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日期:2015-11-22 点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或听到的消息大部分是负面的,充满着形形色色骇人听闻的坏消息,但人们似乎热衷于从坏消息中找到兴奋点或者刺激,坏消息就像是日常平庸生活的添加剂,人们对它乐此不疲。到底是媒体对负面新闻产生了偏见还是取悦于我们喜欢坏消息胜过好消息的偏好?是媒体太负面?媒体的研究表明坏消息的数量远远超过好消息,而人们也在不断寻求突发的负面事件。
近来,冲击公众眼球的除了“双十一”的购物狂潮,最厉害的就要属“瑞丽停刊”疯狂席卷朋友圈的消息了,此条消息一经发出,《瑞丽》的读者们纷纷来电询问是否《瑞丽》就要从此告别纸媒。如此一窝蜂的跟风转发所谓的坏消息,一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生活乐趣“。
然而,坏消息的强烈刺激真的是所谓的“生活乐趣“吗,答案当然是”不“。人们之所以会对坏消息趋之若鹜并津津乐道,是因为我们往往会更担心,而不是更开心。我们每经历一次担心,就刺激了我们的应激激素,人们会感到不安、惊讶等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刺激;然而当所担心的事一旦被证实,或被辟谣,我们也就恢复了平静,因为我们知道了真相是什么,不再表现得过于关心和毫无开端的吐槽。
另一方面,由于社交网络交流的范围增加,我们传播坏消息就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人们的分享意识自古以来就像“初始设置“一样伴随着自身,我们乐于分享,乐于发现新鲜事物并把它们告诉别人,在他人的面前表现出”最先知道“的优越感。然而比起好消息,坏消息当然更加具有冲击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坏消息会对人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当我们找到了,我们就会分享出去,而并不在乎消息是否真实,只要消息够劲爆,”真实“并不是检验消息的唯一标准。
在《瑞丽》杂志被停刊这一所谓坏消息中,也存在发布方橘子娱乐的不属实、片面的行为。人们爱听坏消息本质上无伤大雅,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有鉴别真假消息的能力。在涉及“瑞丽停刊”的文章中,大篇幅不属实的假消息显而易见,人们乐于分享但并不太会追究文章的真实性。作为消息的撰写方,在未经查证的前提下就发不出虚假消息赢得人们关注,此类做法也是坏消息传播的一大手段:利用公众的盲目无知与乐于分享的心理。分享信息并不是件坏事,但被媒体利用的被分享、被转发就是对公众权利的践踏与剥削。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15-11-21/3506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