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年谱》(11):毛泽东为什么强调“以理服人”?
重读《毛泽东年谱》(11):毛泽东为什么强调“以理服人”?
林爱玥
1957年4月4日-6日 在杭州南屏游泳池召开会议,听取汇报。
1、毛泽东说:不要靠历史吃饭,不能靠威势吃饭。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理不足,不能服人,势力大也不能解决问题。以力只能服敌。对人民只有说理,只要没理,不管势力多大,资格多老,也输了。
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此次红黄蓝事件中,对哪些人该“以理服人”,对哪些人又该“以力服人”?
个人觉得:
对那些渴望真相,仅仅因为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而人云亦云的人,不管他们的行为多么恶劣,都应该坚持“以理服人”。
相反,对那些借机闹事,惟恐天下不乱造谣传谣的人,应该“以力服人”,必须以雷霆手段捍卫法律的尊严,守护社会的稳定。
诚然,如何区分这两种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是否因为困难就可以不去区分了呢?
2、毛泽东说:我们的生产力与苏联、美国比是落后的。比中国,怎么能说是落后呢?比蒋介石,比一九五0年,不是先进了吗?
中国是否一直在进步,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不是问题,但在极少数人眼里却依然是问题。那么,原因何在呢?
进步是需要参照物的。可以说,在综合国力上,中国无论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纵向比,中国比60年前的中国、30年前的中国,甚至10年前的中国,都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如果有人质疑,那么问题应该出在横向对比上。
网上有个段子:“中国太难了,真的太难了,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和美国比军事实力,要和德国比高精科技,要和北欧比社会福利,要和沙特比油价低廉,要和澳洲比人居环境,要和印度比免费医疗,要和日本比抽水马桶……”
如果按照这个段子的说法,中国不管怎么进步,在某些人眼里都是存在缺陷的,除非中国在任何领域都占据世界第一了。但是,这可能吗?别说现在不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恐怕依然不可能。那么,是否因此就可以否定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与肯定中国的进步并不矛盾!只有肯定进步才能凝心聚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民众继续建设国家的热情和信心,而某些人千方百计否定中国的进步也正是为了摧毁民众的热情和信心,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以上粗体字部分引自《毛泽东年谱》下册第三卷128-129页
好了,今天就重读到这里吧。下面说一些题外话。
自从开始写作《重读<毛泽东年谱>》系列以来,为了尽可能真实的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和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我一直都小心翼翼,特别是我个人的点评,更是如履薄冰,生怕歪解或者曲解了历史。
尽管如此,我仍然不敢说我的《重读》系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战友参与讨论,如果是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不管多么尖锐,我都有胸怀去接受。但是,这两天,有一个网友的留言还是让我感到很意外。
按照这位先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承认毛泽东所说的话都是禁得起历史考验的,但很明显,他对毛泽的所做的事还有保留意见。
那么,毛泽东在建国后到底做了什么呢?这位先生没有说,既然如此,我就不揣冒昧来说一说了,权当抛砖引玉吧。
他推广简化字和拼音;
他普及基础教育;
他提倡并在法律上实现男女平等;
他决策上马“两弹一星”,为中国撑起了核保护伞;
他树立并加持了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他把平等的概念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
他砸碎了中国人身上的一切枷锁,给中国人带来了彻底的解放;
……
请注意,以上只是毛泽东在建国后做的若干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而已。
这位先生,现在,请你来告诉我,毛泽东到底做了什么。
另外,我很想告诉这位先生的是,我有很多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朋友,40后、50后、60后都有,在我认识的人中,无论是提到毛泽东还是提到毛泽东时代,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现在,这位先生,您该明白了吧?您确定还要继续呵呵下去吗?
我曾说过,如何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不仅考验一个人的智商更考验一个人的良知。
我有个朋友,他有一个当年没有上山下乡的伯伯,还有一个当年上山下乡的姑姑,现在他伯伯天天夸毛泽东好,他姑姑天天骂毛泽东坏。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让他们来评价毛泽东,我们该相信谁呢?是该相信他的伯伯,还是相信他的姑姑?
老实说,在我看来,这两个人的话都不可信,因为他们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去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的,个人得到点利益就叫好,个人损失点利益就跳脚,这样的人还没有资格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
历史是不会说谎的,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摆在那里,谁也无法抹去。
最后,这位先生,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几十年来,所有抹黑毛泽东的言论没有一个是站得住脚的,对,一个都没有!您觉得奇怪吗?
不,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乌云注定是无法遮住太阳的光辉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7-12-02/4753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