:
——当时英军被围后,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向中国远征军驻英军代表侯腾求援,随后中国远征军长官部直接命令距离最近的113团紧急驰援,并没有通过新38师师长孙立人;
——实际指挥仁安羌解围战的是113团团长刘放吾,而刘放吾率部抵达战场后,又接受英军司令官斯利姆将军的指挥;
——孙立人在仁安羌之战结束后宣布缴获日军200多支步枪,但落实到个人的战功《呈报表》详细列出缴获日军物品的清单仅17件,且只有“轻便之旗帜日记本等物”,步枪一支也没有。
07
孙立人真正取得像样的战绩(今天也同样被严重夸大了)是在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第二次远征军在英、美盟军的协同下,对侵占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部日军的反攻作战。
孙立人在这一期间先后担任驻印军/新一军新38师师长和新一军军长。
但这一期间的驻印军/新一军已经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军队,而非常类似于西方列强主导下的“殖民地军队”,如英国将军指挥下的印军、缅军,或“外籍军团”。
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后,新38师和新22师撤入印度,史迪威将军以这两个师为底子,成立了中国驻印军。
中国远征军副长官部、第五军军部和军长杜聿明将军,都被史迪威空运回了国内。至于被史迪威称为“终日绕室彷徨,对于军队的教育训练毫无办法”的前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上将,也在担任了两个月的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后,被史迪威赶回了国内。
后来驻印军改为新一军,蒋介石派郑洞国担任军长。郑到印度后,其境遇与罗卓英无异,一直坐了两年冷板凳,身边的所谓军部,连兵带官竟只有40余人,根本无法行使军长职权。
郑洞国后来在回忆录里抱怨“受够了美国人的气”。
史迪威根据他对国军的观察,认为中国士兵是优秀的,但军官不行,他要建立一支由美国军官指挥的中国军队。
他亲自担任了驻印军总指挥,美国将军柏特诺任参谋长,史迪威甚至从美国国内运来了300多名各级军官,准备将营以上指挥官全部换成美军军官,只是受到中国方面的强烈抵制而作罢。
但这些美国军官还是被派到营以上部队里做了联络官。
按照史迪威的规定,这些联络官的权限很大,但凡武器装备弹药的发放补充、军事训练的计划组织、作战计划的制定,全部由联络官与相应美军单位一手把持,中国的部队长官只有管理和发放后勤供应物资的权力。
这就是给孙立人带来盛名的中国驻印军/新一军——
总指挥、参谋长都是美国将军,各级美军联络官事实上享有管理、指挥权,装备训练后勤都由美军包办,重庆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除了按照史迪威的要求输送新兵补充部队外,已经失去了指挥、调动驻印军/新一军的权力。
这样的部队,我们还能说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军队”吗?
这里还要顺便说一句:抗战期间,中国向缅甸两次派遣远征军,这本是解决中缅边境问题的最好机会,但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却一心只想打内战,命令远征军从“缅北争议区”全数退出,以实际行动承认了英国殖民当局在此地区的“权益”。
1947年缅甸独立时,英方向缅甸政府移交了包括江心坡和片马在内的实际控制地区的行政权,蒋介石对此仍然一声不响,事实上承认了缅甸对争议地区的“主权”。
中国远征军的无量鲜血和生命,付诸东流,被白白浪费了。
民国人物论之:“封建老太爷”孙立人(下)
08
日本战败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亟须在中国寻找更合适的代理人。
1945年5月,德国刚刚投降,欧洲战场硝烟尚未散尽,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就邀请孙立人参观访问欧洲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享此“殊荣”的中国将领。
美国拉拢孙立人的态势如此明显,让心胸狭窄的蒋介石心生醋意,当面质问孙立人:“艾森豪威尔邀请你,为什么不邀请我?”
艾森豪威尔也没有想到,他这样做相当于在孙立人的棺材上钉了第一颗钉子。
至于孙立人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绩”,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因为战争结局已经极其清晰地说明了一切。
但现在有果粉意淫说,如果孙立人留在东北战场,中共就不可能胜利,这就贻笑大方了。
在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初期,孙立人的新一军虽然凭借优势武器装备在1946年4月的四平战役中占了上风,但代价不菲。全部美械的新一军损失6000余人,3个师的实力减为不到2个师。
林彪元帅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在经过整训后,战斗力迅速恢复。
1947年2月下旬,林彪集中12个师的兵力,发动二下江南作战。2月21日,6纵飞渡松花江,一夜急进70公里,奔袭德惠东南30公里处的城子街。战至23日,全歼城子街守军新1军30师89团。孙立人虽然心疼得要吐血,但也徒唤奈何。
孙立人1947年8月被调离东北。
在孙立人调离之前,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南满部队密切配合协同,采用围点打援、远程奔袭、运动反击和伏击战等灵活多变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以“零打碎敲、蚂蚁吞象、快刀割肉”的方式大打歼灭战,已经消灭了新一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孙立人无疑是林彪手下败将。
如果不是及时脱离了东北战场,待到辽沈战役爆发,孙立人就只能和他在“中国驻印军”中的老长官郑洞国、同僚廖耀湘一样或起义,或被俘虏,绝不可能有其他命运。
09
孙立人晚年长期被蒋介石软禁的悲剧,是蒋介石的“半独立性”战胜了孙立人的“无独立性”的结果。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由于蒋介石的腐败无能,美国对蒋介石已经厌恶至极,一直在考虑换马。
根据美国解密档案,1949年初,美国国家安全会议经多次讨论,确定了“弃蒋保台”的对华政策,而孙立人,无疑是美方重点考虑的人物。
但蒋介石,正如与他相知多年的李宗仁所言,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让美国讨厌他却又不得不支持他。
这种本领就是蒋介石总是能够抢在美国之前,把美国看中的准备用于取代他的代理人做掉。
1949年2月12日,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国民党在大陆的败局已无法挽回。
美国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派其少将副官专程赴台,邀请正在台湾负责练兵的孙立人飞往东京,共商防卫台湾的问题。麦克阿瑟暗示孙立人说:
“我们不能让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落到共产党的手里,所以有意请阁下负责巩固台湾,而由我们美国全力支持。”
孙立人因为有了美国的支持而有恃无恐,他被蒋介石任命为陆军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台湾防卫总司令后更加趾高气扬,甚至不愿意向“参谋总长”周至柔敬礼。
蒋介石在日记里多次抱怨“吴(国桢)、孙(立人)屡屡挟外(美国)自重”。
从1949年5、6月间美驻台领事艾嘉致国务卿的7封电报可知,孙立人动辄告“洋状”,对美国外交官一直埋怨他在台湾受到排挤,以至于有职无权,他希望军民分治,又说台湾形势发展到人心思变的地步,还抨击陈诚等人落后时代50年等。
可见蒋介石关于孙立人“挟洋自重”的抱怨并非空穴来风。
1955年8月,蒋介石以孙立人卷入“郭廷亮匪谍案”为由,逼孙立人辞职,孙立人“叱咤风云”的人生阶段到此结束,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
10
蒋介石的手段当然谈不上光明磊落,但究竟如何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
还是毛主席看得透彻。他说:
美蒋关系存在着矛盾。
美国人力图把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变成附属国甚至托管地,蒋介石拼死也要保持自己的半独立性,这就发生矛盾。
蒋介石和他的儿子蒋经国还有一点反美积极性。美国逼得急了他们还是要反抗的。
过去大骂胡适,罢黜孙立人,就是例证,因为他们捣乱的靠山是美国人。
无疑,如果孙立人真的取代了蒋介石,他将完全沦为美国附庸,台湾也将沦为美国事实上的托管地,这甚至与孙立人个人的选择无关,而是因为他政治基础甚至比蒋介石更差。
如此而已!
附
孙立人虽然留学美国,举止洋里洋气,但并没有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平等思想,尤其不懂得尊重女性。
国民党逃台后,妻子张晶英认为他无后,要为他纳妾。孙立人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他们以孙家保姆张梅英为生育机器,一口气生了四个孩子,但孙立人却始终不和张梅英结婚。
现在国内一些“孙粉”竟然称这样的事为“美谈”,真是笑话!
这不过是封建余孽孙老太爷的荒唐故事罢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18-09-19/5256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