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周新城:批判错误思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好方法

批判错误思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好方法

周新城

timg.jpg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列宁说过,工人的自发运动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凝结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中,只有认真读经典著作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习近平2012年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研究中心时,强调要认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老祖宗不能丢。

为什么要读经典著作,怎么读经典著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学术生涯,就此谈一些看法。

第一,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

习近平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根本条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政治风浪中就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长期是从事苏联问题研究的。1964年中央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苏联东欧研究所,那时我就被调入苏联东欧研究所研究苏联问题,直到2002年才离开,一生精力最旺盛的年华都在研究苏联问题上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时候,许多人惶惑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颜色,社会主义有前途吗?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站得住脚吗?甚至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扛多久?动摇、迷茫、困惑的情绪弥漫开来,不少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赞扬资本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言论充斥舆论。事情仿佛像福山说的那样,历史到资本主义就终结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迷雾。在社会主义跌入低潮的情况下,这一定程度上也是难免的。

那时,我到一所大学去讲苏联问题,强调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曲折,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这所学校的马列部主任问我,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剩了没几个了,你怎么还相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你的信心是从哪儿来的?我当时回答:我是读《资本论》得来的。

1955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当时学校里,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气氛浓厚,人人都如饥似渴地读经典著作。在这种风气感染下,我认真读了《资本论》,翻来覆去地阅读,重要的段落几乎都可以背下来。应该说,这段经历影响了我一生,打下这个基础终身受用。我完全被《资本论》严密的逻辑征服了。马克思分析问题,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颠扑不破,任谁也反驳不了,这种科学性不能不令人信服。马克思提出两个必然,即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出于善良的愿望,或者诉诸人的理性,而是具有科学依据的。他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得出这一结论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积累、生产的集中,使得生产力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这种性质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按照全社会的利益来组织、调节经济的运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这样,生产方式与占有方式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生产方式起来反抗占有方式。这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敲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剥夺者必然要被剥夺。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就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尽管历史发展的进程会出现反复,但总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这一套科学的理论说服了我,使得我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在苏东剧变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也不会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高潮的时候,相信社会主义是不足为奇的。关键是在社会主义跌入低谷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这考验着每一个人。这种情况下,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我的感受是,只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才可以做到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这就是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所在。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一生都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生都悟马克思主义基本道理。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政治上毫不动摇的根本保证。

第二,读经典著作应该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学。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见到这样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背得很熟,但一遇到现实问题,就全忘记了,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了。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导革命实践的锐利武器。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带着问题学,学习是为了回答、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学懂马克思主义。死记硬背一些条条,并不意味着读懂了经典著作。

我说一件事。21世纪初,社会上对劳动价值论讨论得很热闹。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写了一篇《劳动价值论读书笔记》,把我们几个人找去讨论,征求意见。讨论中我向铁映同志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读《资本论》的?他原本是学工科的,年近古稀,工作需要才转而研究《资本论》,这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他回答我说,我是遇到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或者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就想假如马克思遇到这个问题,他会怎么考虑、会怎么回答?带着这样想法去读《资本论》,到《资本论》中去寻找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去找现成的答案)。实际上他说的就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想一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该怎么分析,然后带着这样的想法,去读经典著作,寻找答案。

我完全赞成他这种学习经典著作的方法。不联系实际,是很难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的。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有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家都熟知,考试时可以得满分,但碰到现实问题,就不知道运用熟知的原理来分析和回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用来对付考试的,考完了,就全都还给老师了。这表明并没有读懂经典著作,没有搞明白马克思主义。

举一个例子。西方经济学经常讲“经济人假设”,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自利是每一个人固有的、亘古不变的本性。私有制是符合人的自私本性的,所以私有制是永恒的,不可能被消灭,私有制也是最有效率的。我问过许多学生:这套理论对吗?经常听到的回答是:“有道理”,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十分普遍,好像这是人的本性。我就问他们,你知道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回答说,知道。我就问他们,既然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属于上层建筑,它应该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怎么会成为人的亘古不变的本性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自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也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失,它不可能是永恒的。至于说私有制是由自私观念产生的,那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它颠倒了因果关系:本来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却说成是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头足倒置了。显然,“经济人假设”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论证私有制万岁而编出来的反科学的理论。这说明,不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教条来背诵,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不管用的。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头脑,必须联系实际。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回答问题,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

我们常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当我在课堂上讲这一点时,有一位同学表示不赞成,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错误的东西,需要纠正,正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中的错误观点,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还说,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承认,他举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为证。

这个问题值得澄清,它涉及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涉及抱什么态度来读经典著作,是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学,还是采取轻佻的态度,用挑毛病的方法来读。

我们先看一下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序言是怎么说的。在这个序言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即《共产党宣言》出版以来的25——引者)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2](P248-249)

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当时实际情况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整个说来”始终“是完全正确的”,它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也不会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而有差异,更不是有对有错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国家。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说,它是革命行动的指南,它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必须同当时当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情况,得出具体结论,从而得到不断发展。这些具体结论,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不同国情而不一样。不能固守原有的具体结论,要与时俱进,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说的,绝不是像那位同学理解的那样,他们承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对有错,某些原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过时,会由于民族特点而不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般规律的反映,是普遍真理,首先,不会过时,不会因时而变;其次,适用于所有国家和民族,不会由于国情不同而不管用;最后,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各个原理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定了其中某个原理,按照内在的理论逻辑,就会接着否定其他原理,从而导致自己头脑中的整个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厦的垮塌。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盛行一种倾向:挑马克思的错、挑毛泽东的错,说这个原理有错误,那个原理有缺陷,这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理论创新。这是完全错误的。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它是科学的、正确的,错误的东西是无法发展的。活的树根才能支持枝繁叶茂,枯木朽株发不出新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没有什么错可挑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但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否定某些原理,它指的是:针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新的结论,用以指导革命实践。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的新的形势,提出新的观点,并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领导革命斗争,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抛弃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恰恰是运用这些基本原理,结合具体实际,提出新的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要谨防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骗子,切记不要上他们的当。

我们来看一看毛泽东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总结建党21年的经验,提出一个大原则,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说要抓两头,一头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抛弃、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是修正主义;另一头是必须联系中国实际,即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具体结论。不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那是教条主义。后来他又多次强调这个原则。19493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时重申,中国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3](P259)指出我们还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好[3](P261)他强调,我们把马恩列斯请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要老老实实地向他们请教。任何时候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毛泽东最重视读经典著作,不仅开列书目,号召全党读,而且身体力行,带头读。1930年他曾说,《共产党宣言》他读了100多遍,有时是通篇读,有时是遇到问题读其中几段。去世前他床头上还放着三本《共产党宣言》。

1956年他在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时,提出共同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条道路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意义;另一方面,十月革命道路具体怎么走,必须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探索,必须有本国的民族特点。基本道路是共同的,具体道路则应该有民族特点。

1959214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见智利《最后一点钟》报社社长马特,就有关马列主义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谈话。谈话中毛泽东强调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4](P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必须坚持的,但马克思、列宁关于个别问题的结论做得不合适,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4](P2)他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4](P5)中国革命有许多独特的做法,但毛泽东强调:“我不认为中国背叛了马列主义。中国的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这是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的问题。”[4](P5-6)

按照毛泽东的思想,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认真钻研经典著作,通过读经典著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最主要的。真学才能真懂,真懂才能真信。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面临的情况和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到真用。

第四,在同错误思潮作斗争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同时也是战斗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色各样的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中专门设立一章批判当时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写成的。

批判错误思潮,分清理论是非,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我们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不可推卸的职责。在错误思潮不断发起进攻的情况下,躲着问题走,装作开明绅士,不愿亮剑,不敢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那是失职。同时也只有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泛滥起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空前严峻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一种敌攻我守的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思想战线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大为好转,然而还没有彻底消除错误思潮的影响。

许多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感到忧虑。的确,这个领域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从苏东剧变的教训来看,向资本主义演变都是从意识形态开始的,先把人们的思想搞乱,然后才能制造政治动乱,乱中夺权。意识形态工作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捍卫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错误思潮泛滥是一件坏事,但有一点好处,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批判的靶子,通过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了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我们不仅要了解各种错误思潮的观点错在哪里,要害是什么,而且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清是非,澄清对错。这就迫使我们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老祖宗那里寻找武器,学会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也算这些错误思潮的一点贡献吧。

我曾遇到过一件事。有一位“著名理论家”宣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缺陷,一是无视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没有生产资料,连生产都无法进行,否认生产资料也是创造价值的一个要素是不对的。二是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没有劳动参与的产品也有价格这一现象,例如无法解释土地价格、股票价格等。三是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忽视管理等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胡说八道,然而要批判这些胡言乱语,我们却不得不进一步钻研《资本论》,搞清楚劳动价值论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努力说清楚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怎样的。批判这位指责劳动价值论有缺陷的“著名理论家”的错误,我们可以加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40年来我从事理论工作有一条经验:凡是在同错误思潮进行过斗争的问题上,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更深刻一些、更清楚一些。毛泽东说过,写文章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生气。因为没有对立面,人们就不会深入思考。

批判错误思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好方法。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文集,第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 毛泽东文集,第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llyd/zz/2019-08-30/5841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乔刘凡 更新时间:2019-08-31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