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三农”问题

近几年,笔者多次在本地农村进行走访调研、骑行观察活动,如从市区往森林公园方向走访途中农家,走访调研茂南区周边农村,骑行到羊角一带观察农村面貌等。通过这样的办法,对本地周围农村的地理环境、村务管理、教育卫生、人口流动、农业生产、土地使用等情况作些基本的了解。因此,笔者对茂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略知一二,对农村高楼林立而多空巢的状况也有所感慨。

8月6日高州镇江镇两名儿童(大儿七岁,小儿四岁)溺亡一事引发的话题,笔者再次接触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两名儿童不幸溺亡令人遗憾,也引发了人们对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忧虑。这促使笔者想要进一步了解茂名留守儿童的现状。

笔者很早便知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多达6000万,但对茂名的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没有了解和关注。于是,笔者以“茂名 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上查找相关内容,没想到茂名留守儿童竟有56.8万之多。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图文来源:茂名在线

随着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生存成本的攀升以及改革带来的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越来越无法承担起养活农民的作用,“走出农村”、“逃离农村”成为无数人不得已的谋生选择和价值判断。农村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走向寂静。2000年,时任县基层干部的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笔者于2013年和2014年两度自费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山区里参与支教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深有感触。在这里,超龄入学是常态,“九年义务教育”只是宣传口号;婚姻法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婚嫁育儿并不稀奇;许多孩子从小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有的还要担任家长角色;不少留守儿童心理很成问题,或孤僻,或顽劣,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很渴望获得关爱的。

如今,在许多贫苦的农村,通过教育把孩子送出农村成为无数农民(工)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最根本方式,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并最终把父母带离农村成为无数农村学子的梦想和所能想到的报答父母的唯一途经。然而,在这个竞争型的社会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梦想与希冀注定只能是乌托邦,只有极少数人能如愿以偿。

“解铃还须系铃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三农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其中的办法,或可“公司+合作社+农户”,让有实力的公司带动农业发展,给农民增收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或可由村干部带头集资发展集体企业,建设现代化的、功能多元的新农村,完善福利,共同富裕,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四川建设村;或可办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实行农资、日用品统购,金融、资金互助,发展手工业,办学堂等,如山西蒲韩乡村社区;或可把农民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共度难关,共谋生路,如以前的互助组……诸多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靠援助的,有自力更生的。通过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皆可借鉴。

要想实现多数农民脱贫致富、巩固农村基层、繁荣农村经济,任由农民各顾各的做法是很难行得通的,而且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土地荒废。现在党中央鼓励、支持农村搞合作社,应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为应对新时期的三农问题的提供了一剂良方。2015年8月,笔者专程到化州走访了两个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专业合作社。这两个合作社都有政府政策支持,当时看起来搞得不错,雇佣了很多农民劳动。

在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下,农村若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就不会有解。其实,真想一辈子待在城市打工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打工挣了钱之后便在老家盖房也可以佐证这一点。落叶归根,农村仍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归宿。发展好农村,这不仅是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归宿问题的需要,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和持续活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sn/2016-09-01/3977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9-02 关键字:三农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