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 文化建设中的“中外、东西问题”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决定了在发展中最先遭遇而且贯串现代化的全过程的问题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或东方与西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中国向外国、向西方学习的问题。如作肯定的回答,又学习什么及如何学习?近代以来,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拒斥外来文化的保守主义;一种是盲目照搬的全盘西化论。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之外,也有一种持中西结合的融合论。而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认为东西方文明各有优长,可互相比较补充。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他从历史和理论两方面全面阐述中外(东西)文化的关系,说明了向外国学习的必要性和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问题。
毛泽东以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看待各民族文化的价值,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从文化的时代性看,要承认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在文化上外国比我们高;从文化的民族性看,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短处。因此,“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他又说,“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学什么?学优点,学普遍性的东西,学科学原理。他从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应该接受,不接受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利,但要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任何事物,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只承认个性、民族性,否认共性、普遍性,拒绝学习外国优秀成果是错误的。只承认共性、普遍性,否认个性、民族性,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同样是错误的。普遍原理不分中外、东西,普遍适用。学习外国就是学共性的东西,拒绝学习外国的优点,拒绝学习普遍原理,对本国的发展不利。针对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主义,毛泽东简洁而明确地说:“‘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学”是指反映普遍规律的基本理论,普遍真理不分中外、东西。正因“学”是普遍的东西,因此在学习外国时必须坚持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解决了清末以来长期争论什么是“学”的问题及怎么学习的问题,破除了传统的“体用”的思维模式,既有力地批判了文化保守主义,又有力地批判了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
在如何向外国学习上,毛泽东强调:一要取分析态度,外国文化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学人家的优点,不要学人家的缺点;二是要立足中国的实际,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与中国的实际(包括现实实际和历史文化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以适合中国的需要,“洋为中用”;三是反对迷信外国,反对在洋人面前直不起腰来,反对贾桂作风,反奴才习气,反对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强调以我为主、独立思考,强调自尊、自信、自强,强调创新发展,要有超过西方资产阶级的雄心壮志。毛泽东决不是盲目自大的东方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认为,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看,革命中心由西逐渐向东转移,依次由英国、法国、德国转向俄国。俄国十月革命后,则继续向东转移。他说:“西方国家发展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是起了作用的。但是现在世界的注意力正在逐渐转向东方,东方国家不发展自己的东西还行吗?”中国人要有这种自觉、志气和责任,既要虚心向西方学习,又要破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迷信,以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总之,毛泽东认为:“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认识更前进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大胆吸取人类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充分吸取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既有拒绝学习和借鉴西方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保守主义,又有迷信洋人、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毛泽东的中外关系的论述依然是治疗以上两种顽症的良药。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4-08-17/2758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