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马克思主义永远是党的精神旗帜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永远高擎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之旗、理论之旗,更是精神之旗、信仰之旗。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这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开始,就自觉而笃定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旗帜。95年来,无论弱小还是壮大,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无论艰难还是辉煌,中国共产党都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从未改旗易帜、从未偃旗息鼓、从未旗靡辙乱。

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基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关系,成功地破解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密码,成功地找到了开启人类社会发展新前景的钥匙。由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由于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由于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成为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的普遍真理。先进的政党需要科学的理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先进性,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真理的力量。

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学说。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它公开申明要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它的全部理论内容都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由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内在一致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是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学说,又是致力于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学说。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雷鸣九天的影响力、改天换地的冲击力和强若磁石的吸引力,在全世界都找到了广泛的信奉者、拥护者和支持者。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关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彻底、那样深刻、那样真实,也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命运奠定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一崇高的价值指向,决定了它能够代表并且到目前为止只有它才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学说。先进的政党需要广泛的人民支持。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先进性,就在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人民的立场。

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并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不断取得的胜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政党需要成功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在于不断在实践中开辟出成功的道路,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实践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品质、人民性品质和实践性品质,使得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毫不动摇地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并未因时代的嬗变更新而“褪色”,依然折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依然焕发出强烈的人民立场,依然喷涌出不竭的实践智慧。面向未来,不管时局如何发展,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始终如一地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在擎什么旗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永远清醒、永远坚定、永远执着。我们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马克思主义这面精神旗帜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16-09-29/4027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9-30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