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回应了,挺方方的公知和媒体都别跑
方方回应了,挺方方的公知和媒体都别跑
子 午
“Wuhan Daily”的美国版和德国版在亚马逊上预售的消息,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已经热议了两天多,方方沉默良久,刚刚终于在微博上以转摘方粉言论的方式作出回应了:
笔者在昨天的文章《日记国外出版,封面污蔑中国,方方知情吗?》中发出了疑问:“Harper Collins出版方方日记,征求过方方本人的同意吗?有跟方方恰谈过是一次性支付报酬还是按比例抽取版税吗?”
“如果Harper Collins出版集团事先已经跟方方本人洽谈好了出版事项,那么,方方女士就更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同意这本严重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图书在美国出版?!”
方方在刚刚的回应中,摘完方粉的话,紧跟着评论了一句“一个人拥有常识多么重要”,什么常识?——“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坍塌掉,一个自信的政府也不会因为一本书就无端地指责作家”。
这一方面等于承认了方方是知道、而且是同意美国出版社的出版计划的,相应的她也不反对“Wuhan Daily”的封面题名以及序言对中国的恶毒攻击,尽管这两项内容不是她本人写的。这本书在西方的出版等于是给西方政客正在炮制“中国赔偿论”攻击绞杀中国,送去了一枚的重量级炮弹。一本“Made in China”的日记对西方普通民众的蛊惑,远远胜过西方政客炮制的一万句谎言!
而另一方面,方方强调的这个所谓的“常识”,既是说给质疑她的公众听的,更是说给“领D”听的。无非是向西方卖完武汉人民的“惨”,赚取了名声和稿费,再向“领D”卖自己的“惨”,妄图给自己脱罪。
笔者在昨天的文章最后已经假设到了这种可能,也呼吁有关方面该“过问”一下这位退休的前省作协主席了。至于“领D”要不要过问,那是“领D”的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如果有人想继续装睡,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有亿万正直、热血的中华儿女在,笔者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
方方日记无疑是觉醒了一大批青年,正如笔者前天被删的那篇《“万万”没想到: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所说的,“反面教员的力量也不可低估,年轻一辈正在自己教育自己”,方方和她的“Wuhan Daily”就是这个反面教员,不仅帝吧的“五、六岁心智的孩子(方方语)”觉醒了起来反对她,B站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大批年轻人也觉醒了,以无数声音弹幕轰炸汇聚成“代表一个时代(依然是方方语)”的声音来反对她。
更加令笔者欣慰的是,在方方今天那条微博下面,连她曾经的90后粉丝都要出来反对她:
自1月底方方开始写所谓的“封城日记”起,就因为灰暗的笔调以及大量道听途说的编造,在舆论场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挺、有人批。抛开那些公然站在西方大资本立场的文化汉奸,仅仅是左翼内部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到如今,“封城日记”在西方出版成为帝国主义绞杀中国的一把利刃的事实面前,还认识不到方方日记本质和性质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环球的胡总编曾在3月19日出来为方方解围,称“方方们”是大幕上“少不了的一种颜色”:
而就在昨晚胡总编不得不出来表态说:“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人民,包括那些曾经支持了方方的人,将用我们多那么一分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
之前持“少不了的颜色”论的胡总编,不也曾经是“支持了方方的人”之一吗?前后矛盾的说法,识时务也好,投机也罢,但好歹出来表了个态。在方方为美帝递刀子已成事实的情况下,那些曾经跳出来公开力挺方方的公共知识分子们是不是也该再出来表个态了呢?
那些小虾米的汉奸公知就不说了,就说说这篇文章列举的“中国大学七位顶尖教授”吧:
华中师大教授唐翼明:下次诺贝尔奖应该颁给方方!
同济大学教授陈家琪:因为方方,心中暗暗看不起自己!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方方日记》有5000万阅读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面对方方,我们这些爷们难道就没一点愧意?
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直面对冲,迎头相撞是方方!
这篇文章号称七位,只列举了五位,另外还有网友搜集的: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她是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她是大家闺秀
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话说方方日记——以文学经典和善良人性的名义
著名作家阎连科:要感谢方方,是她捡起了作家和文学掉在地上的脸
……
此外,还有在方方写日记期间,公开追捧她、为她站台、变相解围的一众媒体:
这里,笔者对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随手记个账。“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注意,记账不是给“领D”打小报告,笔者只是在替正义的民众记账。今天,你们不给正义的民众一个说法,未来正义的民众自然会给你们一个说法。
有一个算一个,都别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wh/2020-04-10/6230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