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为什么成了改革先锋?
王永民为什么成了改革先锋?
全根先
改革先锋王永民
2018年12月18日上午,中央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上隆重表彰了一百位改革先锋。其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毕昇”,“把汉字带入信息时代”的王永民先生。他的事迹已经被中宣部列为《学习强国》的内容之一。
王永民,1943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78至1983年,他以五年之功,研究并发明“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一举攻克汉字能否输入计算机、跟上信息化时代这一困扰学术界、科学界多年的难题。1983年后,他又以十年之力推广普及五笔字型,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曾五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三十余年来,王永民先生可以说是誉满全球,拥有众多的荣誉,诸如,1985年,获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8年,国务院授予其全国十位“劳动模范”之一;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位杰出共产党员”之一;2003年,与杨振宁、李嘉诚、贝聿铭等一起,荣获“世界华人21世纪极致成就奖”;2005年,中国发明协会授予其“当代发明家”称号;2008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五笔字型”的重要性
“五笔字型”为什么重要?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从汉字谈起。简单地说,王永民先生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可以说挽救了汉字的命运,挽救了汉字可能被信息时代淘汰、被其他文字所取代的命运,直接将汉字带入到信息时代!
我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TAC),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这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伟大发明,标志着人类从此将进入信息化时代。20世纪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1980年以后,微电脑兴起并迅速地进入学校与家庭,进入千家万户,席卷至世界各国和各行各业。
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着汉字能否输入计算机、适应信息时代的重大问题。有人提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产士”。成千上万的汉字能否进入计算机,就成为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难题。 正因为如此,1983年王永民先生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以后,有人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当时在河南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英华大字典》主编郑易里先生看了现场演示后,激动地说:“从今天开始,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个发明的巨大意义,一时还难以估计”。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五笔字型,中国人的办公桌上,每台电脑都拖带一个专门制造的“汉字键盘”,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情景?如果五笔字型是外国人的专利,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是靠什么传承和发展至今,就是汉字。没有汉字,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文明。如果汉字不能输入计算机,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甚至被其他文字所取代,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衰弱,外敌入侵,汉字曾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试图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计算机出现和普及以后,汉字又遇到重大挑战,有人甚至预言:汉字必将消亡。
所以,我们今天评价五笔字型的意义与价值,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才能正确地、全面地去把握。
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人类可能还处于野蛮时代,没有文明可言。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劳动,能创新,创造大自然不曾赐予的东西。人类的创新,既有个人的,又有集体的;个人的创新,终究要归入集体的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文明成果之中。
20世纪70年代,汉字能否输入计算机,已成为有关领导和科学家关心的重大课题。据说,世界上为此倾其全力从事研究与奋斗的学者、专家多达万人,发表的研究报告、试验成果或者专利多达一千余种。那么,为什么最后摘取这颗皇冠上璀璨宝石的人,会是中国人王永民呢?
王永民开始研究汉字输入计算机问题,是在1978年。当时,他是河南省南阳地区科委的一名工程师。他还没有计算机,全靠手工抄写编拣,带领助手,开始把《现代汉语词典》中12000个汉字逐一分解,做成12万张卡片,从数以百万计的统计记录中,归纳出六百多个组成汉字的字根。再根据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定量的《字根频度表》,创立了“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及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地精简字根,压缩键位,三年间摸透了每一个字根的“脾气”,从180键、90键、62键,直到1982年6月,压缩到36个键,可以对一万个汉字进行编码,重码只有70对,达到了当时国内汉字输入方案的最高水平。
然而,王永民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1983年春节前,他毅然抛弃花了一年时间亲手制作的62键汉字专用键盘,在保定华北终端厂的帮助下,完成了使用英文原装键盘36键汉字编码方案的上机试验。原本以为可以敲锣打鼓地向省领导报喜,可就在此时,王永民获悉:台湾已经有了26键“仓颉码”输入方案,他的36键白废了!
在专业技术方面,王永民是一个决不服输的人。为了不输给台湾的“仓颉码”,在风雪交加的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小旅馆里,他几天几夜地苦思冥想,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叫“末笔字型识别码”的奇妙方法:同时采用汉字的“末笔信息”和“字形信息”,得以大幅度降低重码率,居然大刀阔斧地把36键方案,砍掉11个键,跃升为25键方案,仅仅用125种字根,在重码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完成了世界上汉字输入技术的“登顶一跳”!
就这样,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汉字输入方案——“五笔字型”上机成功,外国人的键盘一个螺丝钉都不用动,便可输入成千上万的方块汉字!这是作为一项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有人认为,这项发明的重大意义,足以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相媲美!
不忘初心的赤子情怀
这些年来,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但是,王永民先生始终保持着虚怀若谷、埋头苦干的学者风范。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介书生,半个农民”。他从河南南阳的农村出来,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文盲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王永民说,贫穷是一种动力。小时候的王永民聪明好学,勤于动手,从小就有许多的发明,可以说天生是一个发明家。高中毕业时,他的六门功课,平均成绩达到99.75分,并以南阳地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科技大学。大学期间,在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马大猷等科学家的教诲下,学业精进,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从1983年发明五笔字型到今天,已经是第36个年头了,王永民先生也已是76岁的老人了。然而,他依然每天坚持工作,不耻下问,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始终在专业的最前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目前,他已拥有50来项国内外专利,所写论文、专著,以及编写的各种教材、编码字典等,更是不计其数。对他而言,创新之路没有尽头。当选改革先锋以后,有一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8年,最大的成果是推出了新版‘五笔字型’最高版本,有着更好的统一性和兼容性,能处理更多汉字版本。我还研究了如何用动漫的形式教授大家学习五笔字型,不久将和大家见面。”
王永民先生还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人。他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热爱家乡,时刻关心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对于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和不公,丝毫没有怨言,总是以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生活。他生活俭朴,事亲至孝,严以律己,关心后学,与之交往,如沐春风。
总之,我认为,王永民先生当选改革先锋,是当之无愧的!
在此,我想借用他在表彰大会当天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作为本文的总结。王永民先生说:“我很幸运遇到了好时代,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在科技浪潮中,每一个行业都正在被重新定义,相信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正如同大会上少年队员们为我们献上了鲜花,让我看到的是一种蓬勃的希望,我相信年轻的一代一定将会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大的奇迹!”
(全根先,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总审校,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红色文化收藏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影像史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理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19-02-28/5529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