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三个自信”不够,吴建民推出了第四个“自信”——评《大外交需摆脱弱国心态》一文

  现如今的中国有“三个自信”,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最新标志性的词汇,可谓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但是,有人认为,仅仅“三个自信”不够,在一篇题为《大外交需摆脱弱国心态》的文章中,有的人推出了第四个“自信”。

  这篇文章发表于11月20日的《环球时报》,作者号称是著名的外交家吴建民。在这篇文章中,吴建民先把中国捧了起来,说“中国来到世界舞台中心”,捧起来之后立刻就狠狠地摔了下去,问题或者罪状有二,一是中国有“一种弱国心态和惯性思维”,“总怕人家瞧不起”,二是虽然来到了“世界舞台中心”,但与“大国地位是不相称”,也就是说,没能担负起一个“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应担负的责任。

  中国怎样才能担负起一个“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应担负的责任呢?吴建民提出,总的要求就是“克服弱国心态”,“自信”起来,并具体地指出在“大局”、“气度”、人心等三个方面应该怎样做,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过去的“小外交”升级为“大外交”,才能与“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地位相称。并且,“大外交”家吴建民先生还煞有介事地教导说,不仅中国政府应该这样,而且中国的老百姓也应该这样。

  既然吴建民先生如此垂青,连中国的老百姓也入了法眼。身为一介百姓,笔者真是感激涕零。激动之余,认真学习领会吴先生的大作,却感到有几个问题非请教一下不可。

  其一,中国到底应不应该在乎别人怎样说。

  吴建民说中国“弱国心态”“不自信”的突出表现,是“对于别人的评论十分介意”,“总怕人家瞧不起,总愿意对人家说我这个好、那个好,生怕人家看不到”,这是必须予以克服的。也就是说,中国不应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可是,在后面接下来的论述他又说“你讲的话,你提出的主张,世界上多数人觉得有道理,有吸引力,受到欢迎,这样才有软实力,才有话语权。如果你的言行,你的主张,人家讨厌、反感、厌恶,那就谈不上什么软实力了,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了。干得越多,讲得越多越糟糕”,这又等是说中国还必须在意别人的评价。

  这样一来,笔者就不免糊涂发懵了,中国到底应不应该在乎别人怎样说呢?著名外交家的前后逻辑何其自相矛盾耶?

  其二,国家之间只有看法不同的分歧吗?

  吴建民认为,中国要有“求同存异的雅量”,并且说“国与国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分歧是必然的”。这是对中国比较“温柔”的批评,原则上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出现分歧的原因,并不像吴建民接下来所阐述的那样,“有这样那样不同的看法,是天经地义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多数不是看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一般的分歧之外,其中还有严重的对抗,并有可能因为对抗而演绎成为冲突、战争,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就像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所宣称的那样,敌人无时无刻不在,无时无地不在。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做到“和而不同”呢?又怎么能有“求同存异的雅量”呢?比如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巴沙尔与美国,他们之间怎样“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不是尽管别人解决不了这些复杂的问题,但只要“大外交”家吴建民出马,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全世界都“和而不同”了?

  如此说来,激烈中日钓鱼岛之争,只要吴建民先生出马,一定可不费吹灰之力、手到病除了。吴建民敢打这个保票吗?

  其三,美国外交“更多地考虑大局、气度和民心”了吗?

  吴建民先生训诫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应该摆脱弱国外交的心态,应该更多地考虑“大局、气度和民心”,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据此,笔者想到,美国该没有什么“弱国外交的心态”吧,应该是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心目中的“大外交”和大国外交了,而且就“世界舞台中心而论”,中国再怎么“中心”,也“中心”不过美国吧。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问上一句,美国“更多地考虑大局、气度和民心”了吗?如果美国不是这样,没有按照“大外交”家吴建民先生的意见办,那么吴建民凭什么要求中国外交必须“更多地考虑大局、气度和民心”呢?这是美国通过吴建民先生对中国提出的要求吗?

  不客气地说,吴建民在这篇文章里对中国大帽子、大棒子轮番挥舞,一会儿用大棒子打中国,什么“弱国心态”、“不自信”,一会儿用大帽子压中国,什么“大局、气度和民心”,什么“人类的利益和世界的前途”,总之是软硬兼施、连蒙带骗。似乎他吴建民有多高的水平、多大见识似的,还赶时髦地弄出了又一个“自信”,大有在“三个自信”之外再开宗立派的架势。如果真的按照吴建民所言,中国这样的“自信”起来,中国真的就能在“世界舞台中心”并且扮演与“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美妙角色吗?

  我们说,如果中国真的这样自信了,那将成为一个十足的傻瓜!

  让中国当世界傻瓜,大概这才是“大外交”家吴建民此文的本来涵义。

  附:大外交需摆脱弱国心态

  吴建民

  中国来到世界舞台中心,是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带来的结果。过去几年世界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大大加快我们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不论对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我以为,我们需要逐步克服弱国心态,摆脱惯性思维。

  国家和人一样,总是生活在惯性之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我们长期是一个弱国。长期弱国的状态使我们形成一种弱国心态和惯性思维。弱国心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不自信,对于别人的评论就十分介意。不自信,总怕人家瞧不起,总愿意对人家说我这个好、那个好,生怕人家看不到。这种心态和惯性思维,与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弱国心态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言行。克服弱国心态,需要时间,更需要自觉。媒体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大局、气度和民心。

  所谓大局,就是要考虑人类的利益和世界的前途。因为中国的利益已经和世界连成一气。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讲到义和利的关系。他强调,在必要的时候,为了义要牺牲一点利。什么是义?人类共同的利益是义,世界的前途是义。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毫无疑问就占领了道义制高点。

  所谓气度,是与一个国家的地位密切相关的。处在世界舞台边缘的气度和处在世界舞台中心的气度是不一样的。你既然来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人家当然要对你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是必然的。这是你处在舞台边缘的时候不会有的待遇。我们对于别人的评头论足,不必过分介意,要有求同存异的雅量。

  国与国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分歧是必然的。因为,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观,各自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这样那样不同的看法,是天经地义的。大家都是一种看法,那才是怪事。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因此,在同别国打交道的时候,绝不能把分歧看成两国关系的全局,那就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必须考虑争取人心的问题,人心的向背至关重要。国内是这样,世界更是如此。中国外交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着眼于人民,今天需要更加发扬光大。我们讲话,做事情,必须考虑到,要争取世界多数人的同情和理解。世界上有坏人,但我坚信一条,不管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好人居多数,人民是好的。千万不能在国与国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放弃做人民的工作。中国对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停顿。最近菲律宾受到超强台风“海燕”的袭击,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习近平主席向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发去了慰问电,中国红会向菲律宾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这些行动是得人心的。

  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学界和媒体上,经常谈到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问题。软实力也好,话语权也好,绝不是卡拉OK自娱自乐,也绝不是自己说有就有的。你讲的话,你提出的主张,世界上多数人觉得有道理,有吸引力,受到欢迎,这样才有软实力,才有话语权。如果你的言行,你的主张,人家讨厌、反感、厌恶,那就谈不上什么软实力了,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了。干得越多,讲得越多越糟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外交早已从小外交走向大外交。参与外交的行为体已不限于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同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接触的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参与这项工作。如何适应中国来到世界舞台中心这样一个新事物?当然,这是政府要首先考虑的,但老百姓也不完全是局外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13-11-21/2377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1-21 关键字:吴建民  外交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