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金:知政失者在草野——网民留言选录(上)
今年我把去年8月写的《从新农村建设实践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去年10月至11月在广东农村调研后写的《广东实施乡村振兴:以“三清三拆’促‘四变四活”》和《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这个是作为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访研期间做午间讲座的讲稿)等三篇拙文发在网上,拙文引起了不少网民的强烈共鸣和关注,拙文被许多微信号和网站转发,尤其是《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受关注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影响甚广。不少网民在阅读了这三篇拙文后还有感而发写下留言,这些留言有些是针对广东省的,有些是针对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反映的主要是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去年以来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毛主席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主席还曾经说过,中南海是没有多少知识的,知识在工厂、农村和商店里。有些在办公室、书斋里想不出、想不通的问题,有些在各类会议上议而不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农村去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就豁然开朗了。有时苦思无策的事情,农民已有创新;有些困惑已久的问题,农民早有答案;而有时我们杞人忧天地担心,基层却并未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初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习近平强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为了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扎实推进正在进行之中的乡村振兴工作,我把今年发上网的上述三篇拙文后面的留言进行了一番梳理,从中筛选出了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或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的留言,这些留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真实的社情民意,因此我把这些留言整合在本文当中,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各级领导借鉴和参考。由于本文篇幅较长,为便于读者阅读,我把它分为上中下三篇。
(特别说明:为了“原汁原味”地传递网民声音,对于入选的留言除了明显的错字错词错句作了一些修改外,其他均保持原样未作改动。)
一、 反映广东乡村振兴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的留言
网民“草木深林诚”:
省政府这个措施非常好,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农村的环境美了,城里人就有兴趣去农村玩了。
网民“小谭141147884”:
这是个好政策,我居住在湛江市区,我们期待这样的生活已经好久好久了,多么希望上级政府加快治理,给百姓一个美好的未来。
网民“用户3384355713402”:
文章一出,我们在基层的同志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相互传阅,看后很认同作者的调查报告。在现在只谈成绩不谈问题的氛围下,作者这种勇气难能可贵。
网民“金色刺梨”:
一方面,要反对面子工程,为了应付检查而集中财力搞华而不实的“示范村”;另一方面,要鼓励基层干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这样政府支持加基层实干,创造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更有广东特色的“示范村”。并不是所有的示范村是靠政府扶持起来的,广东也有示范村有自己的奋斗历史,有自己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李教授走访的乡村面不够广,你没有看到广东的一些示范村,也是自己干出来、拼出来的,他们在乡村治理所走过的路,取得的经验,并不比浙江的差。
(我接受这位网民的批评,的确我调研的面还不宽,我非常希望调研广东农村那些靠自己的努力干出来的示范村,并因此总结出可复制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极具现实意义。)
网民“疯婆子大妈”:
我没看到我村有啥改变,反而觉得越来越不如从前,曾经的空气是甜的,环境是美的,山清水秀,现在寥寥无几的人和住户,曾经挤破了头进城,现在你又让我们伤都没好又回农村搞建设,你这不让干,那不让干,柴火不让烧了,鸡不让养了,哪怕是散户的也不放过了,你让我刚失业的人怎么办?年纪大了,出去找工作人家嫌弃,回家又这不让那不让的,耕田又没力,叫我们这些苦了半辈子的人何去何从啊?
网民“用户4476848738905”:
文章有些话很解气,说得好!很多人想干事,但总会有人问为什么,答不好审计纪委督查一个个等着发落!不做反而不错,我觉得应该问"为什么不干?"。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一定要具体化,这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干部做一件件具体的事。思想发动、宣传号召好做,但轮到具体做事个个怕创新出错。杀出一条血路,大家都说好,但都怕洒的是自己的血! 再不改,怎么建设大湾区?!
网民“黄盛锋”:
深入学习啦,非常好,李教授再深入研究广东有关农业产业园的情况及有关农业补贴情况就好咯!
(我倒是十分愿意做这方面的调研,事实上我一直在思考,广东以史无前例的力度(3年投75亿建150个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大融合、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背景下,这种以“一县一园一作物”为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给人的感觉似乎有点是在“自我设限、画地为牢”,这种模式似乎也不那么“现代”,相反感觉有些“老套”。那75亿变成一个个项目后将花落谁家?你知道什么叫“精英俘获”,你就知道了它的归处。)
网民“西悦”:
每年农村不知道有多少钱下发,但每年村里都没有什么变化,06年还是07年村里扶贫,把没扶贫前铺的路,装的路灯,算在扶贫项目上,把以前的小学重新弄成村委会,又说花了多少钱,扶贫时间一到,给村里扣上脱贫的帽子,上面政府是好,到地方就变质了,现在农村搞三清三拆是好的,但工作水分太多,以前的水渠,看的到大马路修一下,不靠近马路的,看都不去看,想要真正了解农村,就得走进农村,了解真实的情况,而不是看那些泥土子干部弄虚作假。
网民“特仑”:
这篇文章有深度,广东乡村与江浙的差异,本质是人文内涵的“软差距”体现出来的“硬区别”,不要说千村一面的村庄外观,一些农村的深巷里,村民互相挤占、互不相让,连个棺材都抬不出来,如果不在人文内涵的培育方面做工作,并且久久为功,就谈不上乡村振兴。
网民“林国周”:
现在广东的做法已有偏离主题的倾向:乡村振兴,应重在振兴二字,应在如何振兴上下功夫,没有乡村的振兴,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做保障,没有农民的参与,不管现在广东政府投入了多少精力和资金进行清拆整治,但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治理过后,美丽乡村终是纸上谈兵,乡村收获的终是一片荒凉,立此言,五年后看成效!
网民“宋演”:
让有原乡梦的人回到乡村,人到农村、资本到农村、人才到农村、资源到农村、体制机制适应农村,让一切的一切在城乡双向流动---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可以先行先试。
网民“流”:
想想就不可能啊,广东多山多水 村居分散四处,年轻人外出务工上班,村里基本都是老人留守,他们收入低、精力小,每天过着单调无味的生活,对高大上的乡村振兴不了解、也不参与,不明白振兴到底达怎么个振兴? 想样样都全的想法本身就脱离实际 不如断其一指。
网民“財源”:
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变得让村民没有归属感!农村变成了投资老板和干部的。反正就是不得干涉他们赚钱!拿你村子赚他们的钱!
网民“何女士15113499348 ”:
三清三拆确实是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提高生活品质,促进人民健康,美好的理想值得民众拥护,但是只是表面,还有那么多的臭黑污水天天在向空中散发臭气,行人都怕,居住在这里的人就可想而知,何时才能出现美好晴空?
网民“生生不息129303571”:
总的来说是好的,不然会像印度,但搞那个排污管,村村通做得不够实际,把排污管建在村头地下,又不免费给每户接通支管,谁愿意去花钱请人装?之前每户村民都已经自建好了各自化粪池,有些用户离排污管较远,再加上现在已经道路硬质化,倘若要接通排污管就要开膛破肚挖地沟,没有电锯很难挖开,这对个人来说很大的一笔工程费用。
网民“广东茂名海旋渔具 ”:
三清三拆三整治要慎重行事,对于村中历史悠久的建筑能留则留,不能借运动之风一推百了。据我所知,有的村已找不到一间解放前所建的建筑物了,小孩子都不知什么叫瓦屋猪栏牛棚,留一点给后人吧!
网民“用户6649893620761”:
清理整治有的自然村已行动了,但是占用耕地或买卖耕地建房的问题未见有处理行动。
网民“家人145436450”:
有钱人买几套房就可以,农村人在农村有几间瓦房就说不可以,一户一宅先管一管那些有钱的人吧,十套八套的炒,看看现在的房价吧,别老是针对农村人。
网民“揭阳林弟”:
环境确实好了,挣钱越来越难了。以前还可以兼职在市场边摆点东西卖,现在市场边档口门前都不能摆东西了,该怎么做?我们村不到一万人口,住房都成了问题,破旧房屋多,村干部没有创新,没有解决民生问题。
网民“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别用城市的套路来规范农村,因为城市与农村不一样,农村需要养殖鸡鸭鹅牛羊猪,需要存放农用工具,需要存放收成作物。一刀切只会引起民愤,更何况农村地面基本没有硬质化,拆后是否会硬质化?
网民“文安是福”:
惠来县隆江镇鹅豆村,振兴乡村好听,利字为先,雨污分流,在家门口十多米远,挖坑建污水处理池,这样卫生有保障吗?新学校刚建,就成危房、空房,多少年了,谁来问责?
网民“张总868”:
三清三拆60元一平方,我这条村没有人给拆,60元一平方真的是少的可怜(大埔县高陂镇培美村)。
网民“永远怀念着你”:
我看什么都没变,唯一变化的就是乡村路变小、农田变少、农田里多几栋美丽楼房、乡村路多几堆垃圾,这就是美丽电白那霍镇茶山村。
网民“方良德5”:
三清三拆是好,前提是只拆不建,村容村貌得不到根治,日后杂草丛生,成了蚊蝇的天地,到时真是变成了另一种新农村啰。
网民“头条用户”:
我村600年古村唯一的文化底蕴就这样给毁了。心痛呀!
网民“首条万家”:
全国来说,农村面貌广东基本倒数最差系列。上层现在能意识到要改造还算没把广东人彻底忘掉。最近去从化温泉,沿途改造后干净整洁了很多。
网民“清化人”:
上面的是好的,可是到了下面就变味道,水泥路晴天滚滚红尘,下雨泥浆满路。排污管乱接乱放,有多少被砸烂压扁有谁知道。
网民“用户86567”:
我这村雨污分开的地下塑料管道薄过纸,铺管没一个月就破裂。豆腐渣民心工程真的臭名声。镇政府做业主,村干部又不敢发话。豆腐渣豆腐渣!
网民“用户3836059011372”:
最典型的村,博罗石坝镇埔背村,除自然村主路硬化之外,没有一条分支到每家每户,户与户之间的道路得到硬化的,这些分支路长几十米也有几百米,每条分支路都住着几十户人家,车辆经过尘土飞扬,这种现象在我们家普遍存在。领导同志给我们做下主吧!
网民“过客1833952588”:
乡村振兴就是为农民增收,让农民乐业安居,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到乡村。大量资金只用在穿衣戴帽的形象工程,对农民本身生活并无影响,要让一部分有头脑会干事的人回归乡村,带动更多人返乡,没有人乡村何谈振兴?把光伏融入到振兴乡村中去,让农民有部分稳定收入,减轻生活支出,政策引导决定振兴乡村成败。
网民“风云”:
有人无田耕,有田无人耕。有人无房住,有房无人住!……土地20多年没调整,人口增长的家庭无地耕,建房的宅基地也同样。
网民“山楂树上红丝带”:
广东农村全国最差的农村,脏乱差,羞辱了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名号。比起内地农村,广东落后十年。广东除了珠三角以外,农村环境面貌、基础设施还不如江西。
网民“用户5900275455852”:
农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因村设计,不能一块模板,一种模式,生搬硬套。要深入实际,征求听取群众意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何做,如何选址,从何入手。各村有各村不同实际,项目资金使用不能买酱油的一定要买酱油,因为这个村不缺酱油,他缺的可能是醋,所以要确保资金活用及实用。
网民“山峰”:
振兴乡村是好事,耗了巨资,乡村有了球场、文化楼、大理石村道。但阳江一些城中村小学得不到重视,无场室、无标准跑道球场。
网民“春雨170452552”:
真羡慕青岛市农村工作的扎实!广东没几个城市农村能比得上青岛,青岛所有农村几乎都能进牵引车,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校车(免费),就这三点就能证明当地政府为农村做了实实在在的事!路通了企业投资环境好了。光这点广东农村就远远比不上。
网民“吴辉智”:
目前广东省与全国农村搞的实际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乡村振兴”对不上号。“乡村振兴”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大量弃耕农田如何复耕的问题。
网民“hu225333622”:
讲到点上了,像三清三拆三整治虽然跟村民讲了四不补,可勾机台班钱还是要给的,上级补助的钱有限,又要我们全部完成,有的村委还欠着人家的勾机台班钱,天天去村委催钱。
网民“幸运Ama007”:
非常点赞的观察思考,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为问题,皆因矛盾积重难返,既有历史也有现实问题的堆积,若不问历史又那来的现状;看看城市是怎样经营起来的,看看深圳是怎样竖起来的就很清楚了,看看深圳的农民是怎样富起来的。如果民生资源的分配权能适当公平共享,如果......!盖就是不揭开,答案一直都在。
网民“徐排长 “:
作者有没有来过我们丰顺看看,我在我们老家农村承包农田种植果树成立了合作社,几年时间了申请安装电,到现在都没帮我们安装,至今连电都还没有,别说国家有什么补贴,毛都没有。
网民“山人157592140 ”:
广东农村搞宜居乡村,禁止放养家禽,环境变美了,不过村民收入却一点也不改变。
网民“用户1596879654993 ”:
旧村改造在14年已研究15年动工,问题多、压力大。适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尤如久旱逢甘露!作者深入农村调研最实在,透彻。
网民“想跟你一样”:
社播村我有发言权,因为那里要建垃圾场,为了讨好村民,所以在那里将墙粉刷了白色,远远看到就觉得不自然。想吐的感觉都有……
网民“Sawyer4”:
不知作者有没有去梅州五华这么一个县,就我们那个镇里所谓的5个贫困村,都是整体比较富裕、人口密集的村落。一些人口分散、比较贫困落后的村却不见有扶贫,我认为这种扶贫是没有真正达到目的的。
网民“用户6679346”:
东莞寮步兴山路那条地下管道高压电线修了前后5年,至今仍胎死腹中!试问世界领先是不是靠吹的?如果技术不过关就别乱扰民!影响深远!丢国人的脸!短短的几百米远的电力改造5年来都不成功!全个东莞实行就扯远了!更莫谈全广东及全国电线整治工作……
网民“手机用户”:
乱搞,将村内不影响交通的果木(有些百十年老树)全砍了,老人们茶余饭后连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了,搞得怨声载道。农村就是农村,搞整洁也起不了几天作用,一月半月又是杂草丛生、猪鸡遍地,面子政绩肥了基层官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sn/2019-11-08/5966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