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搞不清什么是“私有制”?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思政课中的变迁
近来,人大周新城教授引用《共产党宣言》当中“消灭私有制”的文章引发了争议。在争论当中,许多人弄不清私有制的概念,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是刻意混淆是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事件确实暴露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很多基本常识在部分年轻人当中已经变得相当陌生。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有很多,现在的媒体与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无疑是重要的原因,部分中学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姓马不信马”也是难以忽视的问题。不过,笔者今天在这里想仅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淡出思政课是当前部分年轻人中对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等常识性概念一无所知的重要原因。
首先说一下初中的情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发生了多次变化。不过绝大多数时间基本的框架是一致的,也就是初一的时候讲共产主义道德,初二的时候讲社会发展简史,初三的时候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在这种框架之中,初二的社会发展简史部分主要是介绍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情况,因此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贯穿了整个学年。在这五种社会形态当中,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又是重中之重,一般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主要是介绍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剩余价值规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般来说,经过初二阶段的学习之后,人们就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1997年时,初中的思想课程发生了第一次巨变,即提出与国际接轨,把思想政治课大纲改为思想政治课标准。具体说来,初一的情况变化不大,仍然是道德常识。初二改为学习一学年的法律常识,初三则把原初二的社会发展简史和原初三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当中除了法律常识部分以外合并,改为社会发展与中国国情常识。这次改动之后,社会发展简史部分缩减了近一半的课时,虽然仍然保留了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等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内容较之以前已经削弱了不少。
更根本的变化发生在2001年。在这一年里,课程标准把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改名为思想品德课。每个年级都进行了去专业化,像初一的思想道德部分大大淡化了道德的阶级性等内容,初二的法律常识部分也淡化了法律是阶级统治工具等内容,但是主要的变化还是发生在初三。原初三课程中包括社会发展与中国国情两部分,社会发展史的课时约占一半稍多,新课程中的初三改为只讲中国国情,把社会发展史的内容全部删去。此后,初中教材虽然又经过多次调整,但是相关内容再未恢复。也就是说,从2001年起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等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就退出了初中教材。
高中则呈现出变化比初中更早,而且是“一次突变”的情况。具体说来,从新中国成立到90年代中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大纲虽然变化很频繁,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两年制高中实行的是高一讲政治经济学常识,高二讲哲学常识,三年制高中的高三还要加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年长一点的人大概还记得,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曾几度实行过把高中缩为两年制的改革。)高一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又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上半年的资本主义部分主要是按照《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讲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下学期的社会主义部分则主要是讲当时中国实行的经济政策。
但是,1996年5月颁布的高中思想课程标准一下就根本改变了原来大纲体制下的课程框架。即改革之后的新课程不再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部分,每一个单元的课程都是先讲一点儿基本概念然后就转入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分析,诸如银行的作用,税收的作用等等,而把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批判几乎全部删除了。2004年高中实行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的新体制之后,政治经济学部分大约压缩了一半课时(从72课时减少到36课时),但是基本框架没变,仍然是集中于对当代中国经济政策的阐述,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当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呈现出“多次渐变、逐步淡出”的情况。在50年代的时候,从大一到大四依次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总共达472学时。其中政治经济学高达136学时,极为详细的讲解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当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分析批判。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基本课程设置与50年代大体相同,仅仅把马列主义基础改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学时有所减少,就政治经济学部分而言,当时规定文科每周三学时,共105学时,理科每周两学时,共70学时,明显不及50年代。
1985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具体说来,就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同时文科增加一门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简称“85方案”)。在这种课程体制之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时多次微调,但总体看较之前又有所减少。例如,1991年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时文科为350学时,理科为280学时,其中马克思主义原理为140学时,其他各门课均为70学时。由于当时苏东剧变的形势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规定是“85方案”时期学时最多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也只是70学时,相当于恢复高考时理科的水平。
1998年时,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具体说来,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再重新分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把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简称“98方案”)。在这种课程设置下,文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缩减为36个学时,理科缩减为40个学时。不过虽然课时减少了将近一半,但是仍然保留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当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分析批判的基本框架。
更彻底的变化发生在2005年(简称“05方案”)。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概论,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但是最大的变化还是发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改革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次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这门课的总课时只有48个课时,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哲学,一般高校也由哲学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政治经济学部分名义上大约有10个课时左右,实际在教学当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根本不提。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学与高校思政课中就几乎全部消失了。
附带说一下,严格的说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淡出的范围还不止中学和高校。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就在小学当中也设置了思想政治课,甚至直到1978年的十年制全日制中小学教学大纲当中,小学的最后两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重点内容还包括了解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私有制、公有制、剩余价值等一些基本概念,以便为中学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打基础。而在80年代以后小学只讲思想品德,这些内容就基本退出了。不过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原来讲的也非常简单,所以在这里笔者就不多说了。
总之,在80年代以前的课程当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逐步深入的系统化学习。但是,相关内容特别是资本主义部分在80年代就退出了小学,1996年起基本退出了高中,2001年起又退出了初中,2005年起在高校也大大淡化。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个别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人从小学到大学都很难在课堂上学到多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甚至对于生产资料、剩余价值这些基本的概念也都一头雾水。所以在周新城教授的文章引发的争论当中,才会出现很多年轻人搞不清什么是“私有制”的怪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x/2018-02-11/4874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