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新医改方案”的制定要体现民主性
“新医改方案”的制定要体现民主性
郭松民
苦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国人所翘首以盼的“新医改方案”,仍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日前“有接近医改方案制定的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七大课题组已将各自的医改方案按时上交到医改协调小组”,但“由于课题组都已和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签署了保密协议,可以肯定,到方案公布之前,不会再有更新的消息公布于媒体了。”(5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条新闻让我看得莫名其妙:新医改方案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作战计划吗?显然不是;新医改方案是卫生部给全国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日惊喜”吗?当然不是;新医改方案涉及到制定方案的官员和专家学者的个人隐私吗?肯定没有。既然如此,这些方案究竟有什么好保密的呢?搞得这样神秘兮兮,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样子,如果有人因此指责新医改方案的设计者借此夹带自己的私货,以维护部门和行业垄断利益,这些人又该如何为自己辩白呢?
医疗改革涉及到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我看来,新医改方案的制定不仅不应该保密,而且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向社会保持透明,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只有通过这样的程序形成的医改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性,才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也才能够真正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
从历史的教训来看,原来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医改,之所以会被宣布为“不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因为在制定的过程中,走了神秘主义、精英主义的路线。医改方案并没有经过社会公众的充分讨论,更谈不上达成共识,就被匆匆忙忙地付诸实施了,其结果是,到2005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还有数据还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在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无疑存在着无数的人间悲剧。
也许有人会认为,公众缺乏医疗专业的知识,很难在讨论中提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因此让不让他们参与都并不重要。就算是这样吧,但公众作为新医改方案全部后果的最后承担者,却有权知道在讨论制定新医改方案的过程中,谁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谁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谁持有什么样的立场。我认为,这是避免新医改方案成为新的豆腐渣工程的最有效方式。新医改方案的设计者也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公众表明自己敢于对社会、对历史、对真理负责的勇气。
当然,丑媳妇总归是要见公婆的。从新闻中看,医改方案的最后定稿还是要公之于世的。但公布最后的定稿,和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保持透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将生米做成熟饭,只是让公众接受最后的结果,实际上排除了公众的参与,而后者则体现了对公众智慧和参与权利的充分尊重。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少数精英策划于密室,还开放给社会公众充分参与讨论,这是区别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不是具有民主性的重要标志,而是不是具有民主性,又是公共政策能不能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的医疗改革,因为在民主性方面的欠缺,已经“不成功”了一次了,难到还要再“不成功”一次吗?
http://news.sina.com.cn/c/h/2007-05-14/094212982285.shtml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13-05-02/9227.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