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怀锴、贺雪娇:开国大典的筹备、举行及后续工作
关于开国大典的史料,或见诸于报刊,或散见于回忆录中,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不多。目前,相关研究也多见于当事人的回忆性文章。因当事人只能回忆自己的亲历之事,比较散乱,故对开国大典的筹备、举行及后续工作缺乏全局、系统的研究。本文依托档案资料汇编、回忆录、报刊等史料,拟对开国大典的筹备、举行及善后等工作的概况作些梳理。
一、开国大典时间的确定与筹备事宜
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已占据主动,但考虑到“时机还未成熟”,毛泽东指出,“本年内,我们不准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长江以北解放后才有必要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并预计“时机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同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在1949年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建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报告,报告重申了该观点。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后,中共中央于1949年3月5日到13日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大会一致认为,当时“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并指出政协会议“即将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即将成立”,但未明确召开政协会议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具体时间。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到,该会任务就是“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不需要多久的时间”就可以实现这一计划。1949年6月26日至8月14日,刘少奇秘密访苏。7月4日,刘少奇向斯大林汇报中国的情况。他指出:“我们决定在今年八月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成立联合政府,现正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7月初,中共中央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彭真、林伯渠、李维汉、聂荣臻任副主任。筹备委员会商定开国大典包括三项议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8月15日,聂荣臻等拟定了两套阅兵方案:第一套方案为“在城里天安门举行”,第二套方案为“在西苑飞机场”举行。两个方案各有利弊,在天安门举行具有“场面雄壮热烈,庆祝意义及影响大”等优点,但有需中断城市部分路段交通等缺点;在西苑飞机场举行具有地形宽广等优点,缺点在于地点偏僻,没有检阅台,而修筑检阅台工程浩大,耗资也多,最主要的不足是气氛不隆重。
周恩来权衡两种方案后,于9月2日批示,“日期在闭幕及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并将其意见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毛、刘、朱三人均同意周恩来所定大典地点,因此开国大典的日期初步定于新政协会议闭幕后和政府成立的当天。
中共中央原预计政协筹备工作在8月中下旬即可完成,实际上到了9月20日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9月20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8次会议在北平召开,“决定于9月21日下午于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政协召开的时间为9月21日至30日,中央人民政府在政协闭幕后即宣布成立,这样开国大典的时间就定在了10月1日。
随着开国大典的即将举行,9月20日,中共中央相关部门、华北军区、北平市党政机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筹委会(以下简称“筹委会”),并公推聂荣臻为主任。筹委会下设秘书处、指挥部、宣传部、布置处4个部门。
秘书处“设处长、副处长各一人,内分总务、文书、联络、新闻四组,并设秘书三人,干事若干人”,负责处理综合事务和办理文书等事项。
指挥部负责指挥调度、规划阅兵及群众游行、维持会场秩序和处理应急事件等。
宣传部设正副部长,内设新闻广播组、标语传单组、文艺组、郊区组、市民组、部队组、机关组、学生组、工人组、秘书组、宣传队,负责庆祝大会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开国大典之前,“自二十二日起按照各组织系统,把全部工作计划普遍深入传达布置,进行思想动员和准备,并逐步地开展群众的庆祝宣传行动”;开国大典当天与放假三天期间,“做为宣传运动的最高潮,把一切可组织可动员的宣传力量全部投入,使全市群众都能参与这次庆祝,表示人民的欢欣鼓舞”;假期之后,“为了深入教育,仍须有计划有重点地举行讲演会和报告会”。
布置处负责布置天安门广场、城楼和大典所需器材等。首先,粉刷及布置天安门城楼等。鉴于城楼年久失修,墙面脱皮,布置处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重新粉刷。为布置大典,布置处一方面购置大典所需灯具、纸张等物资,同时向北平市各单位借用桌椅、地毯、屏风等布置物,还在天安门城楼上方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横幅,10个柱子间悬挂8个灯笼,灯笼上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纪念”字样。
其次,维护广场的路面、安装国旗杆与布置群众观礼台等。当时天安门广场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杂草丛生。8月,北平市第一届市民代表会议通过整修天安门广场决议,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在东、西三座门之间以及中华路全段,清除障碍,填平地面,开辟出能够容纳16万人的广场,金水桥两旁搭起了指挥台和观礼台,安装了一座电动旗杆等。到9月30日,“广场一切布置工程大致就绪”,筹委会致电公安总队“请你队即时派岗警卫。自本日十时起除东西交通道外广场及天安门内禁止闲人,以利检查布置”。
10月1日上午,周恩来现场视察天安门广场,电动旗杆安装人员告诉周恩来,“毛主席只要把开关往右拧一下,五星红旗就会冉冉升到旗杆顶”,周恩来询问安装人员,“到时候停电了怎么办?电线中途出了问题怎么办……要保证国旗到时候能顺利升上去,你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停电或是线路出了问题,就是用人也要准时把国旗升上去”。城楼、广场布置的有序进行为大典的举行奠定了基础。
关于群众参加大典及游行事项的安排也是筹委会的重要工作之一。组织30万人有序进场、游行与退场,是一项艰巨任务。
首先,30万参加大典的群众急需大量的旗帜、条幅等物品。9月28日,筹委会举行第三次会议,由聂荣臻亲自主持,会议决定“指定专门制造各种旗帜的公私铺号和成衣铺,赶制大批国旗,并且指定了代销处多处,以供应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和商店住户的需要”。
其次,为了保证群众游行按序进行,筹委会制定了《入场须知》。大会设总指挥部及工人、学生、机关、农民、行政区等分指挥部,负责指挥队伍入场,队伍“不带锣鼓,不化妆,不组织秧歌队”,各单位选领队一人,副领队若干名,“自制一红色臂章,上写领队副领队字样,套于左臂上,领队列于队前率领队伍入场”。指挥部设纠察、联络及特别联络员若干人,维持会场秩序。为了大会的安保,除“规定带武器者外,一律不得携带武器”,如有突发事件,“应保持镇定,纠察员负责维持秩序”。大会设有救护站4处,“如发现病号时可请纠察或联络员通知救护站医疗”。为了保障主席台的安全,“凡上天安门主席台的人员一律须交纳像片一张(一寸),以便发给通行证”。
再次,为了统一群众口号,筹委会制定了庆祝大会的口号30条,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消灭一切国民党残余匪帮”“统一全中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拥护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
最后,在开国大典的前几天,筹委会组织群众进行排练,在排练中查失误、想办法、找对策。经过一系列准备,群众游行环节相关任务得到了妥善布置和安排。
二、开国大典的阅兵准备与安防事宜
开国大典的主要活动之一是阅兵,故筹备阅兵事宜成为当时各项准备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开国大典的安防关乎于大典的顺利举行和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党中央对此格外重视。
(一)开国大典的阅兵准备事宜
为了大典阅兵仪式能够顺利进行,大典筹委会决定成立专门的阅兵指挥机构。由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杨成武、唐延杰、唐永健、刘仁、肖明、肖松等为副总指挥。同时,下设阅兵指挥所,具体负责阅兵的筹备和阅兵事宜,由杨成武任主任,唐延杰任副主任,指挥所的人员“从华北军区、平津卫戍区和有关军兵种抽调”。阅兵指挥所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起草《阅兵典礼方案》,方案包括“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以及受阅前的训练等”。
《阅兵典礼方案》拟出后,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了负责阅兵事宜的有关人员,听取了聂荣臻、杨成武等人的汇报。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开国大典受阅部队人数总计“一万六千四百多名”,分海陆空三个序列,其中海军分队来自陆军转入海军的新官兵、海校学员、原国民党海军起义官兵;陆军大部分来自第二十兵团、平津卫戍部队;空军受阅官兵为东北航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飞行员、原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官兵等。
7月底,受阅部队分别集结于北平市郊,开始进行训练。举行阅兵式对当时的解放军部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圆满完成开国大典阅兵式,杨成武“不仅查阅了许多有关阅兵的资料,而且四处求教”,询问了人民解放军部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同时,还拜访了“原国民党政府东北军的几位老将军,了解他们以往阅兵的做法”,此外还请苏联顾问“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训练中,受阅的解放军战士“都有一种光荣感”,积极参与训练。
当然,训练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老兵认为训练“太单调、太枯燥”。为此,杨成武耐心向其作了政治动员。他指出:“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外形,我们的动作,我们的队列,将这种好的作风、气概和品质有形地展示出来。”通过政治动员,受阅官兵态度发生了积极转变。受阅部队按军种划分训练场地,由各部队首长负责组织训练。各军兵种在分训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练。训练期间,阅兵司令员朱德到西北郊炮兵驻地一线视察,对受训官兵进行了慰问和鼓励。为了保证阅兵式的顺利进行,9月25日和27日两个晚上,一万多名受阅官兵在天安门前进行了合练和预演。
27日,聂荣臻致函北平市企业局,部队定于9月30日下午6点进城,“为交通安全起见,电车须停止通行,请贵局通知电车公司,九月卅日下午六时整起,东单至西单段电车停止通行,十月一日全城电车停止通行一日”。28日,由于“部队改定下午四时进城”,原通知调整为“九月卅日下午四时起即停止东单至西单段通行”。9月30日,聂荣臻向受阅部队发布命令,“特定于十月一日十五时在天安门广场及其附近地区”举行阅兵典礼。同日下午4点,部分受阅部队进城。次日上午,剩余受阅部队分别从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进城,到达指定待阅位置。
空军是否参与开国大典是当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最初的阅兵方案,“空军不参加阅兵式,因为此时的解放军空军实在太年轻了”。但毛泽东等领导人认为,“开国大典要有飞机,没有飞机不好”。由于飞机大都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老旧飞机,按周恩来指示,“对不能保证绝对安全的飞机,不能参加。飞机少怎么办?可考虑让先参加检阅的飞机再参加第二次检阅。他说,第一组从天安门上空飞过以后,绕一个大圈,等第二组、第三组……飞过以后,再飞回来接上参加第二次检阅,这样,飞机少的问题就解决了,但一定要安排好”。
8月底,周恩来、朱德、聂荣臻到南苑机场视察,P-51型飞机进行了编队飞行;几天后,朱德与聂荣臻再次视察,受阅飞机“按不同的机种从观礼台前飞过”,朱德等人心里才“有底了”。9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阅兵时除地面部队外,空军也要参加”,为了做到确有把握,毛泽东批准了受阅飞机在大典前“先在天安门上空试飞几次的请示”。自接到受阅任务,人民空军官兵“一直都兴奋地工作着,无论是电讯、气象、指挥、机务场务各方面的人员都不停的检查着,每人都保证共同完成伟大的任务”。
(二)开国大典的安防事宜
对新中国开国大典,国民党反动派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当时国民党军队仍占据空中优势,因此蒋介石破坏新中国开国大典最后的一张牌便是空袭。1949年5月,国民党6架B-24型轰炸机曾空袭南苑机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与人员伤亡。若开国大典举行时国民党军飞机来袭,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损失可就大了”,同时,在国际上也影响新中国的形象。
为避免和防范国民党空军轰炸,聂荣臻分析了敌机的性能特点后,向毛泽东提议,将大典的时间定在“下午3点”,那时国民党飞机“向北平飞行,都将面对太阳,在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难以在天黑前返回”,该建议得到毛泽东的同意。聂荣臻指出,万一遇到敌机空袭时,要有序安排躲避,以防止出现大范围的混乱局面。筹委会“为预防空袭,曾在天安门城楼下就原有城门洞修建防空洞四个”。只是四个城门洞因多年关闭,阴霉异常。
筹委会为此于9月25日致电北平市政府卫生局,“拟请你局派员携带DDT及喷射器予以注射,以重卫生,不胜感荷”。此外,为了防止国民党军空袭,人民空军部队决定实弹参与阅兵典礼,“如果反动派敢于来,我们就一定要给以坚决的打击”。
9月20日前后,周恩来在勤政殿召开筹备扩大会议。他指出,“因为开国大典主席台将设在这里,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将齐集这里”,鉴于天安门城楼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在安全问题上决不能出现任何大的闪失,一旦出现,就会影响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因此,周恩来特别强调:“对天安门城楼的安全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工兵部队从25日起对预定的行车路线、故宫、观礼台、天安门广场、正阳门等地进行扫雷检查,并在开国大典前48小时,实行戒严管制。
此外,周恩来还要求京津卫戍区、公安总局等单位“做好防空和社会面的控制工作,以防敌机侵扰和敌特的破坏。总之,要保证开国大典的绝对安全,不出任何问题”。28日,筹委会举行第三次会议,由聂荣臻亲自主持,“会上对各项筹备工作进行的情形作了最后一次的周密检查,对于会场卫生、防护设备,决定进一步加强”。由于大典安防工作的妥善安排,使得国民党特务无法实施破坏行动。
三、开国大典的举行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将新中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内举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及全体委员宣布就职。2时40分会议结束,2时50分左右与会人员乘车前往天安门。首都各界约30万人聚集于天安门广场。
3时,毛泽东和朱德等登上天安门城楼,林伯渠宣布大典开始。在《东方红》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就位。随后,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开动升旗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在升旗之际,108门礼炮分两组,每组54门礼炮,象征政协的54个单位,各礼炮齐放28响,“以示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建立新中国整整经过了28年”。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世界各国政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自此正式成立了。
《公告》宣读完毕,林伯渠宣布阅兵正式开始,由阅兵司令员朱德检阅。朱德乘汽车通过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迎候在桥南的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向朱德报告,“受检阅的陆海空部队均已准备完毕,请总司令检阅”。朱德在聂荣臻的陪同下乘车检阅了受阅部队。检阅完毕,朱德重登天安门城楼,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朱德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后,阅兵进入分列式。分列式的第一序列是由150多人组成的人民海军分队,他们是年轻的中国海军的代表。第二序列是陆军步兵分队,步兵12个方队包括冲锋枪、机关枪、迫击炮等方队。第三序列是战车方队,包含火炮、坦克、装甲车等方队。第四序列为3个骑兵团组成的骑兵师队伍。
阅兵典礼开始后,受阅飞机起飞集合到通县上空指定地点,待命进入首都上空。4时20分,指挥部命令飞机启程;4时30分,受阅机群飞临广场上空。9架P-51战斗机分三队,每3架组成一个“品”字型飞过天安门;接着是2架蚊式轰炸机、3架运输机先后飞过天安门;最后是3架联络机与教练机飞过天安门。9架P-51战斗机进行了第一圈飞行后,又重新飞行了第二圈。关于飞机数量的考证,有一种说法是参与阅兵的飞机为14架。据10月2日《人民日报》记载,“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十四架在全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阅”。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可能来自初期的阅兵方案,“P-51战斗机九架,蚊式机两架,教练机三架”,为14架飞机。而实际上后来又陆续增加了3架飞机,总计应为17架飞机。据杨成武记述,当时参加阅兵的“飞机十七架”;据飞行领队邢海帆记述,“参加受阅的飞机一共17架”。虽然受阅飞机只有17架,但飞临天安门上空受阅的飞机有26架,这是因为有9架P-51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后,又绕弯飞了第二圈。
历经2个多小时阅兵仪式之后,群众游行时已近黄昏。受阅群众队伍在欢呼中走向天安门,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不断向群众挥手致意。当游行的队伍都有秩序地走出会场时,“已是晚间九点二十五分”,“首都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开国大典被人民群众誉为“万年不遇的大喜事”,“整个首都已经为不息的欢呼声所震撼”。1949年10月1日的狂欢,“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的开始”。
四、开国大典的后续工作及相关庆祝活动
大典庆祝之后,筹委会秘书处负责善后事宜,如“收点布置处剩余物资及宣传部剩余物资”,将广场临时增加的电话、电灯裁撤,“复原状”;归还故宫、公园、市政府家具,并“应函表谢意”。10月14日,开国大典“全部工作业经分别结束完毕,兹定于本月十五日下午二时在解放饭店(崇文门内大街)举行工作总结并作检讨”,筹委会顺利完成任务并解散,开国大典的筹备与举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大典前夕,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全国放假三日。9月27日,筹委会认为,“北平为国都所在地,全市人民都一定会以快乐狂欢来庆祝这一个盛典。为了使全市人民都能够普遍欣赏市区的文物古迹、林园风景”,筹委会致函故宫博物院、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天坛管理事务所等,“十月一日起至十月三日止免票开放三日,以资庆祝”。28日,筹委会“为维持秩序、避免拥挤起见”,请各景点“改为半价优待为荷”。29日,北平市政府决定,“三天内市政府所属各公园,门票一律半价,以志庆祝”。
10月2日,“北京全市街头的拥挤超过任何其他节日。从早晨到夜晚,锣鼓声、欢呼声、歌唱声与讲演声竟日不断”,市民“都竟日云集在街头”,“口号声、歌唱声、锣鼓声和人们的欢呼声,每一条街道都沸腾了”,晚上,“北海公园焰火晚会,在七时举行。十二种不同的焰火,先后在海中平台上喷射出灿烂的火花”。整个北京市都沉浸在欢庆的氛围中,一直延续数日,这也表明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和信心。
除了北京,各地均相继开展了庆祝活动。10月2日,天津“人民广场为三十万人所挤满,至少尚有数万人拥挤场外”,“人们不疲倦的扭着秧歌,通宵不息”;河北保定“十万军民以空前的狂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市男女老少齐集街头,欢天喜地,如过新年”;上海“全市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黄浦江外滩、苏州河畔一带,宣传卡车及化装游行的行列川流不息”,上海庆祝筹委会还决定,“自十月一日至十日止,为上海市人民庆祝狂欢周。在狂欢周中择定一天,集中数十万有组织人民,举行规模空前的庆祝大会”;武汉百万市民冒雨庆祝开国盛典,工人、学生和无数的秧歌队等举行了游行,“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才散”。除了各大城市举行庆祝活动,其他一些小城镇及乡村也都组织了庆祝活动,整个解放区的中国都沉醉在欢天喜地的气氛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加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管历史走了多远,那个伟大的时刻,都是永恒的纪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2-10-02/7782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