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雷英夫:一个极其英明的战略措施——成立东北边防军,并及时屯兵于鸭绿江畔

【原编者按】雷英夫(1921年-2005年),又名雷霆臣,河南洛阳市孟津县雷河村人。抗日战争时期,被毛主席誉为“洛阳才子”,推荐给叶剑英参谋长任军事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周恩来总理军事秘书,军委作战部一局副局长兼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后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196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仅用两个月时间,即将美李伪军赶到朝鲜半岛东南角洛东江一带。苏联和朝鲜领导人似乎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以为全面胜利在即。此时工作在总参作战室的雷英夫与参谋们日夜严密注视朝鲜战局,通过分析认为,美军不会甘心失败,可能调运驻扎日本的两个战略预备队搞突然袭击,在朝鲜蜂腰部仁川港登陆,截断朝鲜人民军的后路。并根据气象水文分析,认为9月15日早晨和下午两次涨潮时登陆最为可能。雷英夫将这一预测和判断,先后向周总理和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评价:"有道理,很重要"。果不出所料,美军于1950年9月15日早晨和下午,在仁川实施登陆。事后,毛主席说:“不要什么都认为美国如何如何,我们的小参谋能预测出麦克阿瑟的登陆时间和地点,而且是那样精确,这可以说在军事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我们的小参谋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此文为雷英夫同志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的长篇回忆,透露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决策、指挥战争的大量历史细节,原连载于《党的文献》1994年第1-5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重读这篇文章,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未标题-1.jpg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在周总理办公室、军委机关和总参谋部工作,任周总理的军事秘书、军事顾问;军委作战局(又叫作战部作战局)副局长,中央复员委员会副秘书长,军委兵工委员会秘书长,军委军事定货负责人和总参作战室主任,作战部作战处长、副部长等职。毛主席、周总理、彭德怀元帅和军委、总参首长们指挥战争的伟大气魄,英明决策和高超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未标题-1.jpg

1950年春,我从福建前线调回北京,任周总理的军事秘书。主要任务是协助周总理(当时总理又是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搞军队的复员整编工作。因为六月初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了争取财政经济情况的基本好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保存主力的基础上,要进行大规模复员,拟将540万军队,分两期复员到300万人左右。第一期1950年复员140万人,第二期1951年看情况再复员整编100万到120万人,力争把全军的定额压缩到280万到300万人。

正当我们忙着搞复员工作,6月25日凌晨,忽然听到了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我和总理办公室值班的同志都大吃一惊,没有想到战争来得这样快。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军参加朝鲜战争,并霸占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封锁了台湾海峡。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受美国的蛊惑和挟持,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必须用紧急的军事措施,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决议,并且授权美国成立联合国军事司令部,由联合国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参战的16国军队。显然,美帝国主义不只是要侵略朝鲜,而是要在东方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复员工作怎么办?要不要改变原来的计划?停止复员,转入战备,以防万一?这是一个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6月29日晚,当把印好的有关复员工作的文件呈请周总理最后审阅时,我大着胆子提出了这个问题,请总理予以指示。总理说复员工作仍按原计划进行,但朝鲜战场的情况,总参谋部、外交部要密切加以注视。从总理的指示中,我领会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进行大规模复员工作的决心是很坚决的,不愿因朝鲜战争而受干扰。中央复员委员会6月30日按照预定计划,下达了由军委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共同签署的《军委政务院关于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正式开始了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复员工作。

由于朝鲜人民军和人民同仇敌忾,英勇善战,很快解放了汉城、仁川、水原、大田等地,直向洛东江三角洲攻击前进,这时大家都很高兴。特别是当朝鲜人民军宣布要在八月份完全解放朝鲜国土后,很多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以为朝鲜战争马上就要胜利结束了,但也有些人感到迷惑,觉得不可思议。正在这时,总理在审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致联合国秘书长赖伊的电报》稿时,郑重其事地询问李克农、章汉夫、乔冠华、陈家康和我,“你们对朝鲜战争有何看法?八月份能结束得了吗?”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朝鲜战场上的形势很好,没想到朝鲜人民军打得这样顺利,如果人民军能在美军主力到达之前就把伪军和已登陆的美军消灭或赶下海去,那就太好了。但我们认为朝鲜战争恐怕不会这样简单的结束,因为美国这样一个帝国主义强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16个国家的军队,仅仅经过一两个回合的交锋就认输,甘愿放弃南朝鲜这个重要的战略基地,这是难以设想的。因此,朝鲜战局的发展如何,还得看一看才敢说。总理点了点头表示赞许,但又转过身来问我:“总参谋部有什么看法?”我说:“总参谋部的看法和外交部一样,但还稍微谨慎一点。认为即使把伪军和登陆美军消灭了或赶下海,也不等于朝鲜战争结束,因为美国还可以用绝对优势的海空军,进行轰炸和封锁,陆军实行登陆。战争是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不歼灭敌人的主力,不打得敌人实在招架不住,它是不会罢休的。”总理又点了点头说“是呀,不经过反复多次较量,不消灭美军的力量到不能支持的时候,朝鲜战争是不可能轻易结束的。这个战争将是一个持久复杂的斗争,至于持久到什么时候,是1年、2年、3年?甚至更长,要看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才能确定。反正一两个月,一两个战役是不行的。我们宁可把情况估计得复杂一点。”

据我的记忆,这是总理和中央军委首长第一次对朝鲜战争将是一个持久战的估计,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正确看待这场战争的战略观点。因为当时战争的双方,对战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都估计不足,都是速胜论者,都犯了轻敌的错误。朝鲜同志认为8月份即可结束战争;美国杜鲁门、麦克阿瑟则认为只要美军和联合国军一到,朝鲜战争就赢定了。苏联领导人包括斯大林在内,也是速胜论者。唯独我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是实事求是的持久战论者。这个战略观点,已为后来的战争实践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7月7日,也就是美国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海空军和英法等海空军都已陆续参战,杜鲁门下令美国实施征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通知50多个国家,要用各种方法支持美国侵朝战争的时候,周总理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保卫国防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四野司令员林彪、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四野副政委谭政、海军司令萧劲光、总政副主任萧华、铁道兵司令滕代远、总情报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总干部部副部长赖传珠、作战部长李涛、军训部长萧克、人民武装部长张经武、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傅秋涛、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聚奎等负责同志,列席的有军委作战局副局长张清化和我。

在这次会议上,总理首先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对形势的估计和成立东北边防军以加强东北边防,准备万一时出国作战的决定。然后提出了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指挥人选、部署调整、车运计划、后勤保障,到达东北鸭绿江附近集结的时间等初步方案,责成大家进一步考虑,以便下次会议研究决定。

经过几天酝酿,7月10日总理又召开了和上次同样范围的正式会议,会上大家一致拥护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立即成立东北边防军并屯兵鸭绿江畔的战略决策,认为这是防患于未然的重大英明举措。经过充分的讨论,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草案)。主要内容是:

(1)东北边防军由军委战略预备队,即第四野战军的38军、39军、40军和42军共4个军12个师,及配属的炮1师、炮2师、炮8师共3个炮兵师9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1个工兵团、1个坦克团、1个骑兵团共约26万人组成。

(2)这些部队限于8月5日以前从广东、广西、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等地调到东北的沈阳、凤城、安东、辽阳、通化、辑安、海城、本溪、铁岭、开原等地集结训练。新成立的3个空军团,也分别置于敦化、沈阳、安东训练。

(3)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为副司令、萧华为副政委、李聚奎为后勤司令。指挥机构则以15兵团为基础组成,对外仍称13兵团(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原13兵团司令黄永胜的领导班子不如15兵团司令邓华的领导班子强)。所属炮兵、工兵、装甲兵、高射炮兵统归四野特种兵司令部负责指挥;空军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

(4)后勤保证

步兵弹药:携行5个基数,炮弹20个基数。

运输队:汽车1000辆,大车4000辆。

粮草汽油:按31万人、3万匹牲口、1000辆汽车、4000辆大车、3个月的粮草、汽油消耗量。

野战医院:按收容4万伤病员的床位计算,担架5000副。

兵员补充:先从中南复员军人中抽10万老兵作为补充兵员,如再需要可从东北地方军中抽调补充。

(5)政治动员,在保卫国防安全的口号下进行。

以上决定草案经周总理修改报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后,7月13日正式下达给各有关单位。8、9月份军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又连续召开会议,严令各项准备工作务必于8月底最迟9月底以前完成。并于8月下旬调9兵团、19兵团分别赴津浦、陇海铁路沿线,以策应东北边防军。9月上旬又将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

10月初中央政治局和军委常委扩大会议,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出兵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彭总和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高岗立即赶赴东北,亲自督促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总参谋部又从作战部、情报部、通信部中抽调了一批精干人员组成参谋组跟随彭总行动。10月22日,又将66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军委成立东北边防军即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计划,除粟裕、萧劲光、萧华因情况变化,而改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为副司令兼副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外,其它各项都是按原定计划进行的。

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极其英明的战略措施。

因为东北是我国大陆和朝鲜相连的一个重要作战方向,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而当时因为辽沈战役及四野大军南下,只留了一个42军在北满生产,没有正规部队防守,是个空子。在敌人猖狂的进攻面前,如果不成立东北边防军,不仅朝鲜有沦亡的危险,我国大陆的和平建设也是无法维持的。因此,成立东北边防军我们就有了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可立于不败之地。

成立东北边防军,力量小了也不行。如果一开始我们不是下决心抽调4个军、26万人,以后又连续补充力量,加强策应,而是只调一两个军去的话,则歼灭不了美军第一线10余万人的现代化军队,搞不好还有被打回来的危险。

成立东北边防军,兵力够了,部署调整迟了也不行。如果不是7月即开始调动,而是等到敌人越过了三八线我们才从各地调兵,那也来不及了。东北边防军从7月决定成立,到10月调到鸭绿江边做好一切作战准备工作,整整用了近4个月时间,而美军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到10月24日和我军遭遇,只用了17天时间,行动比我们快得多。

我东北边防军如果不是预先部署在鸭绿江畔,不是10月19日4个军26万人一起过江,而是10月25日以后才过江,或者按原定计划先过去2个军,那也就迟了,有在朝鲜境内站不住脚的危险。当然,我军过江太早也不好,有被敌人过早发现的危险。唯独10月中旬过江恰到好处。

因此,成不成立东北边防军?要多少兵力?何时调动?何时做好作战的一切准备?什么时候渡江?渡江多少人?……这一系列问题,一环扣一环,处理得那么巧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彭总等伟大战略家的绝妙杰作,是永载史册的用兵典范。

还应该指出的是,当我们成立东北边防军时,有些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如果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听信了这些幼稚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话,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坚持有备无患的方针,那是非吃大亏不可的。毛主席、周总理经常教育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有时宁可把情况估计得严重一些,切不可掉以轻心,拿国家的命运当儿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0-11-06/6590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11-06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