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葛健豪:培养了四名中央委员的革命母亲,毛主席为其赠诗

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老妇人,她生养在旧社会,但是勇于打破封建枷锁,积极投身解放事业,堪称一名“女中豪杰”;她年过半百,执意留法勤工俭学,被人称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她虽未入党,但一生追随革命,培养了四名中央委员,被敬称为“革命的母亲”。1943年,毛泽东为其赠诗曰:“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这位老妇人正是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妇女运动领袖蔡畅的母亲葛健豪。

一、挣脱枷锁,助女逃婚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1865年8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的一家望族中。其父葛葆吾曾是湘军参将,后升任盐运使、按察使,1868年在讨伐捻军中战死。葛健豪与兄长葛望钦在母亲陈氏的抚养下长大。葛健豪自幼性格活泼、聪明伶俐,五六岁时跟着兄长在家馆中读书,16岁时出嫁至离家30多公里的永丰,与蔡蓉峰结婚。当时蔡家辣酱生意红火,家境殷实。婚后,葛健豪生育了两子两女,夫妻生活幸福。可是,后来由于蔡蓉峰不善经营,蔡家家业渐渐衰败下来。

1890年,靠着葛家与曾家的姻亲关系,蔡蓉峰在曾国藩女婿聂缉椝的帮助下做了江南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葛健豪也随之来到上海。1895年3月,他们的第五个孩子蔡和森出生。自从蔡蓉峰来到上海以后,仗着自己的一官半职,常常对着葛健豪及工人们颐指气使,随意克扣工资,还学会了吸食鸦片,经常在外寻欢作乐,不着家门。葛健豪非常看不惯丈夫的所作所为,她同情工人的遭遇,喜欢结识工人朋友,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看到丈夫的行为,葛健豪从不逆来顺受,夫妻二人总是因此发生争吵。在一次争吵过后,葛健豪深感丈夫无可救药,愤然带着刚满4岁的蔡和森从上海回到娘家荷叶。在娘家的那段时间,葛健豪经常陪着蔡和森一起去私塾学习,她的学问也增进不少。

不久,蔡蓉峰因官场失意回到家乡永丰,变卖家中财产,在离荷叶不远的地方买了栋房子。念着好久未见的孩子,看到诚心悔过的丈夫,葛健豪不免心软,原谅了丈夫,在此定居下来。1900年,葛健豪生下第六个孩子蔡咸熙(蔡畅),生活似乎一切回到了正轨。

但也是在这时,葛健豪经过唐群英的介绍结交了女革命家秋瑾。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三人,时常聚在一起谈论婚姻、时局等问题。秋瑾、唐群英二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关于男女平等、女性自立自强的倡导,使葛健豪感到耳目一新。而两位挚友相继出国寻求真理的举行,更是让葛健豪钦佩不已。1907年,秋瑾不幸被捕,在绍兴从容就义。听闻这一消息,葛健豪十分难过,在她心中秋瑾是一个“智仁勇兼备的女子”,但现在却落得如此境地,使她不免深思这个社会怎么了、革命又到底是什么?她带着孩子们遥遥凭吊了这位烈士,有空就给他们讲秋瑾的故事,并激励蔡和森、蔡畅要成为秋瑾那样的人。此时,革命的种子已然在母子三人心中种下。

1908年前后,葛健豪家中频生变故,母亲陈氏去世、二女儿蔡顺熙意外夭折,大儿子蔡麟仙患白喉病逝去。大女儿蔡庆熙出嫁后,葛健豪与丈夫决定将房子卖掉,从荷叶搬回永丰。因为家境败落,子女们难以继续上学,二儿子蔡麓仙在家门口做起了小买卖,蔡和森去当了学徒,年纪还小的蔡畅留在家中。可这一切实非一个母亲所愿,因此当蔡和森做完三年学徒,不肯再去,宁愿忍饥挨饿也要在家闭门苦读时,葛健豪支持蔡和森求学的想法,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送蔡和森去读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和森从城里回来,向母亲宣传革命理论。葛健豪听后很受触动,毅然剪掉了自己的“巴巴头”(妇女梳在脑后的圆形发髻),并决意不给小女儿蔡畅裹足,这在当时闭塞的农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蔡蓉峰认为她们的行为实在荒唐、不成体统,更是对常常跑出去的蔡畅感到气愤,强制要求蔡畅遵从封建礼教规矩,乖乖待在家中,不许她随便外出。但是葛健豪不以为然,写下言志联“遵一家教,从三代言,不出闺房半步,小奴家何苦束手就缚;学五车书,练两手技,闯荡江湖万里,新女性岂能宰割任人”,以此反对丈夫,更是反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她鼓励蔡畅走出家门,学习新事物,做新女性。没过几年,蔡蓉峰竟恬不知耻地为了500银元想要把十多岁的蔡畅卖给别人家作童养媳。葛健豪坚决不同意,顶住压力,撰联“遵守礼教,无非是甘卖生女作小媳;莫出闺门,却原来忍将骨肉换大洋”来讽刺丈夫蔡蓉峰的虚伪无情,并赶忙叫回蔡和森商量此事,决定帮助蔡畅逃婚。在葛健豪的帮助下,蔡畅先在长沙的亲戚家借住了一段时间,后又报考周南女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不论是最初拒绝缠足、禁足,还是后来帮助逃婚、上学,葛健豪始终坚定站在女儿蔡畅一边,替她挡下了所有封建遗俗、闲言碎语,鼓励她追求进步,寻求自身解放。果如母亲所愿,蔡畅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二、一纸诉状,奇志可嘉

受孙中山“男女平权”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许多地方因此兴办起女子教育。得知女子教育的兴办,葛健豪很是触动,深感受教育的必要。蔡畅曾回忆道:“我的母亲在那时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1911年的革命爆发的时候,她已经过了50岁了(实际为46岁),但她很受革命的影响,决定不仅是她的孩子们,连她自己都应受教育。”

1913年,蔡和森回到家里,提及长沙开办了一所专门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的速成学校——女子教员养习所。该校只要有高小文化便可报考,而且免收学膳费,经过两年学习,便能担任女校教师,他鼓励母亲去长沙投考。葛健豪早有此意,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拿定主意,要全家去接受教育。她把蔡庆熙与孙女接回来,又变卖了最后一点嫁妆凑足费用,一家三代五口人一道进了省城读书。这一举动引起了蔡氏家族和当地民众的非议。葛健豪却并没有就此作罢,她写下“好学无分性别,有志不论年龄”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她的漫漫求学路。

报到时,学校因葛健豪年龄太大,不肯收她。毕竟当时新式教育再新潮、人民的思想再开放,收一个年近半百,还裹脚缠足的小老太太做学员,这在哪个学校都难以接受,被拒绝亦属常理之中。但是葛健豪却不以为然,就让蔡和森帮她写下诉状将学校告到了衙门。当时辛亥革命刚结束,革命的气息弥漫于全国,县官看了她的状子,又详问了她的报考原因。通过言谈了解,县官深觉葛健豪确有入校能力,也十分佩服她的果敢与抱负,在呈文上批下“奇志可嘉”四字,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因此免试进入高级小学学习。她也从此正式更名为“健豪”,誓要做改造社会之健将,打倒封建之豪强。求学的日子里,葛健豪勤勉努力,一得空便去自学课程。虽然因小脚行动不便,但是她还是坚持上体操课,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性格影响了很多学员,渐渐地,她们都喜欢和这位“大姐”或“伯母”聊天交心。

葛健豪在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成后,想在永丰创办一所女子学校,以此帮助更多的女性。在蔡和森等人的帮助下,1915年,“湘乡县立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二女校”)终于在原废弃女学堂的基础上办了起来。葛健豪根据女子职业学校的要求,改变学科,重组教学,第一学期只办了一个综合班,第二学期扩大为文科班、缝纫班、织业班,学生多达100多人。葛健豪规定凡入校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对学习缝纫、织业的困难学生,学校还会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到这里就读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劳动妇女,家境贫困,“二女校”给她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葛健豪同子女们一起尽心竭力投入到办学和教学中。蔡庆熙担任缝纫教员,教授学员缝纫技艺;蔡畅担任文体教员,组织学员开展唱歌、跳舞、跳远、竞跑等文体活动。而作为校长兼教员的葛健豪,负责宣讲时事,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倡导女性自立自强。当时,女校学生放足、留短发风行一时,这些行为引起了封建势力的注意,认为“二女校败坏社会风气”,加之战乱影响就此停发教育经费。“二女校”也因此被迫停办。

1917年夏,为支持蔡和森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葛健豪带着一家人来到长沙。尽管蔡畅在周南女校任教,有一些工资,但仍然捉襟见肘。葛健豪便在院子里种上蔬菜,以此节省开支。生活虽然拮据,但她热情接待毛泽东等先进青年。1919年春,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来长沙看病,还曾借住在葛健豪家中,受到了葛健豪的悉心照顾。此后,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一批有志青年常集会于此,研究学问、探求救国良方。葛健豪时常旁听,积极学习,有时还发表自己的看法。她是大家生活上的“蔡伯母”,也是他们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1918年4月14日,这批有志青年在葛健豪家中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成立当天,葛健豪早早准备了一桌子菜,还写下对联“新鲜血液活肌体;民主思想救中华”,以此庆祝新民学会的诞生。不知不觉中,葛健豪已与子女们走上了新的道路。

三、赴法求学,从不后人

1919年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掀起高潮。蔡和森和毛泽东来到北京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积极奔走。在争取到名额后,蔡和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母亲葛健豪加入赴法勤工俭学的队伍,以此唤醒国民觉悟,更鼓励女界发展,促进女性解放意识的觉醒。受好友秋瑾、唐群英留学日本的激励,葛健豪的心中早已泛起涟漪。在内心数次摇摆过后,她坚定地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

1919年12月25日,葛健豪、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50名学生作为第九届赴法勤工俭学生,在上海搭乘“央脱来蓬”邮船前往法国马赛。经过35天的海上航行,葛健豪一行人于1920年1月30日抵达法国。她与同去的6名女生,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1920年5月14日,湖南《大公报》发表文章,称赞道:“近来吾湘学界向外发展的势力很大。法国、南洋两方面去的人颇多。这是吾湘一点生机。”“就中我最佩服的还有两位,一是徐君懋恂(即徐特立),一是蔡和森的母亲,都是四五十岁年纪的人,还远远地到法国去做工,去受中等女子教育,真是难得哩!”“我们做青年的应当如何勇猛精进,莫为那两位窃笑道:你们到底不行吧!”当时葛健豪已年过半百,但是面对漫长的旅途、陌生的环境,她并没有退缩。这一破天荒的行为正如报纸所言,敲打了多少青年的心,给女界、学界莫大鼓舞。

1920年,勤工俭学生在蒙达尼女子公学留影,左一:蔡畅、左六:葛健豪、左七:向警予。

虽然受身体、精力所限,但是葛健豪却从不服输、迎难而上,在法国度过了一段艰辛且充实的时光。因学习新语言有些吃力,她学着另一位“老学生”徐特立的办法,一天背一个单词,苦读苦记,甚至和蔡畅、向警予一起绣花时也请教她们发音,嘴里念念有词,不断重复积累。日复一日,葛健豪的法语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能基本看懂报纸,还可以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此时,由于蔡和森、蔡畅忙于学业和革命事业,葛健豪在学习法语之余就抓紧时间刺绣,以此补贴家用。葛健豪的刺绣工艺精湛,产品在当地很是畅销,一件便可卖几十法郎甚至上百法郎,这为他们一家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有些时候,葛健豪还拿出部分法郎资助其他勤工俭学生。对于子女们的婚恋问题,葛健豪也十分开明,她支持子女自由恋爱、结婚,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的宣战”。于是,在她的祝福下,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相继在法国成婚,成为拥有共同理想的革命伴侣。

1920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出现大萧条,大批工人失业,工人运动迭起,留法勤工俭学生“已经做工的不到总数之四分之一”,生活穷困潦倒,甚至有些学生因营养不良而病故,一时间他们将希望寄托国内,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但是事与愿违。1921年1月,华法教育会发出通知,宣布“脱卸一切经济上之责任”,这引起了全体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极大愤怒。在蔡和森、李维汉等人的组织下,2月28日在法国巴黎爆发了“争生存权、争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葛健豪大声疾呼“身先士卒入虎口,同舟共济过龙潭”,同蔡畅、向警予等人站在400多名留法学生请愿队伍的前列,将公使馆团团围住,要求与驻法公使陈箓谈判。陈箓被迫答应中午到附近公园协商,但是面对这群女子开路的学生,他一面含糊其词,称职权所限,一面联系法国军警,使用武力驱散学生,逮捕葛健豪、蔡畅、向警予等十余人。为免节外生枝,公使馆最终联系放人,答应延长一定时期的救济费,设法安置失业学生。通过这次斗争,葛健豪更加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随后,她积极地参与到由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蔡畅、向警予等留法青年领导的多次革命活动中。在斗争中,她英勇顽强、鼓舞士气、从不后人,积极推动留法学生运动的发展。

李富春和蔡畅。

1922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参与抗议里昂中法大学拒收勤工俭学生运动而被强行遣送回国,葛健豪写下“华夏千万里,待骐骥驰骋;炎黄四百兆,有鲲鹏翱翔”,为蔡和森送行,亦是自己呼唤革命的到来。1923年2月,蔡畅在法国生下女儿李特特。此时葛健豪不仅要勤工俭学,还要帮衬女儿照顾孙女,更加忙碌了。但是这并没有难倒葛健豪,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用那微驼的背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硬是坚持了下来。这年秋天,党组织选派蔡畅、李富春到苏联学习,葛健豪带着孙女特特辗转回国,就此结束了长达4年的留学生活。

四、革命妈妈,坚实后盾

回国后,儿子蔡麓仙、蔡和森,儿媳向警予等根据组织安排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为了不加重子女的负担,葛健豪带着孙女特特辗转回到湖南长沙定居。在此期间,她积极推动女子教育、投身革命运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1924年,葛健豪加入唐群英、王昌国等人倡导恢复的“湖南女界联合会”,参与湖南妇女解放工作。1925年夏,为普及女子教育,葛健豪奔走各方,成功在长沙创办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旨在招收贫穷女子,教授她们刺绣、缝纫等手工技艺,“挖掉穷老根”“培育新女性”。学校开办伊始,仅有2个班,但由于葛健豪本人的影响,前来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到第二学期已增至4个班。对于办校,葛健豪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25年11月,蔡麓仙在省港大罢工中牺牲,葛健豪将党组织发的600元抚恤金全数投入学校,购置了两部缝纫机,剩下的都用来救助贫困学生。在传授新知、教授技能的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爱国革命活动,在大大小小的游行运动中,常常能看到女校学生的身影。正是在葛健豪及学校的有力支持下,这批有知识、有觉悟、能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很多后来逐渐成长为共产党员。同时,葛健豪也紧密配合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平民女子学校一度成为了湖南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党内同志曾到葛健豪家中借住。葛健豪还亲自担负过接头任务,秘密传递信件。“马日事变”后,葛健豪的家被搜查,女子平民学校也因遭到破坏而停办。葛健豪带着孙女特特辗转回到家乡永丰。

1928年春,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开展秘密工作。组织决定将他们的家设为地下联络机关。为了革命的需要,蔡和森、蔡畅兄妹二人决定将葛健豪与几个孩子接到上海以掩人耳目。这一年,葛健豪63岁,虽不是中共党员,但是赴沪协助子女们开展革命活动她义不容辞,在收到消息后,便急忙带着孩子们离湘赴沪。在上海期间,葛健豪一面像普通老妇人一样买菜烧饭,操持家务,照顾孙辈,一面帮助党组织传递消息,站岗放哨,协助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葛健豪一家从未退缩,为革命做出不懈努力,葛健豪是子女们最坚实的后盾。1928年5月,向警予在武汉英勇就义。噩耗传来,葛健豪默默拭泪,回想曾经赴法勤工俭学的种种过往,脑海又翻涌起警予赴武汉工作前到湖南看望孩子的那匆匆一夜,她后悔只留下警予一人在武汉独自斗争,更遗憾没能送警予最后一程。葛健豪始终视警予如亲生女儿,热情关照她的生活,支持她的革命事业。伴着热泪,葛健豪嘴里默默吟道:“同乡里,同留法,同一家,同甘共苦,戚戚焉,愚母惭愧未同去;先国家,先民族,先大众,先人后己,凛凛然,贤媳光荣已先归。”以此纪念逝去的警予与其永不逝去的爱国情感,表达对贤媳的敬意。同年底,蔡和森被派驻共产国际,出于安全考虑,蔡和森、蔡畅决定让母亲回老家湖南永丰。但是,葛健豪坚决不同意。她认为不能留下子女独自斗争,自己先“逃跑”了。但是为了照顾孙辈,不让子女担心,一生要强的她最终选择离开,回到永丰。

葛健豪全家雕像。

从赴法留学到归国办学,再到投身革命,葛健豪早已花光积蓄。此时,她不得不寄居在别人的房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1932年丈夫蔡蓉峰去世后,葛健豪在石板冲的几间旧房定居下来。虽然时局动荡,但是党组织一直记挂着这位“革命妈妈”。1938年,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来到长沙工作,还专门派人到石板冲,提出把葛健豪接住到别处,但她不愿给党组织增添负担,坚持住在乡下。此后,党组织定期给葛健豪发放抚恤金,保证她的基本生活。

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带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孩子的思念与世长辞,享年78岁。临终前,她仍然不知道儿子蔡和森已于1931年壮烈牺牲,还问长女蔡庆熙“他们(指蔡和森与蔡畅)有信来没有?”并嘱咐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这是一位心系伟大革命事业的母亲留下的最后遗言。听闻母亲葛健豪逝世的消息,蔡畅悲痛欲绝,含泪写下“生我教我,火坑救我,粪土纲常人伟大;上学留学,桑梓办学,金石知能品洁高”,以此感念母亲养育之恩,称赞母亲革命之功。

葛健豪虽然不是一名中共党员,但其一生始终心系革命。她敢于冲破封建桎梏,远渡重洋万里求索,白色恐怖笼罩下,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党的地下工作,不畏艰险地投身革命与解放事业,为党哺育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儿女,她的家中就走出了4名中央委员。儿子蔡和森是中共第二届至第六届中央委员;儿媳向警予是中共第二届至第四届中央委员;女儿蔡畅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女婿李富春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届中央委员,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们一家为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功绩。毛泽东曾评价道:“蔡母葛健豪的家教是卓有成效的,她舍小家为大家,教育自己的子女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我们每个革命同志学习的榜样。”

葛健豪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她不愧为“革命的母亲”!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ls/2024-07-19/8910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4-07-20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