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不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就没有意识形态安全

不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就没有意识形态安全

曹建文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和关键。意识形态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思想根基,与文化联系紧密。从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意识形态的文化性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相融共生,任何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成为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的变化也必将对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是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决定着国家利益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国家文化安全则是国家文化利益不受损害,意识形态不受侵袭,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得到尊重的有效手段和根本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下,深刻认识文化安全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树立文化自觉以应对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坚定文化自信从而着力提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支撑,是文化视阈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亟须关注的三重要义。

一、文化安全: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安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并使其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状态,其核心是国家意识形态能够自主地确立、延续和发展。没有文化安全,就会丧失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一个民族,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失去它作为政治上存在的国家形态,但是,只要维系它的生命整体的文化之根还在,那么它就有可能重新恢复它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性存在,而文化之根丧失了,那么它绝无复国的可能”。因此,文化安全对于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1.不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就没有意识形态安全

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如果牢牢树立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则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就会继承延续;反之,文化安全的防线就会失守,就会遭受外来文化的入侵与渗透,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文化安全问题古已有之,但中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却直到近代才开始有所觉醒。清政府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文化上的失败。当晚清政府还沉迷于泱泱天朝大国、对夷狄文化不屑一顾之时,殖民主义者却开始了暴力与文化的双重侵袭。英国陆军大臣就公开说道:“军事之兴与文化实有相维之益者……因战而扩充边界,得新属地,实皆传教及我法律、文化之力有以维持而罗致也。”

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反殖民斗争中所经历的无数次失败,不仅是丧权辱国,更被打掉了一个民族应有的文化自尊,被抽掉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支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救国必先救文化,不仅在器物和制度上进行变革,更要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和自救。这就是一种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与自觉,只有意识到文化的非安全性所带来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的非安全性,我们才能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构自己的文化体系,抵御外来的文化侵袭,进而实现自己的文化安全。否则就会在不自觉和不经意中丧失主流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失去意识形态的防御和自卫能力,导致执政话语权的丧失,进而引发政权更替、国家衰亡。

以史为镜,近代中国的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文化帝国主义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一直没有消失,相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更呈现出多样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文化安全意识也更凸显其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就高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并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就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将文化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正是文化安全意识的高度警醒与自觉。只有时刻具备高度的文化安全意识,我们才能意识到所面临的巨大文化挑战,提升警惕文化侵蚀的自觉意识,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

2.守不住文化安全底线,就没有意识形态安全

守住文化安全底线,是意识形态安全的“生命线”。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既与现实社会的物质经济紧密相连,也与该社会的文化密切相关。意识形态安全与否,首要要看文化安全底线是否守得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文化安全底线,这种底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通过长期历史积淀承继下来的物质精神成果,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底线支撑。

文化安全底线不可突破,更不可失守,一旦突破和失守,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在这方面,苏联给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曾经作为世界“一超”的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其自身政治、经济、民族等历史与现实的多方面因素之外,苏共长期忽视文化安全,没守住文化安全底线无疑是一直接原因。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重新评价历史运动,苏联国内不断否定马克思主义,歪曲和丑化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导致全国的思想极度混乱和组织分裂。“1991年6月美国一家机构在莫斯科的调查结果可说明一切:在接受调查的苏联党政要员中,竞有76.7%的人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文化安全底线的全面失守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失守,苏联解体的悲剧也就难以避免。

以苏为鉴,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仍殷鉴不远。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底线有二,其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条底线不容突破和失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想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放弃这一优势,中华民族就会放弃最独特的性格气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最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连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失去马克思主义这一底线,我们就会失去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功亏一篑,甚至会在西方的文化输出和价值侵袭中陷入意识形态困境。

二、文化自觉:理性审视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要执掌政权,必然要成为物质力量和社会精神力量的掌握者、创作者和主导者,也就是说必须在掌控社会物质力量的同时掌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由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国家制度等方面的根本差异和国家利益的本源性冲突,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图谋,以文化与价值输入为掩护的文化与价值侵袭和渗透也从未停止。只有在清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之下,我们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与渗透,应对国内社会与思想多元的复杂局面,确保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1.不树立文化自觉,就无法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攻击和渗透的重点目标。一些西方国家以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为幌子,加强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影响,输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电影、电视、书籍等文化商品,试图在潜移默化中搞乱我们的思想,进而破坏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近年来,国内泛滥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宪政主义”等思潮,群众的、甚至包括部分党员干部在内的许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受巨大冲击和多重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导性、权威性产生动摇等等,就是这一文化与价值侵袭与渗透的体现。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版本的“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趋同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就是企图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怀疑,扰乱、破坏人民的精神信仰、政治信仰和价值认同,消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凝聚力,达到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

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的自觉,这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必要前提之一。回溯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颜色革命、中东乱局等,无一不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袭、渗透、分化、同化战略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些国家没有清醒的文化自觉的深刻教训。

我们党历来就是文化自觉的追求者,其文化自觉体现在对中华传统之“根”的自觉坚守与传承上,体现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真”的自觉发展与追求上,体现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趋向规律的自觉探索与持续指引上。正是这种文化自觉,让我们党对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高度警惕,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认识,彰显了坚守文化安全的历史担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是我们党在各个时期文化自觉的深刻体现。当前,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极端重要”的位置,要求始终把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是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成熟和提升。只有时刻具备文化自觉的意识,不断提升文化自觉的担当,才能提高对西方文化本质、作用的深刻认识与反思,增强对西方文化与价值侵袭的抵御能力,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自信心、凝聚力,在面对西方文化与价值渗透时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不树立文化自觉,就无法有力应对国内社会思潮多元的挑战

作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影响程度的思想潮流、思想趋势、思想流派,社会思潮在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中起着“晴雨表”和“调节器”的作用。虽然社会思潮与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完善创新,但更需警惕的是,社会思潮的多元复杂也会对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造成威胁,甚至会争夺文化的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在国内也纷纷粉墨登场,且日益多元化、复杂化。这些思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尤其是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非毛化”“非邓化”“否定英雄”“告别革命”“抹黑榜样”等社会思潮开始泛滥,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拿党史、国史说事,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掀起一股恶意丑化、诋毁和否定我们的领袖、英雄、传统的思潮,其真实意图就在于搞乱人心、搞乱中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

多元复杂社会思潮的背后,实质是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复杂,多元复杂社会思潮的挑战,实际上也是对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挑战。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文化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核心是拥有体现一个民族共同理想与追求的文化与价值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就是明确自己的指导思想到底在哪里,文化根基到底是什么,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何处,这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建构主流的文化与意识形态、阐述和表达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前提。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各种价值取向纷纭激荡,呈现出日益多元多样的新特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重大现实课题。要解决这道课题,就不能对此起彼伏的错误社会思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立场坚定地“姓马”“信马”“言马”,阐释好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表达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文化理论上的自主性的标志,“没有独立的理论建构就没有话语权,而没有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独创性的理论建构”。如果没有这种自觉,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我们就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只有具备这种文化自觉,主流的社会思潮才能理直气壮地“发声”,我们才能批判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唱响人们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筑牢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推进社会全面进步,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三、文化自信:着力提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支撑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心理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的强盛,也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和底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着力提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支撑。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的物质、精神成果,传统文化构成了特定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思想源泉和心理支撑,“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展现它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意义,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大文化根基。

首先,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民富到国强的政治追求,从“民惟邦本”到“民贵君轻”的民生理念,从“兼济天下”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理念、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一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我们所追求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都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中找寻文脉与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消逝,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焕发出智慧与思想的光芒。对这些思想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魅力四射,中华民族也能在纷繁多样的文化思潮冲击中岿然不动,树立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华传统文化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相较于当今时代而言肯定具有局限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世异时移,推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时空转化,将其思想精髓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动力。

2.以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以无畏的牺牲精神、超凡的担当勇气,凝练出特有的革命文化,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富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这一革命文化是我们党不断前行的文化动力,是中华民族历经近代以来种种生死存亡而浴火重生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革命文化这一初心,是在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中以新的伟大斗争的勇气和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大文化动力。

以革命文化的继承不忘初心。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虽然不见枪炮,不闻硝烟,但实质却仍是一种斗争。毛泽东曾指出:“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因此,这种斗争依然需要我们继承革命文化,不忘初心,以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和无惧的勇气,敢于牺牲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应对斗争,不忘本来。

以革命文化的发展攻坚克难。当前,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着诸多改革中的“深水区”“硬骨头”,面对着诸多发展中的“险滩”“暗流”,这同样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要以无畏的革命文化应对这场新的伟大斗争,以革命文化所迸发的澎湃文化动力,赢得未来。

3.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与弘扬,坚定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现代文明成果、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培育、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中国争取话语主动权、坚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坚定文化自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大文化保障。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话语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所在。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坚守文化安全、坚定文化自信的问题上往往只会被动死守,而不会主动防守,最终难以有效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当前,中国尽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国际舆论竞技场上,仍然暴露出软实力逆差的短板,这种软实力逆差集中表现为:中国政府的形象被刻意抹黑,中国的政策意图被歪曲解读,中国的解释申辩被压制淡化,等等。这一逆差和短板的产生,究其根底就在于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不够足,文化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只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核,建设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才能有效克服话语权短板,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坚定文化自信。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赢得话语主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有效抵御西方文化与价值侵蚀渗透的有效途径,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的重要途径。我们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科学性与群众性之统一的新文化,以此文化为内核并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彰显出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魅力和价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独特的政治信仰、民族意识、社会理念、公民伦理和创新精神为支撑,完全可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话语垄断,不断发出和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念,坚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最终确保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赢得主动权,打赢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7-07-25/4534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7-26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