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生态

打印

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的最佳替代

  【核心提示】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持久的系统工程,观念是前提,制度是保障,文化是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展现的是过程和结果。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观念的高扬,决不是只强化环保意识、增加环保力度、扩大环保范围,而是要从观念制度到行动规范做深刻全面的系统变革。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需要通过观念、制度、文化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综合反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持久的系统工程,观念是前提,制度是保障,文化是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展现的是过程和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首先需要对与此对立的观念进行彻底清算,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冲突进行深刻的反思。

 

  工业文明的价值核心是二元论的,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分离。近代启蒙运动使人走出了上帝的阴影,用理性的方式审视这个世界。当自然图景被纳入理性视野以后,自然的神性便消失在理性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秩序和规律。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自然观兴起及其在技术和工业体系中的应用,不断地强化这种观念。文明进步的象征就是不断强化我们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征服自然就意味着人的解放。然而,当人类把自然作为征服对象的时候,人与自然关系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造自然的力量就会演变成破坏自然的力量,生态与环境问题产生的种种危机都已成为这种破坏性力量的铁证。因此,“控制自然”的观念“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的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

 

  建立在控制与支配自然观念上的工业文明必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问题是人的社会性生存必须以生命存在为基础,而在后一意义上,人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必须依赖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无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表明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类型,我们的未来不能托付给这样的文明。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应当是能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

 

  严格地说,在诸种后工业文明的替代模式中,生态文明并不是工业文明唯一的替代类型,但它是最为合理的一种。工业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文明则是以寻求人与自然之间长期稳定和谐的关系为目标。确切地说,生态文明是以整体论思想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以谋求人与自然协同发展为宗旨。生态文明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作为文明建构的前提,力图协调人类在生物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冲突,能更真实地反映人的生存状态。在生态文明中,人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自然系统中的成员;自然及其存在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和尊重,人的利益不再是评价事物价值的唯一尺度。在这个体系中,人的利益和自然系统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考虑,人在自然中的权利和对自然的责任被清晰地确定。正是生态文明这种强烈的亲生态特征消解了工业文明中固有的人与自然冲突,因而它是可持续性的、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明形态。在人们饱受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冲突之苦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变得尤为迫切。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果仍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立足于满足人类(包括后代)自身的需要,却没有考虑生态系统的需要,更没有确立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责任和义务,则并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人类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一种负责任的形象去维护和捍卫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在处理自身与其他部分的利益关系时,就需要以整体的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基本需要高于非基本需要的原则作为出发点。要求人类对自身行为有理性约束可能是困难的,但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前提。

 

  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更加关注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注重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要求社会经济技术活动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当生态价值观念成为我们社会活动的指导原则时,技术—经济系统、社会组织结构必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对生活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就不再是物质财富,而是生活的品质。只要生态文明的理念能够切实贯彻于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那么,一个可持续生存的世界距离我们就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st/2013-06-17/2136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6-17 关键字: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