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冯小刚的《芳华》为谁开?
冯小刚的《芳华》为谁开?
鹿 野
冯小刚的《芳华》上映之后,首日票房破亿,6天破5亿,估计很有可能会创下其执导电影的票房记录。一时之间,热评如潮,不管是看过甚至是没看过的人,恐怕都难以忽视这一部“现象级”电影了。
一、一次穿越
说起来,《芳华》这种出乎很多人意料的高票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想必大家还记得,仅仅半年之前的上海电影节上,冯导刚发表了一通“震撼性”的言论:
【“中国垃圾电影这么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去捧这个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当时,这一通言论引发了不少人的口诛笔伐,但是现在看起来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一批本来就喜欢看冯小刚电影的人由于这番言论顿感神清气爽,自己一下子就变得高人一等,暂时从现实的生活压力当中解放了出来,自然要再一次掏腰包证明自己的逼格。另一批不喜欢看冯小刚电影的人也掏起了腰包,或打算看完以后大骂一场,或计划跟这位大导演赌口气,表示“我就是你口中的垃圾观众,偏偏要看你的垃圾电影”。还有一批喜欢看电影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垃圾,自然也就只有去看冯小刚的电影。单就有这几种人撑场子,票房还能差得了吗?
当然,这种现象也证明了冯式的黑色幽默。虽然从本质上说,中国的电影票房主要是资本控制的媒体舆论来决定的,观众并没有选择权,但是通过名人炒作甚至大骂观众能够制造票房,本身不也就证明了捧场观众确实还不具备很高的素质吗?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或许鄙薄精英,但是在骨子里仍然是崇拜这批人的。这就好像新世纪退出语文课本的《阿Q正传》当中所描绘的情形: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更能证明这一点的是《芳华》小说作者严歌苓近年在大陆的火热。其作品每一次改编成影视都会引发收视狂潮,诸如《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等几乎无一例外。然而,严歌苓之所以能够火热,说到底无非是她跑到了美国,加入了美国籍,并且靠胡编乱造攻击新中国吃饭罢了。如果剥去西方“普世价值”的光环,我们就会发现其作品好像出自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笔下,满嘴都是不伦不类的翻译腔:
【这时我姨妈只知一种极至的耻辱,就是那注定的女性经血;她朦胧懂得由此她成了引发各种淫邪事物的肉体,并且,这肉体将毫不加区分地为一切淫邪提供沃土与温床,任他们植根发芽,结出后果。我姨妈书娟在这个早晨告别了她浑沌的女孩时代。她刚要回到床上,听见窗外暴起吵闹声。楼下是教堂的后院,第一任神父在一百年前栽的几棵美国胡桃树落尽叶子,酷似巨大的根茎倒扎在灰色的冬雾里。】
然而,偏偏这种顶着“美籍华人”、“好莱坞编剧头衔”大骂新中国的人却能在当下的中国受到媒体舆论热捧,并大把大把的捞钱。这岂不是显示了某些人比那些被冯小刚痛骂,却又为冯小刚贡献票房的观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吗?
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回了《阿Q正传》的时代。不仅是阿Q回来了,赵太爷、举人老爷和假洋鬼子也一起回来了。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离开过。
二、二重错位
《芳华》的中心是塑造了一个“活雷锋”刘峰在新中国几十年里屡屡受到压制与迫害的故事。可惜的是,其对雷锋解读是明显不符合那个历史时代的。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从来不认为雷锋精神就是帮老大爷挑水,扶老奶奶过马路,而认为雷锋精神的本质具有强烈的斗争性。其既包括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也包括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甚至,基于阶级分析的斗争性正是雷锋精神的起始点。想必年纪大些的人应该还记得,雷锋的故事就是从被地主婆砍了三刀开始的。这也就是邓小平题词中所说的,雷锋精神与共产主义是分不开的:
【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然而,电影当中被称之为“活雷锋”在刘峰从来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斗争性。其老实到了近乎窝囊的态度,对待一切不公正的现象与问题只有忍耐一条对策。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共产主义的雷锋精神,而是与其水火不容的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所提倡的抽象人道主义。在那个年代,刘峰式的人物正是被作为雷锋精神的对立面进行批判的,怎么可能被称为“活雷锋”呢?
当然,现下某些媒体和专家早已阉割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借这个社会主义的外壳宣传西方普世价值的抽象人道主义内核。因此,年轻的一代人仅仅把雷锋精神误解为扶老奶奶过马路一类是情有可原的,可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冯小刚和严歌苓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只能说他们是有意的进行歪曲编造,先把当下一些歪曲违背了雷锋精神的东西说成是雷锋精神,然后再进行攻击。于是,电影就产生了反穿越式的时空错位。
而且,这种时空错位也不仅仅体现在雷锋精神一个方面,像整个影片攻击的集体主义其实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鼓吹的以服从为中心的所谓“团队精神”,也恰恰是社会主义提倡的以平等为中心的集体主义的对立物。
不过,更大的错位是在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上面。电影一方面极力攻击集体主义,把文工团的集体生活描绘成了一片漆黑,另一方面却又流露出对文工团的解散恋恋不舍;一方面把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描绘成了一出残酷且没有意义的荒诞剧,另一方面却又大炒战争情怀的冷饭……这就好像冯小刚一方面导演春晚时因为红色节目被公知狂喷,另一方面却又通过攻击集体主义甚至是丑化解放军的《集结号》、《芳华》,拼命想跻身公知行列一样。
或许,冯小刚也知道自己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攻击全是胡说八道,只不过是由于媒体话语被西方世界与公知们把持才不得不为之?果真如此,这种令人不知所云的内在矛盾倒是能解释通了。但我宁愿不是如此而迷糊下去。
三、三种标准
《芳华》当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情节是,正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毛主席像游行的时候,突然一群猪闯了进来,冲乱了游行队伍。个中的意味,想必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够看得出来。
这种有“辱毛”情节的电影热映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攻击志愿军烈士为“挂炉烤鸭”的袁腾飞能够登上央视甚至参与历史教材编写,造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东北划给朝鲜”的沈志华能够以初中生的身份成为终身教授并且四处演讲捞金一样。虽然说近来一些攻击中国革命的公知们输掉了官司,但是他们作为原告而非被告本身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时代变了,言论自由了。可就在电影《芳华》上映前三天发生的一件事足以证明这一点并不是当下的公理:
【2017年5月20日,19岁男子罗某某在银川市滨河新区音乐文化广场“锡林浩特”蒙古包内踩踏侮辱成吉思汗挂像,并拍摄视频发布到“快手”网络平台。12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罗某某有期徒刑一年。】
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就在此后的第二天,一批侮辱南京大屠杀死者的人被判处行政拘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袁腾飞、茅于轼等人公然造谣污蔑开国领袖,至今也没受到什么惩罚。
可见当下并不是侮辱什么人都可以的,有的可能是刑事问题,有的可能是行政问题,也有的可能是不会受到任何处罚的“学术问题”。这就好像一些人口中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只限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方面,对待蒋某人那样视人命如草芥,仅在300万人口的中央苏区就屠杀了80万人,造成整个中国几十年人口不增长的屠夫刽子手,仍然是英明神武的千古完人空一格,甚至在某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还要为其不顾千百万民众死活扒开花园口这种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南京大屠杀的罪恶行为辩护,宣称这场对整个战事影响微乎其微,只是留下千古笑柄和持久灾难的蠢事是为了阻止日军南下的必要行动,甚至“迫使日军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
人们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这并不表明“道”本身就是多元化的,相反,多重标准的实质就是没有标准,只能证明“道”已经不存在了。不知怎的,我的眼前又闪现出了《阿Q正传》当中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情境:
【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四、算是结语
“芳华”一词出自屈原的《九章·思美人》。当然,正如诗中的“美人”指的是清明的政治一样,“芳华”也并非本意中“芬芳的花朵”。其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崇高的理想必然战胜现实社会中的污秽: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可惜的是,冯小刚与严歌苓恰恰违背了“芳华”一词的本义。电影不仅没能塑造出集体主义这一崇高理想的必然胜利,反而成为一把刺向理想的匕首,让人感觉血淋淋的。而且影片采取了先歪曲再攻击的做法,可以说完全把“芳”和“泽”倒置了。
不过我相信,虽然现在一些人对屈原进行各种质疑、否定,甚至要千方百计论证其“不存在”,屈原也仍然是冯小刚和严歌苓无法比拟的。总有一天,历史终会证明屈原的正确与冯严之流的荒唐。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7-12-25/4790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