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口头上的丰碑——微山湖区的抗战歌谣浅析

  歌谣与歌曲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歌曲是供人 歌唱的作品,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歌谣是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界定,抗战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抗战 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创作的、反映抗战生活的歌谣。由于抗战歌谣在流传中不断被改变和加工,属于集体创作的作品,多数歌谣没有明确的作者。一句 话,抗战歌谣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口头创作、以口传播,是老百姓的文学。

  抗战时期,产生了大量抗日军民随口吟诵的抗战歌谣,由于当时的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发表播出的多是文人创作或者专业写作者根据民间歌谣进行再创作的文本,保存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抗战歌谣实在少之又少。

  抗战生活是抗战歌谣产生的重要原因

  微山湖位于苏鲁交界地带,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广阔,物产富饶,有“日出斗金”之称。抗战爆发前,微山湖区主体部分属于江苏沛县,湖东的 一部分属于山东滕县,夏镇则被沛县和滕县一分为二,故有“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之说。世代居住在微山湖区的农、湖、渔民,勤劳勇敢,嫉恶如 仇,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1938年春天,日军占领这一地区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伪军土匪各拉武装,要粮要款,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广大人民群 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区人民成立了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开始进行反日斗争。不久,在微山湖区的南部建立了沛滕边县委,成 立了沛滕边区县,纵横范围六十余里;在微山湖区北部建立了湖东县委。1939年7月,沛滕边县委组建了沛滕边警卫营,随后,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了鲁南铁道游 击队、微山湖游击队(1942年8月,微山湖游击队在湖西高楼整编,更名为微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进行抗日、反顽斗争和党的组织建设、地方政权 建设,使微山湖区成为著名的抗日根据地。由山东、华中抗日根据地通往延安的微山湖上交通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刘少奇、陈毅、朱瑞、肖华等领导 同志都是由湖上交通线安全到达鲁西和延安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火热的抗战生活是微山湖区抗战歌谣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抗战初期,微山湖区流传着大量的抗战歌曲等,如《全国总动员》、《救亡 进行曲》、《洪波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对于战胜日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歌曲,对于微山湖区抗战歌谣的产生起到了“标杆”作用。微山湖区民间 曲艺(民间说唱)活动十分活跃,农闲季节,听、唱民间曲艺是广大农、湖、渔民娱乐的主要方式,对于抗战歌谣的产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抗战歌谣抒发了人们对党和八路军的热爱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湖区人大多不识字,抗战歌谣随编随唱,没有形成文字,流传下来的很少。笔者在微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微山县县志办、县科协的帮 助下,通过多方查找,搜集到当时流传在微山湖区且反映这一地区抗战生活的13首抗战歌谣。篇数虽不多,但表现了抗战的方方面面,真可谓老百姓口头上的抗战 丰碑。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占领微山湖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深入敌后打击日伪军。通过一系列战斗,给日伪军以重创,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广大人民群众盼望共产党,相信八路军,这在歌谣里有很好的体现。如:“一月里是新年,冯政委率队去鲁西南,哎哎呀看到了‘老十团’!战士喜得拍手笑,‘旱 鸭’、‘水鸭’、‘麻机关’,哎哎呀,我们真喜欢。”说的是1943年春节前,湖东县委为保存革命力量,提高士气,增强战斗力,由县委书记兼大队政委冯起 带一中队去湖西教导四旅受训,在那里受到了“老十团”指战员的热情接待。春节后一中队归来,面貌一新,为此大家编了一首歌谣,在队员们中间传唱。

  冯起率队在鲁西南受训的时候,大队长张文桐接到侦察员的情报,马坡、圈里、王家庄、石里、薄梁等5个据点的日伪军突然撤走了,张文桐立即集合队 伍,于当晚兵分两路,火烧炮楼,一夜之间将敌人构筑的5处炮楼烧毁,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人们又编唱了这样一首歌谣:“二月里来草芽生,张大队长率队在 湖东,把据点都烧平,哎哎呀,老乡喜盈盈。夜间来了老八路,顺着大路向西行,哎哎呀,攻打兖州城。”

  随着湖东县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驻鲁桥的伪军中队长越来越惊恐不安。他不敢再死守碉堡,白天驻鲁桥,夜间则率部驻师家庄。为此,群众编了一首歌谣唱起来:“汉奸队土匪帮,抢我们的东西吃我们粮。白天鲁桥转一转,晚上就回师家庄。有朝一日八路到,就把你们消灭光。”

  这些歌谣,针对一人一事抒发感想,表达了人们对日伪军的痛恨和对共产党、八路军的热爱、盼望之情,在抗战歌谣里很有代表性。

  总体说来,微山湖区的抗战歌谣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歌颂共产党、八路军;揭露敌人暴行;人民群众积极支前;妻子劝丈夫参加八路军;全民动员;解放妇女。

  抗战歌谣具有较大的历史学价值

  微山湖区抗战歌谣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一,实用价值。抗战歌谣对作者和吟唱者来说,是情感的发泄,可抚慰心灵,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所谓“不平则鸣”是也;对听众来说,可鼓舞军民斗志,凝聚民心,对于战胜日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审美价值。抗战歌谣和其他民间文学作品如民间说唱、民间小戏一样,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其韵律和内容编排活泼生动,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满足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其三,历史价值。《诗经》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汉书·艺文志》也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歌谣是民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它直抒胸臆,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内容,属于“原生态”的文学样式。 由于作者(包括修改者和传播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比那些数量有限的专业作者,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历史学价值。抗战歌谣作为 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和百姓心声,是抗战时期的百科全书,具有极大的历史学价值。

  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抗战歌谣有的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掩埋,但保留下来的依然散发出它固有的熠熠光辉。

 

  (作者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5-09-07/3388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09-09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