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抗美援朝的奇迹!一个兵围堵一个师,回国后主席接见元帅敬酒

在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仅凭一人,一把枪和三颗手雷,成功将强大的美骑二师阻滞在109高地长达八个小时之久

他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也是不可能被复制的奇迹。他也因此被授予国家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甚至在战争结束后得到了主席接见,彭德怀、聂荣臻等五位元帅纷纷向他敬酒致意。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勇猛?竟然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美骑二师?他又为何能让主席接见,元帅敬酒的殊荣?

1951年10月1日,有个特殊的人,接受了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国庆的邀请。他面容严肃,衣着朴素却干净。在给英雄的庆功酒宴上,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甚至亲自接见他,五位元帅一脸敬佩地排着队向他敬酒。

这个接受如此殊荣的人,便是谭秉云。表彰会结束后,27军军长彭德清私下找到了谭秉云,眼里含泪,激动得说不出话。他激动地对这位孤胆英雄,表达了自己自己27军的崇高的谢意。正是谭秉云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神勇,27军才得以保存实力,在之后的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际上,谭秉云的英勇并不单纯的只在这场战斗中,自他选择加入中国解放军后,他在战场上的每一次表现都可圈可点。谭秉云其人,出生在四川江津的一个贫苦农家里。

由于贫困,他的父母亲人不得不为地主做工种田。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地位低下的农民只能无奈地接受地主的剥削。甚至只是因为地主的心情不好,他们全家当天就没有饭吃。

谭秉云给当地富裕的人家放过羊,在地主家做过长工,在这样被地主和富户动辄打骂的环境里,谭秉云常常会想,为什么自己的家人就要受人剥削,遭人欺凌,为什么不能众人平等呢?这个问题在他年幼的心里,深深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谭秉云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地长大了,他本以为自己能过上平平淡淡的日子也好,谁知国民党征军时,却强行把谭秉云当作壮丁征进了军队。胳膊拧不过大腿,谭秉云无奈只能加入了国民党,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谭秉云虽然加入了国民党军队,他的人却是清醒的他深切地知道,国民党代表的并不是人民的意志,他在军队里过的并不愉快。这时他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共产党这个一心为民的大组织,他便上了心。当知道国民党很快要与共产党开战时,谭秉云终于下定了决心。

我们的军队是一支兼容并包队伍,在听说了谭秉云的经历后,我军负责招兵的同志,同意了谭秉云的请求。在解放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时,谭秉云被调往上海参加战斗。

在上海战场,谭秉云出乎意料的勇猛。面对敌人的炮火,他眼睛不眨就冲了上去,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甚至在昼夜未停的一场战斗中,他突破生理极限,歼敌无数,为我军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战后,谭秉云荣立三等功。

解放战争胜利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决定派遣志愿军援助朝鲜。听到征兵事宜后的谭秉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很快他就跟随大部队离开了大陆,踏入了朝鲜战场。

谭秉云作为27军的一位班长,在朝鲜战场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刚刚抵达朝鲜的谭秉云并没有因为脱离了中央的管制而消极怠工。相反,他在每一次战斗中都做到了身先士卒。他分别在朝鲜战争初期先后荣立2次三等功与5次四等功。这些荣誉都是他用命换来的,他的勇猛让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都敬佩不已。

1951年4月,我军主动向联合国军发起攻击,在我军指导精妙绝伦地战术下,我们兵分三路,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吃了大亏的联合国军不甘示弱,很快开始了他们堪称凶残的反扑。

当时的战局十分紧张,甚至可以说万分危急。面对联合国军的疯狂轰炸,中共中央紧急下达了战略转移的命令。北汉江以南的军队在迅速南移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极大的困境。

敌人的战斗机在江面盘旋,我们没有搭桥的条件。人多舟少的志愿军们无奈只能就地伐木,会游泳的游向北岸,不会游泳的抱着木头顺着军队搭好的绳索,一步一步地挪向汉江以北。

战士们渡江是需要时间的,而敌人的追兵就在身后。此时谭秉云所在的中国志愿军二十七军临危受命,他们日夜兼程赶到敌人必经之处的高地上,紧急修建战略工事,暂缓敌人的行军作战,给渡江的战士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1951年5月24日傍晚,谭秉云带领新兵战士们看着我军提前挖好的散兵坑。谭秉云凝重地看着这里的地形,眼神坚毅。这一段的公路很窄,被山岩与小河夹在中间,岩壁陡峭,河堤湿滑。这段路的宽度一次只允许通过一辆坦克,也就是说坦克的优势,在这里根本发挥不出来。

毫无疑问,这里是谭秉云精心挑选过的,敌人坦克的埋骨之地。待到夜幕深沉,他终于迎来了他的敌人。坦克的轰响声越来越近,谭秉云在把战士们留到山腰做掩护后,孤身一人下了公路。

谭秉云深知这次战斗的重要性,他警惕地盯着道路尽头,果然看到敌人的坦克部队越来越近。这时敌人的探照灯从狭窄的河面突然移到了谭秉云的藏身之处。好在谭秉云知道坦克军的惯用伎俩,早就用树枝树叶将自己掩护好。

从树叶的缝隙中,谭秉云仔细观察着敌人的坦克部队。夜深人静的高地上,只能听见公路震动的声音,坦克的探照光束一道接着一道,眼见坦克越来越近,谭秉云知道这里不能再待,他要行动起来。

谭秉云静悄悄地离开散兵坑,在草丛里匍匐前进。这是谭秉云第一次对上敌军的坦克,他紧张极了。但他不能退,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直到坦克距他只有不到15米的距离时,他微微支起身体,单腿跪地。一手握着手雷,一手时刻准备着拉开手雷的插圈。他静下心,耐心地等待着一个时机。

坦克每向前一步,山腰上的战友们的心就紧张几分,谭秉云却愈发冷静了。在坦克距公路只有两三米的时候,谭秉云手一扬,手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地弧线,准确地落到了坦克的车灯上。

谭秉云气坏了,这时“受了轻伤”的敌军坦克继续向前方驶去。谭秉云急坏了,绝对不能让坦克前进成了他唯一的信念。他迈开大步,很快追上了坦克,扔出了第二枚手雷。这枚手雷非常精确地炸到了坦克的动力系统,坦克很快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谭秉云尚未来得及高兴,就被一块弹片击中了额头。

谭秉云眼前一黑,此刻他的眼前全是头上流下的鲜血。谭秉云忍住疼痛的用衣襟飞速地擦着脸上的血渍。这时敌人的炮火彻底地对准了让他们损失了一辆坦克的谭秉云。随着炮弹在身边炸开,谭秉云提着枪摇摇晃晃地向第二辆坦克冲去。

他手里捏着最后一枚手雷,狠狠地向第二辆坦克砸去。随着坦克升起巨大的烟火,第二辆坦克骤然停止。谭秉云趁机拿起机枪开始扫射,随着坦克里发出几声哀嚎,第二辆坦克也被我军彻底消灭。

谭秉云站在打下的坦克上向远处望去,敌人的坦克已经逃出了很远的距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下了坦克的他,却很快感觉到头晕眼花,一摸额头便满手是血。

经过精简的包扎,谭秉云的血很快被止住。在这个期间,他又指挥战士们重新修建了散兵坑,静静等待着联合国军的下一波攻击。很快,天亮了。随之而来的是联合国军新的炮火。

看着联合国军轰炸的炮火,谭秉云静静地趴在散兵坑里。终于,联合国军的坦克部队又一次按捺不住地向公路上驶来,再次进入了谭秉云的伏击范围。

谭秉云轻车熟路地扔出手雷,成功击毁了敌人的第三辆军事坦克。由于是单人行动,谭秉云的本人受攻击的目标很小,敌人并没有发现他。敌军的坦克只能茫然又气愤地向半山腰开火。

待到美军反应过来并清理完被我军击毁的三辆坦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这8个小时的时间是极其珍贵的,为我军顺利实现战略转移创造了条件。

谭秉云仅凭一人,一支枪三枚手雷,成功将强大的美骑二师困在109高地长达八个小时。这是中外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也是不可能被复制的。这是一场战争史上真正的奇迹。

抗美援朝胜利以后,谭秉云随着我军班师回朝。在回到家乡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甚至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庆功酒会上,就连位高权重的朱德、彭德怀以及聂荣臻等5位开国元帅,也纷纷向他敬酒祝贺,态度充满敬佩。

谭秉云并没有迷失在炸毁三辆坦克的荣誉中,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做了自己应该做的罢了。转业回乡的谭秉云甚至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反而隐姓埋名做了家乡的一名抬棺人。

谭秉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战争年代,他拿起手雷为国家浴血奋战。和平年代,他不求功名,甘愿为我国的火葬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安定平和的年代里,我们的身边没有炮火,没有饥饿,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

然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记像谭秉云同志这样,曾经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他们有的如今依旧健在,有的早已埋骨他乡。而我们在在享受和平的同时,必定将他们的精神铭记在心。

来源:冷冻的历史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3-09-27/8408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9-28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