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用唯物史观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

 虚无主义历史观往往打着澄清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的学术研究幌子,摆出秘史曝光、真相揭示的招牌,兜售私货,歪曲和颠倒历史,使不明真相的人们不知所措,从而干扰人们的思想,这明显是一种敌对意识形态的攻势。

  历史是什么?马克思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是自然、社会、个人等一切存在物的客观历程。然而,客观的历史过程本身不会说话,它必须通过实物遗存、文字或口传才能够展示自己。在记录历史时,记录者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历史真相的揭示程度、个人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但是,这种主观差异并不能改变客观历史的真实性,因此,虚无主义历史观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实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它、评价它,但决不能将其一笔勾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他郑重声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这就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的抑或是文化的虚无主义的界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可考察的历史,新中国也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无论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的考察都离不开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者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遵循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尊重历史事实,考虑历史传统,探求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屡屡出现虚无主义思潮。伴随着社会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困惑、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动摇、对共产党的历史和领导力量的怀疑,这股思潮是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显著特点的。一些将历史虚无化的言论甚至公开在出版物上发布,而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和不断发展则放大了其不良影响。

  虚无主义历史观是虚幻的,因为其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摒弃了唯物史观,他们便能够随意歪曲和抹杀历史,用一己之见的主观想象来重构中国近代史,就能够把历史的进步说成历史的倒退,把人民英雄抹黑、丑化成恶徒,给民族叛贼贴金、洗白美化成英雄。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唯心史观,其世界观和历史观在深层次上都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在仍然存在阶级的世界上,所谓“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虚无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是诡辩论。摒弃了历史辩证法,他们便能够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古今历史真相解密的幌子下,他们抽丝剥茧,片面引用一些史料轶闻,用孤证和掺水的材料,展现碎片化的细节,提供各类震惊、雷人的所谓历史真相。虚无主义视野下的历史有哗众取宠之谓,乏实事求是之意。诡辩论的方法使之能够任意建构、假设历史,歪曲近现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严重违背了历史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是抽象人性论。一旦抽象掉了民族、阶级、特殊国情和具体历史环境,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便能够堂而皇之地将西方价值观的一些观点变成所谓的通则,并以此一统天下。人们在这里看到,其实它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通过重新评价,虚无掉的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革命史,是领导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否定的是包括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战争等革命战争的成果和历史地位,否定的是曲折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否定的是现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轻易做出的判断和结论其实并不是随意的率性而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值得注意的是,虚无主义历史观往往打着澄清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的学术研究幌子,摆出秘史曝光、真相揭示的招牌,兜售私货,歪曲和颠倒历史,使不明真相的人们不知所措,从而干扰人们的思想,这明显是一种敌对意识形态的攻势。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一句十分深刻的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试想一下,我们的历史如果任由他们虚无化,那么丢失政权、“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苏联解体之前的重评历史不就是一面镜子吗?

  科学的历史观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历史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所系,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是执政党的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历史辩证法,必须摒弃一切虚无主义的谬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折射出来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和探讨,给以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廓清其产生偏差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同时,理论工作者应该积极推进唯物史观的自我创新和发展,切实增强唯物史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说服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应该完善唯物辩证法在新形势、新局面下的运用和发展;努力构建和传播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明辨是非,实现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统一。

  (作者系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x/2014-11-17/2885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11-17 关键字:哲学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