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半个多世纪后,赵尚志将军的颅骨终于被找到!
2004年夏天,吉林省长春市一寺庙在修缮过程中,挖出一颗无名颅骨。经鉴定后确认,这正是几十年来苦苦寻找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投身抗日第一线。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之一,赵尚志主要在东北地区北部与日军展开顽强的斗争。他组织和领导的抗日运动,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危。
01
1908年,赵尚志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他在哈尔滨许公中学读书期间,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又考入了黄埔军校,是党内比较年轻的军事将领。
1933年10月,经中共满洲省委批准,赵尚志在珠河地区创建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不到一年时间,珠河反日游击队迅速壮大,从最初的13个人两条枪,发展到450多人。
这成了日本侵略军眼中的一块心病。在日军内部,甚至多次打出“专打赵尚志”的旗号。
在日本关东军眼里,赵尚志对伪满洲国的危害是最大的。
1934年8月的一天,几架日军飞机飞到赵尚志部队活动区域的上空。让人奇怪的是,飞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投下炸弹,而是撒下一堆传单,内容是赵尚志父亲赵振铎写给他的“劝降信”。
信中写道:
“为父身患重病,神志昏乱,命在旦夕,望孝顺吾儿,接到信后,一定身系全家人之安危,尽早归顺大日本皇军,此乃上上之策。”
看过这封“劝降信”后,赵尚志陷入了沉思。
赵尚志的父亲赵振铎是一位爱国的晚清秀才,在家乡教私塾。受父亲的影响,赵尚志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立志报国的种子。这样的父亲,怎么可能劝儿子投降日本侵略者呢?
就在几天前,日本宪兵队秘密抓捕了年老体弱的赵振铎。在酷刑的威逼下,他给儿子赵尚志写下了这封“劝降信”。
仔细阅读这封信,一个细节让赵尚志恍然大悟。
我姥爷知道他参加革命,很可能牺牲,很可能家里被连累。他们爷俩就私定了一个暗号,如果有乱命俩字,连在一起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个只有他们父子知道的暗号,正隐藏在劝降信中“神志昏乱,命在旦夕”一句中。
就这样,“劝降信”发出之后,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日军连赵尚志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无奈之下,只好将赵振铎释放。
父亲的被捕并没有使赵尚志停下革命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
02
从1933年10月到1935年末,不足12万人口的珠河县就有6000多人跟随赵尚志浴血抗战,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战斗。游击活动的区域也由最初的三股流一带扩展到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山麓的40多个县。
1936年2月,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所有东北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部被改编为抗联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赵尚志利用东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环境,带领战士们在冰面上、雪地里、树林中与敌人展开斗争,打得日本侵略军焦头烂额。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华。日本当局把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侵略中国的后方基地,调集了数万名日伪军对抗联发动了疯狂围攻,并把赵尚志领导的以第三军为主的北满抗联部队当成主要打击对象之一。
当日军与赵尚志正面交战屡遭失败后,便想尽办法对赵尚志进行暗杀。
1942年2月初,一个名叫刘德山的日伪特务伪装成皮货商人,找到了正为部队经费发愁的赵尚志。刘德山打着帮助部队解决经费的幌子,骗取了赵尚志的信任。
农历年关将近,由于部队严重缺乏给养,加上刘德山的极力怂恿,这天凌晨,赵尚志率领小分队准备袭击一个伪警察分驻所。
当赵尚志带领队伍快走到目的地的时候,本来在前面带路的刘德山走到了赵尚志身后,朝赵尚志开了枪。子弹从赵尚志腰部穿过,赵尚志在倒地的同时,抬起枪击毙了刘德山。
最后,重伤的赵尚志被埋伏的敌人逮捕,带到日伪警察所连夜审讯。除了充满怒火的斥责之外,赵尚志再没有吐露任何内容。
被捕8小时后,赵尚志壮烈牺牲,年仅34岁。
凶狠残暴的日军锯下了赵尚志的头颅,将他的遗体扔入松花江冰窟中。
赵尚志可以说是东北抗日联军旗帜之一,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爱国者,践行了爱国主义的誓言。
经过几十年的寻找,赵尚志将军的颅骨终于在2004年被找到。2008年10月,在辽宁省朝阳县的赵尚志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了赵尚志将军颅骨的安葬仪式。
一代抗日英烈,终于英魂归故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3-10-01/8415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