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清: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共产党人典范
计利国家 无私忘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每一面战旗都浸染青春热血,每一枚勋章都镌刻不朽传奇。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九死一生,先后荣立3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被西北野战军记为“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他尘封功绩60多年,直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其事迹才被发现。2019年9月,他获得“共和国勋章”。他曾说:“做人要知足,要懂得感恩,不给组织添麻烦。”又说:“如果每个人都怕,都不愿意在困难面前冲锋,那我们就换不来全中国的解放。”还说:“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位曾经奋不顾身浴血奋战而屡立战功的英雄,何以在偏远山区县隐功埋名数十载,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而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其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堪称永葆初心本色的老英雄。
这不止是一名老英雄的生死传奇,更是一代军人的精神缩影;这不止是一个孤立偶然的英雄故事,更是共和国一代代无名英雄的故事缩影,昭示了人民军队百炼成钢的历程。中华民族有如此优秀辈出的英雄儿女,人民军队有如此不屈的精神,这正是一个百年大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血脉基因。
保家卫国,战功赫赫
“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我要为党、为人民奋斗一生。”张富清作为一名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转业后的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好汉当年勇”的事迹,把荣誉证书和奖章等深锁家中,一藏就是半个多世纪,英雄过往牢牢尘封在沧桑的记忆里,竟连老伴和儿女都不知情……
直到2018年11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张富清才配合信息采集,出示了一张《立功登记表》、一张报功书、几枚奖章等原始资料,让家人和工作人员无不感到震惊。
泛黄的登记表上记录了他的入伍情况简介——入伍时间:1948年3月;出身:陕西洋县贫苦家庭;年龄:24岁。在瓦子街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五九旅的一名战士。
战争年代,这位陕西汉中小伙总是冲锋在最前线,不怕牺牲,历尽了九死一生。先后在解放大西北的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城等系列战斗中,一马当先,英勇善战,出色地完成了突击战斗任务。曾负轻伤两次、重伤一次。战斗中表现突出,入伍后4个多月就光荣入党。
他在西北野战军写就4次立功的战绩:一是1948年6月,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打死敌人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巩固了阵地,使后续部队顺利前进,他的右臂和胸部被燃烧弹烧伤,留下一片片疤痕,获师一等功和战斗英雄称号;二是1948年7月,带领突击组6人,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获团一等功;三是1948年9月,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抢占外围制高点,压制敌人封锁火力,圆满完成截击敌人的任务,获师二等功;四是1948年11月,在永丰战役中带领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最终我军入城消灭了敌人,战后荣获军一等功。
张富清晚年回忆,打了多少仗,自己也说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战斗,只是大和小的区别。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1948年11月的永丰战役。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胡宗南的精锐部队七十六军被我军压制在永丰城内困兽犹斗。张富清所在的六连被指定为突击连,连队要挑选3名技战术最好的班长担任突击组组长,张富清又一次主动请缨,成为突击组组长。
战况异常惨烈,我军将士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一夜之间换了8位连长。敌人在城内修筑了星罗棋布的明碉暗堡,东北角的两个五六米高的碉堡是主要火力点,那个深秋寒夜,碉堡吐着两条火蛇,不断吞噬着战友的生命。
11月27日子夜,张富清和两名战友一起出击,匍匐前进。出发前,他做好了充分准备,把自己唯一一条白床单撕成几条,把两个炸药包紧紧地捆在身后,腰间插满手榴弹,再带上冲锋枪和子弹,足足有六七十斤,几乎是他负重的极限。
他们趁着夜色,沿坑道摸近寨墙,抠扒墙砖缝隙,迅速攀上城墙墙顶。张富清第一个从4米多高的寨墙上跳下,脚刚落地一转身,发现已被10多个敌人团团围住。矫捷敏锐的他立即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他端起冲锋枪一顿猛扫,一下子就撂倒了七八个。
交火的时候,张富清突然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头晕目眩,有点发蒙。但是,当时战况紧急又激烈,他顾不上伤痛,继续争分夺秒浴血奋战。消灭眼前的敌人后,他用手一摸,发现满脸满手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他一块头皮掀了起来……如果子弹再靠下一点,他可能就要当场牺牲了。
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不顾伤情迂回接近到敌人碉堡底下。他拔出刺刀,麻利地刨出一个土坑,铺下8枚手榴弹,压上一个炸药包,再盖上一层土,他心想,用导火索引爆来不及了,晚炸一秒就会多牺牲一个战友,于是,迅速把手榴弹的引线连在一起,再系上一条绳索,向旁边一个侧滚,顺势一拉,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张富清也被穿云破石般的爆破震得吐出一口鲜血,满口牙被震松,3颗大牙当场脱落。硝烟还没散去,他又飞快逼近另一座疯狂扫射的碉堡,用同样方法,将其炸毁。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那一夜,张富清接连炸毁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数箱弹药。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而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却不幸牺牲……
由于张富清在永丰战役中作战表现英勇,贡献突出,荣立军一等功,赢得“战斗英雄”称号,西北野战兵团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给他佩戴了军功章。永丰战役后,彭德怀到连队视察鼓劲的时候,接见了打仗勇猛的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彭德怀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是个好同志!”
随后,西北野战军总部加授他特等功,并专门向他家寄送报功书。上面写着:“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对解放大西北的英雄进行表彰,张富清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
英雄载誉归来,却自不提勇。后来,对于他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当有人问他“看起来并不壮实,打仗怎么这样厉害”时,张富清铿锵有力地回答:“的确,我的身体其实很瘦弱,可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我一直按我入党宣誓的去做……我一冲上阵地,满脑子就都是要怎么消灭敌人,要完成任务……所以也就不怕死了。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情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
在战火硝烟中,信仰是血与火的淬炼,意志是生与死的抉择,正是因为张富清和千千万万革命军人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谋幸福,新中国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晚年被记者问及“您为什么从来不对人讲自己的功劳”时,张富清微笑着平静地回答:“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当被问到“为什么您总选择当突击队员、敢死队员”时,他淡然回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入党时我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默默奉献,为民造福
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出生入死,张富清靠的是一个党员的信仰;和平时期淡泊名利、扎根大山,张富清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
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他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乐观、朴实、真诚……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和老百姓没什么差别。
他恪尽职守、担当使命、甘于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勇挑重担,啃最硬的骨头,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上,始终把革命理想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他始终保持朴实纯粹,做到计利国家、无私忘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始终在平凡岗位上苦干实干、创造实绩。
1953年初,张富清被安排到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从此他化剑为犁,开始了以知识和汗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1954年底,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作为战斗英雄和部队学校的优秀学员,行将转业的他面临着不同的道路抉择:一是留在大城市工作,海阔天空,发展空间更大;二是回到陕西老家,与未婚妻孙玉兰组成温馨的小家庭,颐养母亲;三是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
何去何从?1955年1月,张富清毫不犹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地处鄂西偏远山区的湖北省来凤县工作。他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军功章和报功书,塞进箱子最底层,从此,封存了那段戎马岁月,也深藏了非凡的功名。就连妻子和4个子女都“只知道他当过兵”,不知道箱子里竟深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烽火记忆。自从义无反顾选了这条路,6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扎根贫困山区,带领百姓艰苦创业,一心一意为民造福,为山区发展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转业那天,张富清和新婚妻子孙玉兰从武汉,经巴东,历经一个星期的艰难跋涉,才抵达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这里是湖北最西南的偏远角落,当时县城里只有三街九巷5000多人,经济落后,民生困难,干部紧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张富清抱定坚定信念:“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儿是苦,这儿是累,可是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夫妻俩奔着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初衷,不畏艰苦,一扎根就是一辈子。
他首先就职城关粮管所主任。组织考察评价他“能够带头干,群众反映极好”。之后被提拔为粮食局副局长,不久又任纺织品公司党支部书记。1959年,刚刚上完党校,他就被派往更偏远、更需要他的地方——来凤县的“穷窝子”三胡区任副区长。
那时区里粮食十分短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他直接住进最艰苦的村。可村里的社员并不欢迎他,认为这个外乡干部干不了农活,是来添乱的。张富清就用实际行动来打消社员的疑虑。白天,他和大家一起栽红薯、种苞谷;晚上,组织研究生产计划,宣传党的政策;空暇时间,帮社员挑水、打扫院子。那会儿的艰苦难以言说,他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但不管多苦多累,他咬牙克服,乐观得很。
春风终化雨,人心换人心。社员们对他从当初的冷漠抵触到情同手足,当年就顺利完成供粮储粮任务。随后他又搬到另一个困难村去。过个一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他已记不清究竟住过多少村,只记得从原来三胡区到后来卯洞公社的20年里,自己像突击队员一样,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攻坚战一场接着一场打。他牵头建立护林员制度,带领群众开荒,把四五千亩的山坡变成梯田,他办起桐油和茶叶基地、林场、畜牧场,每个小队年收入都增加了两三千元,群众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卯洞公社因此闻名全县,甚至吸引得外省人都来参观。
1975年,年过半百的他又把联系点选在最困难的高洞管理区。那里与湖南、重庆交界,与世隔绝的村寨都在四面悬崖、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看到身背满篓子烟叶、艰难攀爬在羊肠小道上的村民时,他想,再艰难也要把这条路修通。
在施工最难啃地段上,他说:“党员干部光当指挥官不行,更要当好战斗员,应该带头啃硬骨头。”他披星戴月带领大家上工地干得大汗淋漓,热火朝天。没有专业工具,就用挖锄开山刨石;没有机械设备,就靠人力吃苦负重,肩挑背驮。实在凿不动,才舍得用贷款买来的炸药,一点点炸开。在最难最险的鸡爪山,瘦弱的他率先垂范,腰系绳索像蜘蛛一样伏在岩壁上,握钢钎、抡大锤、打炮眼,样样都干得不含糊。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他们团结奋战120余个日日夜夜,硬是靠一双双手从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之路。两年后,道路全线贯通,最终圆了2000多名土家族、苗族儿女走出大山的世代梦想。而此时,张富清最幸福的事,就是终于可以回到家中,吃上一碗妻子做的热腾腾的陕西菜疙瘩,拉着4个孩子围着油灯唠一唠家常。
改革开放后,张富清在不同工作岗位与时俱进,坚定执行改革开放决策,带领干部职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砥砺奋进,为基层抓改革促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1979年夏天,张富清要调回县城。消息传开,一时间,许多群众翻山越岭要来送别。尽管公社提前通知各村选派一两名代表来送别,可是回城那天早上,张富清一开门,自发等了半宿的乡亲们纷纷捧着土鸡蛋、米粑粑、腌干菜涌上前来。由此可见,张富清和乡亲们如土地和庄稼,已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81年,张富清调任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副行长。当时县建行只有5个人,借用其他单位的一间土瓦房办公,人少事多,条件十分艰苦。那时正逢建行“拨改贷”改革,国营的田坝小煤矿是最大的贷款户。为保证把放出去的贷款安全收回来,张富清干脆打起背包,在厂里支张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帮助企业抓生产促销售。当年,建行放出去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行里的经营也很快实现良性循环。到1985年1月张富清离休时,建行盖起崭新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职工人数也从当初的5个人增加到10个人。说起这些,同事们都很佩服这些创业元老。
离休后的张富清坚持学习,永葆初心,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离休不离党”“不给组织添麻烦,不给大家添负担”是他践行入党誓词的真实写照。即使在88岁高龄高位截肢,仍然凭借军人顽强的毅力重新站立起来。
2018年底,当张富清是战斗英雄的消息迅速在来凤县传开后,不少人深感震惊地说:“只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有人感到不解:“别人没他那么大的功劳,还整天向组织要这要那。他老婆没有工作,大女儿又残疾,也没见他提什么要求。”也有人替他感到惋惜:“那么大的战功,如果当初留在武汉,早就成了高级干部。”而更多的人是深受教育和感动。
对此,张富清说:“这些荣誉,属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能拿出来显摆吗?”英雄无悔,誓言如山:“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一直按我入党宣誓的去做……”他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
2019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6月2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向张富清同志学习。6月,张富清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6月27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组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2019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全体代表时,看到坐在轮椅上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2019年9月,张富清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被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9月17日,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张富清获得“共和国勋章”;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12月,张富清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淡泊名利,初心如磐
荣誉和名利是党性的试金石。张富清从不提当年勇,雪藏战功、甘于归零,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封存荣誉、敢于归零,正是一名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概。他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光辉典范,他的模范言行还影响带动了家人。他与爱人一辈子默契相守,爱人孙玉兰说:“党叫他往哪里走,他就往哪里走;他往哪里走,我就往哪里走。”他家几代人个个都做到本分自立:前人不搭“捷径”,后辈莫求“沾光”。他常常对人念叨要知足感恩:“要和过去比,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的战友比。”
1955年初,位处偏远滞后黄土高坡的陕西省洋县双庙村,收到一封写给“孙玉兰同志”的信,此信寄自湖北省武汉市。
捎信人递信给孙玉兰家时,愉悦中带着些微祝福的口吻说:“部队上寄来的。”提到“部队”,大家立即想到:那一定是张富清的来信。
他在信里说:“希望玉兰开个介绍信,到武汉去完婚。”大家对此沉默不语,无奈地将本应喜形于色的成婚喜讯,又藏进了心里。因为,全家没有一个人知道武汉在哪里,整个双庙村也没有人去过武汉。孙玉兰思索片刻,打破沉默,坚定地说:“他叫我去,我就去!”在家人的担忧中,刚满19岁、从未出过远门的孙玉兰,穿上一件作为嫁妆的新棉袄,带上几包土特产,背上几个馍,只身踏上奔赴武汉的旅途。
汉口火车站,她见到已在那里等了好几天的张富清。他说,即将退役转业有3种选择:一是留在大城市,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二是回陕西老家;三是响应党的号召,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平静地对未婚妻说:“从内心讲,我也想回陕西老家,但我没说。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
于是,1955年1月,夫妻俩逆水而上,坐了两天轮船前往巴东港,再坐3天汽车翻山越岭到恩施,又坐两天汽车,来到偏远艰苦的来凤县。
为把生产搞上去,张富清主动申请去最偏远的村,住最穷的社员家,一个村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起来了,就到另一个困难村去;20多年,他不断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
“一个月有20多天父亲都在驻村,顾不上家,但家里从没有一个人有过一句抱怨的话。”儿子张健全回忆道,“党和国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家里的困难自己面对、克服。从小到大,我们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事。”
从县粮管所,到三胡,到卯洞,到建设银行,直到1985年张富清离休,孙玉兰已跟随丈夫在来凤县工作生活了30年。30年间他们走过了来凤的山山水水,学会了来凤话,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陕西的故乡却只回去过一次。
可想而知,九死一生用鲜血换来的战功,他只要亮出军功章摊开双手,就可能享受各种待遇,家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照顾。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是他应得的。他的4个孩子,无一人享受到他战斗英雄的好处;他的爱人,还被他动员从供销社下岗,成为一名缝纫工。在漫长的年月里,他的家里也曾遭遇各种困难。即便如此,他仍然将一切都深埋心底而只知为公付出。
做人要知足,懂得感恩,不给组织添麻烦,是张富清一家常常念叨的话。
湖北省来凤县一栋职工宿舍楼,位于二楼的一间房,小格子木窗,钢筋防盗网……一切都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时的样子。这便是张富清的家。40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破旧简陋的老样子:墙腰上淡黄色的油漆斑驳脱落,水磨石地板被磕出不少小坑,客厅里依旧摆着那张磨损的沙发,厨房里厚实的铁锅架在简易的煤气灶上,窗户一开就是天然的“抽油烟机”。他的子女也早已习惯家里的这种简朴。
在来凤卯洞公社工作期间,他们一家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平房里,一大一小两间,共20多平方米,3张床挤了两个大人、4个小孩。张富清那时分管财贸和机关工作,但从未给家里安排得好一点儿。长女患有脑膜炎,多年看病花钱,他们也从没找组织特殊照顾。
说到生活条件时,老两口总是淡淡一笑,坦然地说:“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没有什么要求了。”他们的秘诀是“比”:和过去比、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的战友比,一比,就觉得很知足,很幸福。
离休后的张富清,思想政治方面却从未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即使是八九十岁高龄,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
当他认为自己年老体弱还患病而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时,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那年,因为早年战斗中落下的旧疾,病势加重后不得不将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他拒绝坐在轮椅上被照料,装上假肢,硬是靠着一条腿、假肢与支架顽强地重新站了起来。
2018年,94岁的张富清检查出并发性白内障,需要动手术,植入人工晶体。临行前,建设银行来凤支行领导告诉他:“手术可以选择好一点的晶体,可以全额报销。”入住医院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医生决定给他使用中等价位7000元的晶体。
可在手术前当他与同病房病友聊天得知他们都用3000元晶体后,手术当天他对主治医生说:“我就用3000元的晶体。”主治医生劝说道:“我们和您家人商定用7000元的,质量和效果都要好些。”张富清一再坚持:“我就用3000元的。”见他如此固执,主治医生只好依了他。
张富清回家后,银行领导再次前去探望且得知相关情况后,忍不住问道:“您为什么不选择好一点的晶体呢?”张富清笑着说:“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事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能给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他的回答朴实真挚,令人动容,他时刻想的都是党和国家。
张富清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次吃完药后,把药锁起来。其实,长子患有高血压,所服用的药物与他的差不多,可是他从来不让儿子碰自己的药。因为在他看来,他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
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两口积极参加建设银行的捐款活动,还让儿子帮忙拍视频给抗疫人员打气。孩子们说:“只要是组织号召的,只要我们能做的,一定会尽一份力。”
谈及父亲给全家立下的“靠自己,莫求‘沾光’”的规矩,儿子张建国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回头看,父亲是很爱我们的,他的不近情理其实是为我们好,让我们知道要靠自己,走正道。”一家四代人,6名党员,后辈们都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着贡献。张富清欣慰地说,这是他最高兴的事。
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融化为一个家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父辈的力量、家风的力量。
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反躬内省、自修其内。张富清来自平民、归于平民。“30年未改变的房子”,展现了他作为老党员的坚守,朴实纯粹的作风;“隐藏60余年的赫赫战功”,展现了他忠于信仰、淡泊名利的英雄本色;“扎根山区,邻里相帮”,展现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勇挑重担,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和当地人民如同石榴抱子的团结场景。
他自己深藏功与名,但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组委会对张富清作出这样的评价:“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喊一声‘跟我上’和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样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走再远的路,也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张富清这位老英雄,走过战火硝烟的年代,走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难困苦的时期,亲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在他人生的暮年却一如既往,从未忘记那份初心。
晚年当被问及“为什么转业到了恩施最偏远、最困难的山区”时,张富清有底气而不粉饰地朴实回答道:“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在战场上死都没有怕,我还能叫苦磨怕了?”
面对种种荣誉,95岁的他满眼泪水,哽咽地说道:“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都不在了,我比起他们来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在人民面前去显摆?”
张富清的一生,是充分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一生,是听党话、跟党走的一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情系群众、为民服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2022年12月20日晚,张富清与世长辞。英雄落幕,精神永恒。
(本文原载《党史文汇》2023年第7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3-08-25/8351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