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发言:在我国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选择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忽培元
小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理想。早在二千五百年,我们的先人就发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慨叹。孟子则把“衣帛”、“无失肉”、“无冻馁”作为他的“王道”理想。可这些都是温饱型、安逸性的小康,标准很低。现代小康如何?邓小平同志讲,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说那就是小康状态。这是邓小平的“小康”概念。这主要是指物质生活标准。习近平同志主张的全面小康,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即包括居民个人消费的,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改善优化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国农村发展进步走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总结我们几十年发展的经验教训后,又亲自在福建和浙江农村大面积长期试点、并取得全面成功的经验之后才郑重提出的。我认为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适应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的农村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和突破。
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道路和模式,即加速“城镇化”,以城市发展逐步取代农村。日本、美国等都是这样。日本有好多影视剧都是反映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乡愁别恨的。老人满目萧然面对日趋萧条的乡村,很是令人伤感。城市不断发展漫溢,淹没了村庄和农田。铁路和高速公路就像都市巨无霸的可怕的触角,它延伸到哪里,就把灰色坚硬冰冷的钢铁水泥等工业文明播撒到那里。于是所谓的工业文明吞并了绿色的充满传统记忆和民俗情调。人们眼瞅着萦绕田园牧歌与乡情诗意的农业文明在迅速消失,直至完全被城市代替。这个过程是纯物质的,甚至是反人性、反科学的,是一种披着现代文明外衣的可怕的现代野蛮。
应当承认,我们国家前些年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进程中,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类似的令人担忧的趋势。在许多地方,城市淹没了不少乡村。更多的地方,乡村开始出现萧条的景象。不久前我们在陕北农村作调查,看到许多村子变成了废墟,令人想到毛主席的诗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市人口爆满,教育医疗住房压力日趋加大,已经出现了人口素质下降和城镇风貌退步的普遍性问题。一些中小城市的街头,拥挤着大量的进城农民,许多中小城市成了大乡村。实际上,这距离所谓的现代化不是近了而是远了。城乡一体化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本质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就地解决农民、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不是把十亿农民都一股脑集中到城市里来。
目前,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已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下来,成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最高决策。可以说,这个《决定》的确来之不易,是几代人几十年艰苦探索的结果,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依据新的发展矛盾和实际需要,在农业发展问题上的新的战略创新。他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强调,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着力贯彻中央精神,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按照中央部署,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主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主要是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要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农村不能荒芜”,“城乡一体化必须规划先行”,“土地流转需要研究”,“建设美丽乡村不要涂脂抹粉”,“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只有这样,才能把“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sn/2015-06-30/3264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