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刘海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中国领导科学年会上的报告节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推进,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提出的科学理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关键在于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使文化建设在科学轨道上高效有序运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使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进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干部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单一公有制及私有化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取信于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把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成效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能否正确反映当前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否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能否真正地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融入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的行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结合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的推进,逐步建立以官员道德规范为核心的各阶层、各领域的道德规范或行为规范,以教育倡导,以法制约束来引领社会文明的提升。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权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谁掌握了文化话语权,谁就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注重发挥我国文化话语权建设优势。我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优势在于,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正在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文化事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也要看到,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传播能力特别是国际文化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全球范围内文化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出增强我国文化话语权的科学思路与有效对策,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以理服人的、科学的、开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学术话语体系,以此为基础,创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服务人民、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3-11-12/2365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