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创作话剧《龙须沟》前,老舍为什么找他?

精彩提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中国成立前,龙须沟地区街道脏、房屋破、水质差,是北京最大的臭水沟和贫民窟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龙须沟下水道修建工作被提上日程,其治理前后发生的巨变是新旧中国面貌变化的缩影。

今年还是龙须沟工程设计施工总负责人陈明绍诞辰110周年。陈明绍(1914-2009),著名能源环境专家、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950年,治理龙须沟的工地上热火朝天,施工人员正在淘水。

“不交党费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陈明绍的名字与污水治理等词“绑定”,因为学术界几乎公认,“写北京上下水道历史,和陈明绍的名字是分不开的”。陈明绍自己也表示,“我听到这种说法,不可能不得意”——得意,不是因为受到承认和推崇,而是因为他以这种“绑定”,帮助北京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实现了“沟不臭,水又清,民安国泰享太平”的美好愿望。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来说,都“不可能不得意”。

陈明绍是环境能源专家,自青年时期参加“一二·九”运动深入接触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工作以后,便全心全意投身党领导的城市建设工作。本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履职优势,他直接参与了北京旧城改造和城市规划,通过一项项扎实的工作,协助党和政府顺利接管和建设北京这座一度破败不堪的大型城市,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为北京城市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6年7月,陈明绍毕业,先后在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30岁就当上教授。20世纪40年代末,陈明绍在北大工学院任教授。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陈明绍不顾校长胡适的禁令,积极串联北大教授罢教,投身民主运动。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陈明绍又以进步组织“文化工作者联盟”主席的身份,大力劝阻教授们赴台。著名声学家马大猷就曾是陈明绍的“动员对象”,两人一拍即合,毅然留在北平,迎接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马大猷和陈明绍还一起保障了迎接1959年国庆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工作,为北京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可以说,从“一二·九”运动开始,陈明绍就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也深受共产党的信赖。但当陈明绍提出入党时,时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的彭真找陈明绍谈话,提出了另外的建议。陈明绍回忆,当时两人在颐和园后山散步,“他(彭真)和我说,你就做一名不交党费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吧。我表示没有意见,服从安排。随后我加入了九三学社”。

新中国成立后,陈明绍在清华大学的同学曹言行找到陈明绍,表示自己将担任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局长,而党组织希望陈明绍能够担任副局长一职,为北京市的市政工作贡献力量。陈明绍一开始认为自己不具备领导能力,不适合从政,希望继续留在学校任教,“曹言行很有办法,他说服了我的岳父来做我的工作。我想既然这样,我就出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为建设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出点力”。于是,1949年12月,包括陈明绍在内的6位党外知识分子被任命担任领导职务。当时《人民日报》还为此次任命专门发表了文章,陈明绍说:“看到了报上登载的消息,很激动。”

后来,因为机构调整和工作需要,陈明绍先后担任过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局长、北京市市政设计院代院长、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和总工程师等职务。

不要“面子”要“里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诸多艰巨的任务,重中之重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其中,地下水系治理被首先提上议程。陈明绍说:“说是先有下水道,后有北京城,下水道基本是东西向,然后使水流进护城河,据说整个有300多公里,可解放的时候,能用的只有30公里,天坛的北门附近是外城所有污水、雨水的汇集地,所以水特别深,淹死人是常事。”而且一些下水道被后来占用道路的民房压住,无法进行处理。

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真实揭露了当时北平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下水道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雨水和污水无法顺畅排放,夏季时全市积水区域多达1100余处。更为严重的是,河湖水道淤塞,淤泥几乎占据了河湖总容积的一半。由于河道干涸,湖泊中芦苇丛生,水质恶化,蚊蝇肆虐,成了疾病传播的源头。

遵照中共北京市委指示,卫生工程局组织力量整修北京的城市水系,整治劳动人民聚居地区的环境,陈明绍具体负责。建设过程中,全市各部门全力配合:公安部门增派人手维持交通秩序,电信局挪移杆线为工程清除障碍,电车公司也积极配合改道以便利施工。这种氛围立即感染带动起周边群众,全都热情高涨投入建设工作中去。同时,政府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免去包工剥削,带动更多失业工人和贫苦市民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为了早日完成工程,建设人员主动放弃放假休息时间日夜赶工。来华协助完成北京城市规划的苏联专家穆辛回国后,还常说:“陈明绍,在上下水道方面有一手。”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至1952年,北京市旧有的下水道全部完成了掏挖整修工作,全市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了下水道干线,为汛期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此,北京的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自下水道及水系治理完成后,北京的疾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尤其是与水污染相关的疾病,如痢疾、肝炎等,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百年古城除残去秽,重获新生。

百年龙须沟告别“臭名”

“给诸位、道大喜、人民政府了不起,了不起、修臭沟、上手儿先给咱们穷人修。”这是老舍话剧《龙须沟》里的著名唱词。在北京整个地下水系治理改造工程中,最为成功和著名的,就是龙须沟整治工程。

龙须沟是一条宽2米多的明沟,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蜿蜒3000多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清宣统年间这条沟有六七米宽,水流较通畅,周围环境尚可,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连年战乱和政府无能,河沟多年没有彻底疏浚过,垃圾堆积,只留下一条很窄的水道,一年四季散发着臭气。

龙须沟一带的居民,多是零散工人、三轮车夫、贫苦市民、手工业者,他们为了在东晓市和天桥附近做小买卖维持生计,即使这里臭气冲天,破败不堪,也不得不每月付高昂房租在这里住下,否则生活都难以维系。污水四溢,疾病频发,一度是这些底层劳动人民无法摆脱的噩梦。

1950年2月,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决定修建龙须沟下水道工程。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巨额资金解决劳动人民聚居的龙须沟的治理问题,展示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龙须沟水系治理工程的结果也必将直接反映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新政府的信心。龙须沟的工程设计、施工的总负责人正是陈明绍。

下水道系统缺位,挖明沟排水是当时老百姓解决积水问题的唯一办法。但是明沟排水不仅影响环境卫生,安全隐患也很大。北京市卫生工程局专门成立了龙须沟工程处,陈明绍带队,从3月起开始测量钻研地质,4月完成计划设计工作。根据龙须沟一带的地质地形情况,市卫生工程局曾制定了7个方案,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采纳了截源分流、改建暗沟的技术方案,即在晓市大街及永定门大街新建洋灰管沟及双孔沟两条,将上游来的污水分两路排出,一路出永定门水关,一路入旧龙须沟下游。旧龙须沟上游待工程完成后即予废掉,并沿旧龙须沟在金鱼池大街建30厘米至90厘米管沟一条,宣泄雨水污水。

5月16日,龙须沟治理工程正式开工。今时今日的龙须沟已不是无人居住的荒地,而是一个棚户交叠错落的大“贫民窟”,想要彻底改造治理,就要组织大规模的动员安置工程。此外,由于这里从来没有过垃圾处理方案,长期堆积的生活垃圾地面5米以下才见原始地面,而原始地面以下60厘米就可见地下水。水位高、雨水多、土质差、街道窄、两旁房屋鳞次栉比且不够坚固……问题一个比一个棘手,而时间却很紧迫。为此,陈明绍创造性地提出采用设计施工一条龙的办法,使工程得以在不断显露问题再不断调整技术方案的过程中迅速推进,为龙须沟治理工程节约出许多时间。为保证施工质量,陈明绍还亲自负责监理,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不分昼夜地奋战。

通过先后两期工程,龙须沟整治工程告捷,铺设了下水管线,沟上也铺了柏油路,还一并铺设了电线,马路两边竖起了路灯,龙须沟的居民从此也用上了电灯、自来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须沟改造工程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1950年9月30日,也就是龙须沟一期工程竣工后不久,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为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举行的庆祝大会上,作了题为《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自豪地说:“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政府,曾经在一年内做了这么多有利于人民的工作,这个政府,就是中央人民政府。”

“赞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为了治理劳动人民居住的龙须沟,在市财政还不宽裕的情况下,龙须沟工程概算占卫生工程局全年预算的18.43%,占全市预算支出总额的2.25%,其决心和力度,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原则,也肇启了共和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发展史。

当然,这样的创举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期工程完工后,北城根一带有市民反映自家排水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卫生工程局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到现场调研、研究方案,同时也系统排查其他问题。曹言行在总结报告中诚恳地表示:这与工程计划设计仓促,没能更详细地了解现场情况有关。彭真听取报告后批示:“我们能在事后取得经验,即可改进今后工作……现在的问题是由曹(曹言行)、陈(陈明绍)负责,切实加以检查后,对于在工作中有功、积极负责者,认真予以奖励(精神的物质的),对于有过者……应给予适当处罚。”

毫无保留的自我批评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负责态度,不仅使龙须沟二期工程质量和效率都有了质的提升,还收获了人民群众更加广泛的赞誉。龙须沟附近的居民普遍表示:“过去出口走泥路,马路上流臭水,大尾巴蛆成了这地儿的特产,有谁管过?今天人民政府花几百万斤米来给咱修地沟,真太为咱操心了。”更不要说在决策时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反映问题时认真负责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做到了。

陈明绍在回忆时谈道:“明沟改建暗沟的工程竣工后,居民高兴万分。在工程刚决定要上马的时候,老舍先生来找过我,我向他介绍了工程的有关情况。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龙须沟》,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苦难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大变化,成为赞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早在工程刚决定上马时,老舍就在端木蕻良的陪同下来到北京龙须沟的工地采访,根据采访素材创作了话剧《龙须沟》。端木蕻良是陈明绍在清华大学的同学,陈明绍热情接待了他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龙须沟治理工程的方案和细节情况。话剧《龙须沟》一蹴而就,文本不长却深入人心,经久传颂。端木蕻良回忆时赞叹说:“我们三个一起到了龙须沟,下车看了一阵,这哪里是条沟,分明是一条垃圾长蛇阵……待到龙须沟修好后,他(老舍)又约我和陈明绍一起去看。下得车来,面目全非,看不见龙须沟了。”今天的龙须沟早已改为暗沟,水从下水道通过,到天坛东门一带的红桥和金鱼池街,倒还可看到从龙须沟流出的一汪清水。

结语

2009年9月5日,陈明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战乱走向和平、从贫穷走向繁荣的历程,并有幸亲身为这一伟大进程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时至今日,谈起龙须沟,依然绕不过陈明绍,谈起陈明绍,也跨不过下水道——当然,是以一种清白、干净、益于人民的方式被人们所记起。陈明绍的名字,不仅与一条水沟“绑定”,也与追求真理,与人民至上牢牢“绑定”。

龙须沟治理工程,也成为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勤政廉洁、尊重科学、公平公正的真实写照,树立了人民政府的新形象,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民政府带领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一道改善生存环境、消除祸患,让旧社会的臭沟与混乱在破旧立新中一道消亡。一条曾经脏到看不见水体只闻得到恶臭的龙须沟,照见了劳苦大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由苦难走向光明的奋斗征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4-07-12/8897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4-07-12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