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殊饭票引起我的抗美援朝回忆
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部队已经进驻坑道进行防御作战。坑道里问题很多。军里决定要调查研究,写出报告向上反映。当时司令部派队列科参谋王祝金,后勤派我进行调查。司令部队列科崔夫行科长交待任务。
我们到337团调研,团长朱月华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王祝金和朱月华很熟,我是第一次见到朱月华团长,但他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了,他的嘴巴子受了枪伤,第二次战役三所里战斗就是他指挥的。王祝金把我介绍给朱团长并说明来意。
朱团长说:部队进住坑道问题不少,如,用吃的油点灯,战士吃油少了,营养不良,灯又不能太多,坑道黑暗,有的坑道低矮,直不起腰,睡到石头台上,铺垫稻草潮湿,不少战士得了夜盲眼等等,我们都一一作了记彔。
我们提出到前沿连里调查,最后决定到一营,只能住到营部,不能住到连里。通讯员把我们送到一营,营长接待我们,他说团长交待保证按照你们的要求创造好条件,但必须保证安全。
我看到任营长用炮弹箱搭起一个办公桌,上面有地图和几部电话机,一个烟缸里塞满了烟头,手上还夾着一支烟,一个印有“最可爱的人”的水杯,脸色蜡黄,眼睛露出红血丝。看到他的样子就知道是在战争中淬炼出来的坚强指挥员。
他告诉我们,今天有一排坑道口被敌机投弹炸塌了,教导员正组织人抢救。我们急忙问他有伤亡吗?他说幸好没有伤亡,估计很快就挖开。他说:你们就住到营部,每天派干部陪我们一起去调查。
就这样开始了调查工作,到连里开座谈会,个别谈,亲自看。所有的连队都走一遍,每条坑道都亲自看看。关键是灯油和防潮问题。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那些可愛的战士,不论座谈还是谈心,都表示我们吃这点苦不算啥!让领导放心,一定完成任务。有的还讲二次战役龙源里战斗的情况。有两次我们就挤到班排和战士睡到一起,他们把仅有的毛毯盖到我们身上。
有时我想到坑道外面的堑壕看看,陪我们的干部帶我们到一线连的掩体里观察敌情,他告诉我们现在开展冷枪战。只能在坑道的反斜面堑壕走动。我们的坑道对面距离敌人大概也就六七十米,他还告诉我们,一次,炊事班长喊:“开飯了”,山那边鬼子也学着喊“开飯了”。夜间我们小分队有时岀击抓舌头,常常遇到危险。
最后和各级领导研究排坑道,坑道多长距离一盏灯。一个连大约需要多少盏灯?每一盏灯一昼夜需要多少油?大体估算的一个数字。也有的建议用气灯或者煤油的马灯。最后把调杳的情况拟反应的问题向团里汇报了,我们建议给住坑道的干部战士发一个皮褥子,作为移交品。
计划蹲点十天。九天完成的任务。每天在那个连调查就在哪连吃饭?所以剩了一天的饭票。回去我们写了一个调查报告请军首长审查,报告上级,很快得到批准。规定了坑道的灯油标准,第一防御地带的坑道干部战士都发一个狗皮褥子,作为移交品。
我还写了两小诗歌:
《前沿坑道中的战士》
山上一片林,
林中有坑道。
白天洞中暗,
几盏油灯照。
战士席地卧,
身下铺稻草。
征战疲劳极,
鼾声似音乐。
有的说吃语,
有的微微笑。
梦中见爹娘,
立功送喜报。
《在掩体里观察敌人》
山下溪水流,
天上飘白云。
绕到坑道后,
眺望对山林。
细观人影动,
语声山谷闻。
开展冷枪战,
瞄准击敌人。
这个故事距今年已经整整70年了。
志愿军38军老兵孙秀德
孙秀德与妈妈合影
孙秀德,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曾毕业于原松江省立行知师范。1947年参军,在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后勤部(第三十八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在后勤学院、总后勤部、军事学院、国防大学从事后勤教学、后勤政治工作。在军事学院曾任党史政工教员、战役教研室教员、战役教研室副主任;在国防大学任后勤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应邀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被全军高职评委评为教授,国务院十二次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国防大学工作期间主编撰写《军事后勤学》、《战略后勤学》、《战役后勤学》、《军队后勤领导学》和《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理论丛书》,《战场内外交量---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2000年离休。2008年撰写读《毛泽东传》学习心得《感悟集》2013年学习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决策与信息》杂志发表《炎黄子孙三场梦》提出中华民族复兴三个发展阶段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2-12-12/7908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